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

“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

作者Author:王增武 2021-08-17 2021年08月17日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征程已顺利开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进军。

在“第一个百年”期间,国民财富经历了从无到 有乃至丰裕的两个完整周期。通过供给端的对比分析,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以下简称银行理财)正逐步回归“服务社会”的本源,同时,个人理财或财富 管理业务也正回归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经济论》中 所定义的“家庭经济”的本源。

“双本源回归”,是银行理财在“第一个百年”历史时点上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新中国成立前,以服务普通民众为要义

近代意义上的银行业始于 1897年建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到 1936年底,全国共有中资银行总行136家、 分支行1332家。中资银行业在成立之初及后期的运营中,一改外资银行和钱庄不重视个人业务的局面,强调“服务社会”的“个人储蓄”业务。在“服务社会”的理念贯彻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将其行训定为“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发展国际贸易”,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总经理王志莘的理念则是“凡储蓄信托一 切业务所有运用之者,皆当以平民为目标”。

当时,“个人储蓄”业务的典型代表如“一元储蓄”方式,即一元起存。同时,为鼓励储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特意“添置储蓄盒分发储户”“即未满一元者,亦可领用储蓄盒,逐日将储蓄之铜元银毫积贮其中,得有成数即送交本行收入折中”,并将此方法“多方宣传,使民众了解储蓄之功效,鼓励储蓄兴趣”。再如,为宣传储蓄,金城银行也“印了宣传的小本子到公园或戏院去散发,以为提倡”。期间,中资银行还开办了各种“服务社会”的“储蓄种类”,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教育储蓄、婴孩储蓄、婚丧嫁娶礼券储蓄等储蓄和服务种类,其中不乏首创。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还特别重视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提出“顾客永远是正确的”“顾客是衣食父母”,并要求职工仪容整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

由此足可见,当时中资银行的银行理财以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普通民众为要义,兼顾服务种类、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考量等。

新中国成立至今 :从储蓄恢复到飞速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年的建党百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储蓄的恢复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从储蓄到理财的飞速发展阶段。

在第二阶段,个人理财的主要目标是财富的保值增值,即物质财富的增长阶段。该阶段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到2005年的粗放发展阶段,2005年到2018年的规范发展阶段以及2018年到 2021年的新发展阶段。对应的典型事件分别是2005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

我们重点从供给侧参与机构、业务模式、服务体系和基础保障如风控体系、人力资源和IT系统建设等维度,梳理2005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的演变逻辑。

参与机构从单一到多元

银行理财参与机构的基本演变路径是从国外到国内,而国内又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演变到城商行、农商行乃至民营银行等。

2005年至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以内置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化票据(Structure Notes)为主,其收益和风险由金融衍生品的表现决定。作为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在发售之前需要找到衍生品交易的对手方——如证券公司等。在这方面,外资商业银行走 在中资银行的前头,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 行和荷兰银行等。随后,中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继研发类似产品,主要是股票挂钩产品和原油挂钩产品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结构性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甚至导致客户背负高额负债, 如当时香港市场热销的累积期权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外加受前述零收益、负收益的“信誉风险”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保本保收益的“信贷投放类”产品,即所谓的影子银行或银行的影子。此时,城商行、农商行等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行列,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或基金公司等也通过代销方式向客户销售银行理财产品。

2010年以来,科技进步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科技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推广应用,在线理财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也给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平台代销理财产品提供了可能和机会。

此外,随着国内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境外金融机构再次以中外合资的方式参与银行理财市场,如2019年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等。这表明,在居民财富从储蓄到理财的演变过程中,银行市场的参与机构也从商业银行拓展到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如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科技平台公司和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等。

业务模式从业务部门到独立法人

中资商业银行初期多是将其银行理财业务归入金融市场部,即在金融市场部下组建理财业务团队或作为金融市场部的业务部门开展银行理财业务。随后,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部分商业银行相继成立独立的二级部门——资产管理部或具备同等功能的不同名称的机构司职银行理财业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不仅我国内地的结构化票据出现了零收益或负收益,香港地区的累积期权更是导致部分高净值的私人银行客户出现了高额负债,进而导致部分在香港地区的私人银行客户纷纷回流国内商业银行。为承接这一部分高净值客户,中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相继成立私人银行部。除此之外,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也纷纷成立私人银行部。

虽然不同统计口径下,成立私人银行部的商业银行的数量略有不同,不过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简称 AUM)已超过10万亿元。如果与当下理财市场(普通零售业务 + 私人银行业务)总规模 25.03万亿元(数据截至2021年3月末)相比,私人银行凭借其AUM的绝对表现和相对表现,都已当仁不让地成为理财市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果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将中国香港地区的高净值客户“圈回”内地的契机的话,那么,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或是将国外的家族办公室客户“圈回”中国的契机,因为境外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是近来国内商业银行竞相成立家族办公室的动因之所在。

为配合资管新规的要求,2018年12月,监管部门颁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随后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纷纷将原有的理财业务部门升级为独立法人的理财子公司,目下共有42家理财子公司(含6家中外合资公司)。

简言之,从理财市场供给侧的业务模式而言,有理财部门或理财子公司、私人银行部和家族办公室。从私人银行部到家族办公室或只是量的变迁,而从理财部门到理财子公司则是质的演变。

