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助力文化发展战略 成就金融时代芳华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概述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助力文化发展战略 成就金融时代芳华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概述

助力文化发展战略 成就金融时代芳华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概述

作者Author:金巍 2022-07-15 2022年07月15日

文化金融是围绕服务文化生产形成的金融活动及相关体系,是金融服务社会生产和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十年间,文化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增长到4494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48倍,GDP占比也达到了4.43%,这与文化金融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撑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金融不仅助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振兴,为调整经济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通过促进文化生产,参与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当中,成就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时代芳华。

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时期。文化金融进入高速发展的后半程,文化金融创新不断,虽然局部波动剧烈,但总体上仍呈现稳定态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金融已经初步形成政策体系,文化产业信贷领域积极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影视、数字文化等领域资本市场亮点频出,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数个文化金融中心城市。

一、金融服务文化生产的公共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政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有别于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特征之一。我国通过政策促进和治理,形成了在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统一框架下推动文化金融服务的路径,呈现出政策驱动与市场创新联动,整体规划与分业实践共举的局面。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这是十八大之后文化金融发展最为重要的政策依据。2014年原文化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二个全国性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明确了文化金融的内涵和基本框架。我国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文化金融专门政策,如2014年上海市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我国的文化金融政策,除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金融专门政策,还体现在总体文化政策、金融政策、文化经济政策等政策文本当中。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金融服务文化生产的公共政策体系。

2019年12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这部法律中的文化金融相关内容基本反映了我国多年来在文化金融政策领域的主要成就,也将成为我国文化金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法律依据。

二、银行机构成为文化金融服务主力军

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了全国首家文创支行,此后很多银行都纷纷设立了文创支行、文化产业特色支行等。北京银行一直致力于文化金融创新,已逐步形成了文创专营支行、文创特色支行、综合支行相互补充的文化金融服务网络。中国民生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等较早设立了文化金融事业部。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在文化产业信贷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债权融资领域,还出现了少量的文化融资租赁、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

十年来,银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文化金融产品,贷款规模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2011年底仅为861亿元,2012年底仅为1155亿元。而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就已达16499.23亿元。截至2021年,30家银行的42款文化产业信贷产品中,29款为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专属产品贷款余额为748.83亿元。

三、文化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除了银行信贷领域,文化产业的其他融资渠道也在十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债券市场、上市融资、新三板、四板市场、信托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都有所创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含银行信贷)在2016-2017年进入高峰期,之后开始有所下降。根据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CCFD)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含银行信贷)在2020年有较大程度的跌幅,总规模约为2700亿元,2021年实现反弹,总规模约为3700亿元。

十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2012年,我国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只有四五十家,而截至2021年底,我国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累计已达408家,增长了近10倍。2021年共新增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43家,较去年增长13.16%,再创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历史新高,文化企业IPO上市首发融资规模累计达4240.82亿元。2012年以来,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曾广泛受社会关注,但近年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走低。2021年文化行业私募股权市场有所恢复,融资数量为565起,同比上涨81.67%,融资总金额为444.80亿元,同比上涨114.89%。2021年度文化信托产品发行共100余期,信托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共发行76只债券,发行总额为541.70亿元。

四、文化分行业领域受到金融与资本市场青睐

电影金融、艺术品金融和传媒产业资本市场是文化金融领域的传统关注点。这些方面在十八大之后的十年里都有较大进步。2012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171亿元,2019年总票房已经达到了641亿元(2021年为472.58亿元),电影市场的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对电影行业的支持。2012年起,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低潮期,但艺术品金融在低潮中仍有很多新的探索和创新。传媒产业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市场的火热,出现了一批独角兽和新型文化传媒企业。除此以外,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旅游等领域都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互联网文化相关领域一直都备受资本关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关注在近年达到了新的高度。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再创新高,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同比增长6.64个百分点。在数字文化产业融资中,上市首次募资(IPO)贡献了42.30%。

五、文化金融融入区域战略发展版图

文化金融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文化金融纳入区域战略发展版图。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广州、成都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金融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以政策为支点构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一些城市以国有大型文投控股集团为核心,建立了良好的文化金融生态。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和金融管理中心,发展文化金融对全国都有辐射作用。北京市已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金融政策基础,北京市的东城区被授予了“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资格。深圳市正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建设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在深圳文化金融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南京市曾创造过多个“全国第一”和“首次”,文化金融服务正在向更深层面推进。宁波市民营经济发达,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一支劲旅,被授予“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资格。广州市是国际商业之都,通过设立文化特色银行、文化基金、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等多种形式和路径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成都市是西南经济重镇,文旅经济发达,正在构建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生态体系。

除了以上城市,还有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在文化金融发展方面同样具有特色。这些文化金融中心城市正在推动文化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力和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