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演讲 > 疫情冲击 、金融支持与中小银行纾困
Home > Foucs > Speech > 疫情冲击 、金融支持与中小银行纾困

疫情冲击 、金融支持与中小银行纾困

演讲者: Speaker: 胡滨 2021-03-17 2021年03月17日

各位专家,大家好!上午李扬老师跟我们讲到,中国金融体系结构以银行为主体。在这种结构中,银行机构内部具有结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资产占比很高,另一方面是中小银行数目众多。现在全国中小银行共有4005家,资产规模近80万亿元,约占整个银行业规模的四分之一。在服务基层居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领域,中小银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堪忧。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是10.5%,然而低于该标准的银行有600多家,其中500多家是高风险的中小银行。在当前疫情的冲击下,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更是受到明显冲击,中小银行风险已经成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新冠疫情对中小银行的冲击和影响
从资产端和负债端来看,目前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同比增长率比较平稳。但是在疫情冲击下,相比于大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总资产同比增速明显放缓。疫情的发生使得中小银行的总负债同比增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中小银行在遇到疫情冲击的时候,线下业务受限且线上业务能力又不足,很难吸收更多的存款,阻碍了资金的来源。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小银行只能借助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具体而言,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加大,金融市场的同业拆借大幅上升,同时也累积了大量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从中小银行权益端和风险承担角度看,我们衡量一个中小银行指标恶化,通常要从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入手。整个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在13%左右,远高于整个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但在疫情冲击下,农商行和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农商行下降幅度更大。从不良贷款率的整体表现来看,2014年中小银行的平均水平是1.89%,农商行达到2.4%左右,其不良贷款率较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而同期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基本保持稳定。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水平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国有大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00%以上,股份制银行也接近200%的水平,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分别降至150%和120%左右的水平,在银保监会规定范围120%-150%边缘徘徊。

目前,中小银行发展已经渐入困局。疫情期间,监管部门关于上述问题召开过多次会议,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疫情冲击下的流动性风险凸显。二是中小银行资本消耗过快,不论是银行内部的内源性补充还是外部的注资,都未能及时满足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迫切需要。双重压力导致现在资产质量下降、利润率下降。三是随着金融监管的强化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上问题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小银行风险现在成为整个银行体系当中的最大风险,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的中小机构(含中小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评级比较当中,多数中小银行的评级结果较低,体现出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风险较高。疫情的冲击更是增加了中小银行的风险敞口。由于疫情应对措施具有滞后性,后期中小银行恐面临更大的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

二、金融抗疫的支持政策

面对中小银行的发展困境,国家逐步出台各项政策来支持、纾困中小银行。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政策支持包括定向降准、逆回购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精准支持等。银保监会提供的政策支持包括适度放松监管指标、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资本补充等。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是通过新增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让利等方式促进“六稳”“六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整个疫情以来国家层面和监管层面对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纾解中小银行发展困境的政策建议

第一条,厘清中小银行资本不足的原因,提高资本补充工具的审批效率。目前,主要是发行资本债、可转债、永续债等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在政策上没有障碍,审批发行已经实现常态化。但问题在于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审慎的态度使得资本补充工具审批流程和速度过慢,周期很长,远水难解近渴。

第二条,着力拓宽中小银行融资渠道。一是加快和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贷款转让的试点工作,在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加快银行资产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二是利用注资方式,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务院已经批准了3000亿地方债、专项债用于中小银行纾困,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并化解相关风险。

第三条,改进银行考核办法,提高监管机构对中小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对于贷款要分类标准,区别于大型银行,减轻监管硬指标压力。

第四条,加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同中小银行的合作,使得中小银行、政策银行和大型银行形成互补。比如说,如何把批发性资金零售给中小银行,通过中小银行再注入中小微企业。

第五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因为中小银行在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能力要弱于大型银行,而且中小银行大部分是区域经营,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门槛要远高于大型银行。因此,中小银行的数据挖掘、信息共享能力明显弱于大型银行。未来需要建立信息系统和共享系统,能够使得全国的数据为中小银行所用,降低中小银行信息成本。

第六条,持续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体系,严格股东资质监管。我们对于中小银行的监管,过去强调外部监管,但是光靠外部监管是不够的,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尤为重要。前期我们看到,有一些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发生的最核心原因是公司治理缺失,其中股东资质监管是最大的问题,要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对股东股权违法违规乱象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四、进一步思考

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是老话题,它反映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新瓶装旧酒”,最终反映的是对于问题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救助。关键在于把握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好政府与市场边界问题。其中有两方面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中央与地方的风险处置与监管职责的划分。从区域性金融发展收益来讲,中小银行有动力寻求更多的收益。但是,在寻求收益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的风险承担,导致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现象出现,进而导致了问题或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从监管角度来说,银行业监管是由全国统一的银保监会及其下辖分支机构监管,当监管动机和信息获取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也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二是监管目标和监管资源的不匹配。现有的监管目标需要稳定,但是,现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没有与监管目标相匹配的监管资源,来真正维护到中小银行。我们一直强调,怎么把握好边界?核心就是要有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关于以后的双循环要用市场化机制来解决,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也是同样的。到目前为止,中小银行的市场化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恰恰因为中小银行的脆弱性,要求我们对这样一个主体要有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不能仅仅依靠中央的救助和地方政府的救助。

当前,我们在关注国内金融风险问题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监管标准等。但是对中小银行的启示来说,我们恐怕需要一种思考维度,不仅要关注“大而不倒”的问题,更要关注众多的“多而不倒”的风险。怎么才能做到这样一种市场化?能够平稳地处理当前的中小银行困境,关键在于平时就要强化监管,分类监管标准,要有一个平缓的风险缓释机制。这是危机时能够有效处理问题的基础,才能够保证在危机出现时问题金融机构和问题中小银行可以做到有序退出。总之,市场化是解决中小银行危机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