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一带一路”是承认各国平等,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Home > MediaCoverage > “一带一路”是承认各国平等,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一带一路”是承认各国平等,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2017-05-17 2017年05月17日

李稻葵、李扬、朱民、张宇燕特别解读“一带一路”倡议

李扬     时间:2017-05-17    来源: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第二天,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同期在北京召开。李稻葵、李扬、朱民、张宇燕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呼吁全世界理性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不要误读。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改变规则,而是通过一件件实在的项目去逐步改变世界格局,期望靠它尽快改变世界格局不是习主席发言的指向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当前的去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化战略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因为指导全球化的发达经济体对目前的全球经济化结果不满意。而一带一路是承认各国平等,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不像过去是让大家来接受。

 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解决人口危机需要全球合作、全球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加强全球治理、让全球化从侧重有效配置转为做大蛋糕与合理分配蛋糕并重以及通过学术界把全球化普惠的观念进行普及等都是解决逆全球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我就讲一个观点,尤其对我们外国朋友讲一个观点,大家不要以为一带一路就会整体的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平衡就被打破了。这两天的会议让全世界震动,我的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伟大的一个倡议,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很长的时间才逐步逐步的改变当前的全球格局。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你看看尽管美国提出要反全球化,但是特朗普上台一百多天以来,完全又回到了过去的体制,他的BAT(注:边境调节税)根本搞不下去,高盛帮把他已经包围了,所以他的反全球化是反而不逆,反全球化但没有逆全球化,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中国的BRI“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是要改变规则,而是一件一件项目去逐步逐步地推进,通过推进项目的过程,给沿线国家带来福祉,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逐步改进世界的格局。我就讲这么一个观点,不要对一带一路误读,不要对它有太高太高改变世界格局的期望,这也不是昨天(注:14日)习主席他的主旨发言的指向所在。谢谢!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我关于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说两句话。第一是说当前的去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化战略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因为指导全球化的发达经济体对目前的全球经济化结果不满意。不满意在三个方面,一是这轮全球化启动的时候,发达经济体大概在全球经济70%,现在降到40%。中国和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占到30%,现在是60%,这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第二就是全球治理体系礼崩乐坏,这是中国的话。各种各样的规则,各种各样的机构,都不能有效管理当前发生的接连不断的问题。第三个结果就是产生的极大的收入不公平,法国一个年轻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引起全国哗然,大家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经过300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恶化收入分配这样一个情况。我觉得这个是第一个原因,所以这种情况需要调整。

 第二句话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引导未来的全球化提出一些新的因素,我觉得这新的因素体现在至少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相比而言,过去的全球化是发达经济体,把自己国内的制度、理念、政策、规则强制推到世界,让人民强制执行,而一带一路是承认各国平等,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第二条我们是施行各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战略,不像过去是让大家来接受。所以我想不必悲观,全世界都在调整,我们看特朗普也在调整他并不反对全球化,他反对的是美国承担过多提供公共产品责任,反对的是多边协议下的全球化,现在是双边协议。所以我觉得处在这样一个变动的过程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全球化增加了新的因素,谢谢。

朱民

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我主要想谈一点,就是人口变化。我们都对人口变化意识到了,但是我想谈到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尤其是在工作年纪的劳动力的供需方面的变化。我们在变老,同时我们新生人数越来越少,这对全球是很大的影响和威胁。目前的预测,对于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包括新兴经济体,工作年纪的人口也就是1564岁年龄的人口增速,到2008年达到顶峰,然后就开始不断下降,差不多不到25年的时间,所有这些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工作年纪的人口增速就会降到0,就会进行负增长。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国家将会逐渐的失去你的劳动力人口。与此同时,在南部的非洲,我们看到在不断的上升工作年纪的人口数量,2025年之后,当所有的发达经济体还有新兴经济体的工作年纪的人口增长为0,非洲地区仍然能够每年提供新的工作人口,但是其他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工作年纪人口会不断的下降,这是很大的挑战,谁会给这些非洲的年轻人提供教育呢,给他们提供工作呢?

如果所有的发达国家,工作人口增长是0的话,他们是否会开放边境,让非洲人进来工作呢?如果100万人的移民给德国带来这么大的问题,50年之后如果是1亿人从非洲移民到全世界的话,会有很大的问题,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应对这样的问题?只有30年的时间,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50年,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我们将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个经济问题,但同时是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问题。当我们在签署SDG(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前,它不仅是对于低收入国家很重要的议程,其实对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都是很重要的目标,不是国内问题,同时是一个全球问题。这样不平衡的全球人口,特别是对于劳动力人口的结构和供给方面,的确是一个非常严峻、非常紧迫的,我们需要应对的问题。对我自己并不重要,到2050年我们这代人可能会去世,但是年轻人还会活着,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今天不采取行动的话,实际上这是需要全球合作,全球行动的。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全球化我们可以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从人类发展历史角度看,全球化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的这么一个历史过程,那么从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全球化是一个政府放松对跨境贸易和投资管制的这么一个过程,从经济学的理念上看,全球化是一个人类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来最大限度的实现贸易收益的这么一个努力过程。那么简单说,全球化指的是人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提升人类的相互依存度的长期历史趋势,全球化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至少在长期,从全球化中受益。但是今天世界出现的却是各种反全球化或者逆全球化的声浪,它的大背景主要是在于前面提到的三个过程,并没有按照多数人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贸易收益虽然提高了全球总产出的水平,但却没有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帕累托改进,更加合理的财富创造,并不必然对应着令多数人满意的分配结果,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损。那么在国际层面上,减少各种制度性障碍,虽然总体上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会放任甚至放大市场失灵,在没有世界政府的这么一个星球上,每个国家或者每个跨国公司,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一个合成谬误,那么相互依存度提高,确实强化了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但是共同利益的存在与强化,只是形成集体行动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哪个国家或者企业或者个人,甘愿让别人来搭自己的便车,而总是想搭别人的便车。

 那么怎么办,我想在这提三点,第一就是加强全球治理,加强全球治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化引发的市场失灵,那么有效市场存在的前提,恰恰在于有效的恰当的全球治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拿捏好发挥国际市场良性功能与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那么这其中大国的领导力又是克服形成国际集体行动难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让全球化从侧重有效配置转为做大蛋糕与合理分配蛋糕并重,是解决全球化引发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侧面。打击跨国公司逃税避税行为,可以明显的提高人们对全球化的支持程度。各国尤其是那些重要性国家,系统重要性国家,通过制定或者修订收入分配,尤其是教育、医疗、社保政策,同样可以对全球化受损者进行补偿。那么一些大国,特别是G20成员国,严防竞争性贬值,可以不给贸易保护主义者口实。第三件可以做的事就是我们学术界,特别是智库研究者,我们用理论,用事实说明在长期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收益,将惠及每一个人,把这种观念普及,同样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自由贸易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