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何以成功 ——兼论中国公积金制度的困境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以下简称CPF)是一项全面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是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终身收入、医疗融资和住房融资,让新加坡人对其退休生活获得安全感。我国当初向新加坡学习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希望通过强制缴纳的方式,集合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力量,解决购房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可否认,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解决住房建设资金短缺、培养居民住房消费意识以及推动住房商品化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对居民购房支持作用有限、公平性缺失、管理效率低下等多重困境,引起很大争议。关于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最初建立并不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是为人们退休养老之用。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获得成功,而我国却在引入之后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一项制度得以成功运转,依赖于一系列相关的制度环境,即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文目的在于梳理和分析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成功的制度环境,阐述当下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困境的成因和对策。
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独立于政府预算之外,是由政府立法规定的强制性长期储蓄。该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按期将工资的一定比例存入公积金账户,缴存比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而不同。缴存后的资金被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再加上政府有针对性的补贴,可以较好地满足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需求。截至目前,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投资工具,CPF会员可以选择用账户中的储蓄资金投资特定项目,若厌恶风险也可以选择将资金直接储存在账户里,享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率。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制度的管理运行。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1日建立。工人们把每月收入的一部分存入公积金账户,以增加退休储蓄。
1968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公共住房计划(Public Housing Scheme),允许人们用CPF储蓄来支付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以下简称HDB)建设的组屋的抵押贷款,而非一定要用税后收入,该计划提高了人们的住房支付能力。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现代化国家。随着人们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积金缴费率也有所提高,以此为会员们的退休生活积攒更多的钱。专门账户也在这一时期被设立,专门账户用于退休后的养老金和应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积累退休储蓄。
1984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建立医疗储蓄账户。该账户的用途是帮助CPF会员为他们自己和家人的住院费用进行储蓄。1990年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作为一项医疗保险计划被推出,帮助会员支付长期疾病和严重疾病的相关费用。
1986年通过了一项投资计划,会员们可以将其普通账户储蓄进行投资,以取得比之前的利率更高的回报。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该项投资计划演变为了今天的CPFIS计划(CPF Investment Scheme),提供给会员获得更高回报的权利。为了防止过度投资的风险,该计划限制了可投资资金的数额和投资对象的种类。
随着医疗技术日益发达以及各方面生活保障的日益完善,新加坡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这也让他们面临着公积金储蓄不足以覆盖其退休到预期死亡年龄这一段时间的需求的风险。因此,1987年政府推出了最低数额计划(Minimum Sum Scheme),该计划帮助会员们将其储蓄分散在退休后的所有年份里,而非一次性支取。2001年,新加坡政府与经济审查委员会共同商议评估,决定在十年内逐渐增加每次提取的最低金额,以达到能够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2009年政府推出了CPF终身年金计划(CPF LIFE Annuity Scheme),该计划是对最低数额计划的补充,它提供了一个终身的支付流,并确保会员们的CPF储蓄足以覆盖他们的整个退休生活。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