服务体系从标准到定制

事实上,分析服务体系的变迁,首先需要分析需求侧的客户变迁。在国民财富两个周期的变迁中,本轮变迁的起点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间主要节点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及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及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兴起等,期间催生的第一代创业群体当下正进入一代向二代传承的关键期。如果说居民过往的理财诉求仅仅是追求单一的保值增值目标的话,广告语“跑不赢刘翔可以跑赢 CPI”便是明证,那么,未来的理财诉求必将会更加多元化——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追求适度的保值增值。

从客户的角度而言,理财的诉求可能不仅需要考虑一个人或一个小家的事儿,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还要考虑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事儿,即客户从个人向家族的演变逻辑。与之相伴的则是服务体系尤其是产品体系从标准到定制的演变逻辑。

理财意义上的产品体系演变,表现为从结构票据到“类信贷”产品再到净值化产品。在净值化时代,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产品的“破净”风险。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的服务体系包含产品体系和增值服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提高生活品质的高端体 检等、提供智慧服务的论坛讲座等,以及提供沟通交流 的同阶朋友等,而产品体系则是以提供一对一的定制服务为主,这其中又以家族信托为主要抓手。

从“功能观”的角度而言,家族信托覆盖的范围包含诸如家族祭扫等的家族事务管理、股权激励等的公司事务管理、公司上市等的股权架构安排、税务筹划等的保险金信托,以及权益重构的股权、房产等信托。

基础保障从粗放到集约

从客户服务的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要了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参与机构、业务模式和服务体系等,还要了解服务客户的基础保障,如风控体系、人力资源和IT系统建设等。

风控体系的演变逻辑是从粗放到粗放。理论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控体系应该是逐步完善且成体系的,但2008年前后的累积 期权和香港迷你债事件以及2020年的中行“原油宝”事件,无不暴露了我们在风控体系方面的不足之处。 事实上,近期市场热销的“雪球结构”产品,其中隐含的风险点也值得关注。

而人力资源的演变逻辑则是从短缺到短缺。若以国内的私人银行持证人员(CPB)与国内商业银行的 私人银行客户之比来看的话,平均1个 CPB 要服务 2000 个私人银行客户,而成熟的私人银行服务则要求私人银行经理服务的客户数不超过 21 人,以保证他们每天至少要与 1 名客户进行深入的面谈或电话沟通,实时更新客户信息,动态调整客户的“定制方案”,避免“意外事件”对“定制方案”的冲击,如婚变等。

IT 系统的演变逻辑则是从技术到技术。精细快速的资产配置、评估和核算是“定制方案”的主要要求之一,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技术系统作保障。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理财服务的硬件技术系统并不落后,但在“软件”服务如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整配置策略、“一杯咖啡”的时间出具资产评估和核算报告等方面可能还有不足,这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未来 :推动“双本源回归”的高质量发展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首次使用“经济学”一词,且《经济论》通篇都是关于家庭经济问题的研究,涉及家庭经济或财产管理的定义,以及财产管理中的客户分析、资产配置、财富传承和企业治理等,也即当下的个人理财或财富管理。《经济论》 在财富管理学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现代经济学的地位。鉴于此,笔者 认为,“个人理财学”或“财富管理学”正是经济学(色诺芬意义上)的本源回归。

“双本源回归”的第二个方面,则是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服务社会”或“服务大众”的本源回归,这主要可以从商业银行对财富管理业务的定位中得到佐证。如招商银行用“财富管理业务”统领其对公和对私业务,并将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管理业务统称为“大财富”;再如中国工商银行围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实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等,恰与早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理念不谋而和。而当下“服务社会”的要义则是“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等。这表明在“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完成“双本源回归”的探索历程,在“第二个百年”中,我们必将进一步促进“双本源回归”的高质量发展。

在“双本源回归”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做好产权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变革,商业银行更要做好“扬长补短”,也即在风控、人力资源和系统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亟需改进优化,而客户 要做的最重要一点则是转变思维。

客户转变思维的要义有四。

第一,系统思维。在客户由个人转向家庭乃至家族的过程中,银行理财的定制化方案是个系统工程,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要在构建家族生命周期资本负债表并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且动态调整个人的定制化方案。

第二,信用思维。基于家族生命周期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框架,择优选择参与机构、业务模式和服务体系,兼顾基础保障方面的考量等。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信用风险的考核,如参与机构的信用风险以及产品穿透后的相关资产的信用风险等。

第三,法商思维。这是个看似无关但又异常重要的话题。正所谓“法商保障过往的财富”,在金融的语境下,法商思维就是利用先进金融的制度优势和工具多样性去对冲潜在的家业风险,以保全过往的资产或财富。

第四,财商思维。与法商思维相对应,“财商决 定未来的财富”。财商主要指针对子女的财商教育,而财商教育又不仅仅是教育子女认识钱、使用钱和管 理钱等,凌驾于这些之上的则是全方位的人格教育,财商教育的典范是犹太人将“生存教育”列为财商教 育的第一条——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当下这一条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中增值服务的主要功能所在。

“双本源回归”的背景之下,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财富管理更要在不确定性(风险)中探求确定性(收益),其中对不确定性即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