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作者Author:董昀 2022-10-21 2022年10月21日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同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懈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经过长期努力和接续奋斗,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储蓄源源不断地通过金融体系转化为投资,资金的有效供给不断增加,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稳步提升,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做出了卓越贡献,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做好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关注货币政策、金融安全、金融工作领导权等问题,提出了“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基本上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中央局主要同志必须亲自抓财政、金融、经济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精辟论断凸显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枢纽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和系统分析,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金融问题的重要论述。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准确把握金融本质,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了“经济金融共生共荣”这一重要理论判断,启动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确立了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一战略目标。上述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金融发展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和第二个百年征程的顺利开启,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2022年2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为做好新发展阶段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到发展和安全。这表明在新发展阶段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更加重视安全,要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安全发展贯穿金融工作的全过程。2022年2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继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这一目标,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这表明,建设具有高度普惠性的金融体系,是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遵循,以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为理论指南,抓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将党中央作出的各项金融改革发展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金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均衡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遵循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工作、金融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金融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股票发行注册制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顺利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从根本上说,所有成绩的取得源于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统领一切、协调各方,推动我国金融业沿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超越。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航船已驶入“深水区”,前方必然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的健康发展,这就对做好新阶段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列,说明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我国金融发展之路上最鲜明、最显著的中国特色,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方针。

经济金融共生共荣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基础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经济金融共生共荣是基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提出的特有范畴。习近平总书记用血脉和肌体的关系做比喻,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提升到有机状态,生动刻画出两者之间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金融体系将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货币资金输送到经济“肌体”当中,以货币资金的流动引导实际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配置,从而服务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过来,经济肌体的强健也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创造出大量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经济和金融的循环流转中,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金融服务是支撑。一方面,金融之于经济,显然是第二性的,它起到的是辅助性、服务性、支撑性的作用,通过利用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媒介功能来助力经济繁荣与稳定;另一方面,经济之于金融,起到的则是决定性作用,是决定其能否兴旺强盛的第一性、主导性、基础性因素,没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经济运行做支撑,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

我们要以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为基本遵循,持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有效化解来自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实现经济金融共生共荣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在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经济与金融正朝着共生共荣方向携手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体系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金融风险点多面广,维护金融安全任务日益繁重,金融体系的韧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等方面距离现代金融体系还有明显差距。这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实现持续共生共荣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由于金融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自存在,因而金融问题也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这一基础来加以解释。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出发,基于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循环关系来分析我国金融体系问题的成因,是研究经济与金融关系的科学路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体系中形形色色的风险点,可能是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在实体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投资回报率下降,构成金融风险滋生的土壤;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存在扭曲和错位,导致金融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不断强化,而现代金融体系所具有的机构关联密切、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羊群效应明显等特点,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三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循环流转通道出现了梗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下降。

总之,上述因素均可归为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这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均在供给侧。破解这些难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注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二要完成金融体系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转向效率改进、质量提升、竞争力提高的新方位;三要疏通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循环,消除堵点,降低交易成本。三管齐下,综合施策,方能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血脉畅通,激发肌体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大逻辑(三新一高),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沿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可望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而得到有效化解。

促进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不仅需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同样也需要金融体系自身从供给侧实施变革,激发活力。既然金融体系的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在供给侧;既然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我国金融服务的供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那么从供给侧的结构问题入手深化金融改革,便成为必然选择。

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围绕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提升金融体系普惠性和增强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出发,可借由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第一,从基础性制度建设视角看,在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要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金融制度,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二,从国内循环视角看,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第三,从国际循环视角看,要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以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得中国发展红利为世界各国分享,从而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做好新发展阶段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在金融工作中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本上是要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下八个具体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尤为重要。它们既关乎中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是走好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关键环节。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之中,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稳定经济增长。还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财政资金投放、国债管理、国库现金管理、重大风险处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切实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能。

二是以金融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在金融改革发展中要扭住结构调整这个龙头,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推广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以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协调为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系统性安排,更好地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还要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积极发展保险、养老金等拥有长期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以及信托、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是深化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形成机制改革。着眼于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和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切实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是正确处理恢复经济、防范风险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同时,要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综合风险处置机制,持续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破除政府兜底幻觉,提升金融市场违约事件处置的法治化、市场化水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避免“大而不倒”,提升预期管理水平,为发展创造稳定、安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五是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联动。既弘扬企业家精神,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变革和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又用法治化、制度化的办法做好金融科技领域反垄断和平台经济治理工作,使新技术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起来,促进科技向善。

六是在扩大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安全是金融发展的底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性考量。近期俄乌冲突中出现的各种“金融武器化”现象进一步凸显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要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争夺在金融产品定价、数据治理、金融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七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促进资本良性发展,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要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八是推动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我国金融理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中国特色,直面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以更好地解释中国金融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关键性问题为立足点,用中国视角、中国逻辑和中国框架讲述金融改革发展的中国故事,加快推进金融学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