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储蓄耗散:假说与事实
Home > Research > Paper > 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储蓄耗散:假说与事实

结构性减速过程中的储蓄耗散:假说与事实

作者Author:张平 2018-10-29 2018年10月29日
通过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工业化国家在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结构性减速的发生家庭储蓄率会出现下降趋势,由此提出“储蓄耗散“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对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型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经济增长速度6%以下是储蓄快速耗散和储蓄率快速向低水平收敛的区域;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储蓄无法向有效率的路径转换的不利条件下,储蓄耗散将沿着资产价格膨胀的无效路径进行,且诱致城市化阶段持续的隐性通货膨胀。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储蓄耗散通道,关键是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实现储蓄向资产的有效转化。

作者:袁富华、张平

一、引言

经济追赶型国家工业化向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的储蓄下降及储蓄率向低水平收敛的事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日本、韩国从发展阶段向发达阶段升级的过程为例,伴随其各自经济增长速度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趋势的出现,二者家庭储蓄率的“倒U型”转换动态也相应发生,并且最终收敛到了发达国家普遍呈现的较低储蓄率水平。

基于经济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虑及追赶型国家结构性减速——一种系统性的持续的减速——时期实体部门投资及其增长不足以吸收高水平储蓄这一经济逻辑,本文提出“储蓄耗散”假说,即:对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型的城市化进程而言,当一国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一个较低的区域—如6%以下,或者持续低于大规模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一半的时候,经济发展便不足以吸收原有较高水平的储蓄。此时,如果国内缺乏诸如稳定而健全的金融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有助于家庭储蓄向有效率路径疏散或平滑的途径,无效率的储蓄耗散便会迅速发生,最终引发城市化阶段持续的“隐性通货膨胀”。

为了平滑储蓄耗散的风险,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稳定金融环境和发展社会保障这两种措施,以推动家庭储蓄向资产多样化转换,并以此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减速,如何看待这种发展环境下的家庭储蓄变化趋势?中国是否也会面临快速的储蓄下降和储蓄耗散?对此必要的应对措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是本文的主旨。


袁富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