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理论机制、现实背景与政策建议
Home > Research > Paper >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理论机制、现实背景与政策建议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理论机制、现实背景与政策建议

作者Author:董昀 何浩钦 2024-10-17 2024年10月17日
发展数字金融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首先,基于数字金融领域前沿文献,对中国数字金融高速增长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该现象的成因归结为金融压抑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企业家利用数字技术实施的流程创新和监管者相对包容的监管理念。随后,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给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速放缓、技术瓶颈凸显和监管趋于严格等新课题,并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提出了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数字金融(Digital Finance)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基础和动力。金融拥抱数字化变革浪潮和数字技术推动“金融革命”的根本体现,就是数字金融的大发展。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着金融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无论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还是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要做好任何一篇大文章,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有力支撑。

如果说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侧重于强调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是科技驱动型金融创新活动的代名词的话,那么数字金融则重点关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简言之,数字金融就是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科技。具体地看,数字金融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数据是其最重要的要素支撑,数字技术是其最关键的技术支撑。从现实业态看,数字金融涵盖了从传统银行业务的线上化,到新兴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创新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支付、在线借贷、数字货币、智能投顾、区块链技术应用、众筹等。作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数字金融肩负着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的重任。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数字金融可以有效覆盖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区域和人群,增强金融服务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技术开始全面重塑我国金融业。经过持续努力,我国数字金融实现了高速成长,步入全球第一方阵行列。其中,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支付清算产业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界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构建的全球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指数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指数为72.58,位居世界各国第三位,领先于除美国、新加坡之外的其他发达经济体。从具体数据来看,国际清算银行学者的测算显示: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类信贷规模达6267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国金融科技类信贷规模仅为784亿美元,不足中国的13%;排名第三至第五的日本、韩国和英国分别只有278亿美元、146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就移动支付领域而言,2023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1851.47亿笔,总金额达到555.33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81%和11.15%。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已达到86%,居全球首位。截至2023年6月底,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额已达1.8万亿元,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总额为165亿元,累计交易笔数达到9.5亿,已开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达1.2亿个。总体而言,我国的数字金融业态已经覆盖支付、信贷、投资、保险、征信等各项业务,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领跑全球,成为全球金融交易最活跃、支付最便利、成本最低以及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以来中国数字金融高速发展现象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并对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