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
本文系胡滨教授在“2022中关村金融科技系列活动—第六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 暨 2022‘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金融安全专场云上峰会”上的主题发言。
胡滨认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风险累积暴露、彰显全球竞争力和全面治理整顿这四个阶段后,我国金融科技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国金融科技将继续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促进共同富裕,助力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推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以及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科技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首先在处理好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建立信息共享、相互沟通的机制来共同推动创新。其次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和监管沙盒的作用。再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金融科技公司在监管科技创新的作用。然后要加快数据问题、隐私保护问题等金融科技监管问题的治理,同时实现数据要素的共享和流通,发挥数据要素资源配置作用。最后要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出现的风险做到及时预警和引导。
胡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理事长
以下为胡滨发言的全部内容: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两个问题,一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二是金融科技的监管。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
金融科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进入哪个阶段?如何认识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阶段?这是我想交流的第一个问题。
对于金融科技,我们有几个基本的判断。我梳理了金融科技从2011年诞生以来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五阶段。第一个是爆发式增长阶段。这个时期网上的各种保险理财等相关业务蓬勃发展,特别是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业务——P2P野蛮增长。众所周知,2017年之后开始了两次互联网金融专项治理工作,在这之后我们由前期的快速增长和野蛮发展阶段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强监管阶段。这一时期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金融科技监管,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是强化监管,但是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逻辑和规则还没有完全梳理清楚,也未明确如何监管。典型代表就是当时针对P2P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规则,规则虽然出来了,但是到2020年P2P才实现清零。第三阶段是彰显全球竞争力的阶段。这也可以说是戏剧性的变化。新冠疫情的突然冲击使得无接触金融等作用凸现,这时候便大力倡导通过金融科技的作用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第四阶段,从2020年11月份,国家开始了平台治理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要求把所有涉及到金融科技的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牌照管理,同时也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上是金融科技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这之后,金融科技进入了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强化大型支付平台企业监管促进支付和金融科技规范发展工作方案》,这意味着前期关于平台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制度逐步建设起来。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包括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深改委的会议等等,最新的事件是数字经济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这表明对于数字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如何统筹协调已经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金融科技未来怎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共同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对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做了评估。在报告发布时,我提出了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着力重点布局的六个方向。金融科技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一定大有可为,未来请大家高度关注这六个方向。
第一,继续深耕小微普惠金融业务。前期金融科技的发展解决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覆盖面、服务响应速度等问题,提高了效率,但如何深耕?如何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服务成本,怎样扩大小微企业服务群体?比如说广大的外卖配送员、线下微店、卡车司机等,这些都是金融科技继续着力深耕布局的重点群体和对象。
第二,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怎么服务乡村振兴?怎么在脱贫攻坚之后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服务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真正破题。
第三,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前期的一个研究,我们提出要发展普惠型的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设计出具有标准化、透明度高,同时又具有个性化设计、非同质化的适合中低收入群体购买的财富管理产品。这是一个大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高净值群体上。恰恰同金融科技的秉性相契合,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目的是服务国家共同富裕的主导战略。
第四,助力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目前,在县域和乡村等政府服务领域,各种支付手段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下一步怎么做深、做细,社保、医疗、养老等各领域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面对这些问题,在投资者教育、反欺诈宣传等方面金融科技都可以发挥作用。
第五,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推动传统银行、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利用技术优势进行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从原来的竞争、替代关系,逐渐转变为互补、协同关系。
最后,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科技的国际化、全球化,实现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未来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但要在国内发展,而且要走出去,要成为金融科技领域一些行业标准的引领者和制定者。
以上是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六个重大方向。
二、金融科技的监管
除发展之外,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科技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如何保证其行稳致远、规范发展,这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前期在这方面有很多讨论,问题已经很明确,这里不再展开。但是我想提五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经过了一轮、二轮的整顿,前期暴露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几轮专项治理整顿?监管当局和市场主体之间如何形成良性关系?如何实现规范发展,破除“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面对金融科技创新,如何能够有一个机制让市场主体放心去做?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市场主体要严格自律、规范发展,不能野蛮生长、挑战监管底线;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监管当局要悉心呵护、耐心指导,让市场主体知道往哪走、怎么走,不能让市场主体自我生长,要形成监管当局和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除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什么关系呢?要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相互沟通的机制,也就是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监管者、被监管者之间“猫和老鼠”的关系,也要成为能够一起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共同推动创新的关系,这是未来在监管金融科技时要特别理清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二个问题,金融科技创新和监管沙盒创新。监管沙盒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我们前期专门系统推出了关于监管沙盒的专著研究,对于全球的监管沙盒以及中国版的监管沙盒给出了一个制度设计。回过头来看现在各地的监管沙盒,梳理时发现,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区域,当前各地在推行的监管沙盒机制,或者叫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机制,都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进入沙盒的产品往往不是真正的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产品,绝大多数是一个技术产品的测试。那么这个沙盒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金融科技前期出现了大量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沙盒应该怎么做?原有的商业模式能不能在沙盒里先运行?能不能对它进行一个安全测试?能不能对它的消费者保护进行测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再推向市场,监管沙盒才真正起了作用。因此我们不要把监管沙盒的目光盯在那些产品的技术性测试,而是要关注真正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保护、创新程度,如何同监管者互动,监管者在哪些情况下给予豁免,互动结果如何使产品服务本身更加安全,如何按照监管者的要求进行修改,同时监管者为了鼓励创新,会在适当的时候修改监管规则。这个作用发挥出来之后,就不会出现在前期面对一个商业模式,市场主体一哄而上,造成风险不可控,随后监管当局叫停整顿规范的循环。
第三个问题,监管科技的深度运用。如何监管金融科技呢?依然需要通过利用技术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但是监管科技不能够单纯地依靠监管部门去发展监管科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因为最优秀的人不一定都集中在监管部门,技术人才也不一定在监管部门,因此要通过外包的方式把那些监管科技外包给现在的金融科技公司,让金融科技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供监管服务,从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监管科技水平,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四个问题,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这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平台企业,数据问题、隐私权保护问题等已经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强化治理,平台科技企业如何拿出领先于全球的治理标准和行业自律标准呢?此外,我们不能光治理,还得想充分利用数据优势发挥它的要素资源配置作用。这些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进行更加细致的专项规则制定。
最后一个问题,汲取以前在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教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要再进入治乱循环的怪圈,刚开始就要行得稳,对于金融科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潜在风险要及时跟进,及时预警,及时制定规则引导。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元宇宙的话题,还有一个数字藏品问题。随着这两个问题的热度的提高,元宇宙、数字藏品涉及的金融交易开始火爆,这些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还不够广泛,但是往往可能被一些投机者作为投机炒作的品种,其风险已经初露端倪。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等它做大做出问题再叫停,要下好先手棋,之前就要制定规范,制定交易规则,使得交易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好,市场主体才可能按照监管当局指定的道路健康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还会不断涌现,我们要高度关注。
会议介绍
7月27日,“2022中关村金融科技系列活动—第六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暨2022‘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金融安全专场的“云上峰会”成功举办。本次峰会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