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
Home > Research > Paper > 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

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

作者Author:胡滨 程雪军 2020-06-19 2020年06月19日
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不断进化、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普惠金融经历了“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与发展。在全球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战略。中国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际金融治理的话语权,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进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

201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金融科技时代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普惠金融向数字普惠金融转型。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强国家金融竞争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但在时代变革时期,如何准确理解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关系?如何把握全球金融竞争下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就此,本文拟深入探讨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演进、国际竞争格局与中国定位,并提出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国家金融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历程与国际格局

全球数字普惠金融从服务形态与制度变迁上划分,经历了“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的内在逻辑是“金融供给→ 科技创新→ 金融需求”,即传统金融抑制下普惠金融供给不足,在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以数字普惠金融方式提高金融服务供给的广度、深度和效率,降低金融服务供给的成本,从而有效满足金融服务需求。

(一)全球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历程

从全球经验看,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发展历经40 多年时间。它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的普惠金融主要采用以小额贷款的“微型金融”模式,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与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都出现以非营利组织模式进行的微型金融探索。例如,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利用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建立起了成功的微型金融模式。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陆续出现比较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并上市,比如墨西哥的康帕图银行。

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逐步达成共识,提倡从资助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向建立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转变,开始从局部地区走向世界,从微型金融向普惠金融体系转变。为了消除金融歧视, 让弱势群体享受更多金融服务,联合国于2005 年正式提出了涵盖微型金融并具有更广泛定义的“普惠金融”概念,即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2008年全球普惠金融联盟(AFI)成立,并于2011 年号召各成员国签署《玛雅宣言》,对普惠金融发展目标进行承诺以推动各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制定。2015 年底,中国国务院颁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2016 年,20 国集团(G20)峰会召开,“数字普惠金融(Digitial Inclusive Finance)”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峰会发布由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lobal Partnership for Financial Inclusion,简称GPFI)制定的《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提出了8 项原则与66 条建议,成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首个国际性共同纲领。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界定,《原则》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不过《原则》也指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具体内容,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如电子货币(通过线上或者移动电话发起)、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GPFI 指出,“作为近十年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伟大创新——数字金融,包括移动支付、网上银行、P2P、在线保险、众筹等,成功地提高了低收入人群、老人、年轻人、妇女、农民、中小企业和其他被金融排斥的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

1.png

当前,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迅速崛起。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在于“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它能弥补传统普惠金融的不足、突破传统普惠金融的瓶颈、丰富普惠金融的产品与形式。随着以互联网(包括IOT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进化,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以及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并为所有行业发展提供了颠覆性动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同理,金融科技也对普惠金融领域产生了颠覆式创新作用。基于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矩阵交叉视角分析,可见金融科技在支付与清算、借贷与融资、投资理财、风险管理、金融监管以及其他领域全面渗透,并催生全新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如图1)。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格局

近年来,在G20、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不断倡导与推动下,世界各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加速态势,甚至将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根据世界银行的金融包容专题调查数据(该项调查始于2011 年, 涉及全球148个经济体中的15万成年人,涵盖范围广泛,所选样本可以比较好地反映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新状况,其统一化的口径也便于国际比较),通过对世界各经济体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和具体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就全球范围内普惠金融发展而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达国家发展程度最高,“金砖国家”(BRICS)发展程度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各有所长,居于平均水平左右。

2.png

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如:印度为解决缺乏身份证明文件问题,建立了生物识别身份系统,利用科技消除获取金融服务障碍问题。肯尼亚为解决支付汇款问题,该国移动运营商Safaricom 推出手机银行M-PESA 移动支付,通过将金融应用集成到手机SIM 卡,实现不需要下载移动应用程序即可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全球拥有银行账户或手机储蓄账户的成年人比例已经从2011 年的51% 提高到2014 年的62%,并进一步提升至2017 年的69%。

当前,以第三方支付作为突破口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据毕马威(KPMG)研究报告,2018 年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前10 的排名中,中国居4 席,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任何国家。2018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超过9 亿,渗透率超过92%,交易金额超过200 万亿元,交易笔数超过400亿笔,这些数据均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占全球交易笔数的53%。PayPal 是欧美最大的电子钱包,其服务用户数总数为2.67 亿人,2018 年总交易规模5780 亿美元(约3.9 万亿元),而此交易规模不到中国交易规模的2%。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