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张晓晶:新发展格局下的债务灰犀牛
Home > MediaCoverage > 张晓晶:新发展格局下的债务灰犀牛

张晓晶:新发展格局下的债务灰犀牛

2020-12-02 2020年12月02日

11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为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既有美好前景,也面临重大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债务灰犀牛。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债务攀升。其中,政府债务攀升最快。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杠杆率超过了100%。中国显性的政府杠杆率只有40%多。如果仅从这个数字来认识中国的债务结构和风险是远远不够的。但在中国,实体经济总债务中,企业债务占六成;企业债务中,国有企业债务占六到七成;国有企业债务中,近一半为融资平台债务。据此,我们可以重新“解构”中国的债务灰犀牛:即私人部门(居民+非国企)杠杆率与公共部门(国企+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杠杆率。中国公共部门杠杆率大大超过私人部门杠杆率,而这一点是与世界其它国家(除日本)有着显著的差异:就全球而言,公共部门杠杆率高于私人部门杠杆率达60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债务风险向公共部门集中。引发的思考是:我们在杠杆率的配置、信贷资源配置方面是否出了问题?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如何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债务风险?一是创新驱动,创新会带来效率提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稳(去)杠杆。二是消费驱动。在国民收入基本格局不能大动的情况下,消费驱动只能依赖信贷扩张,从而带来债务攀升。这是发达经济体一直在做的事情。因此,要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形成“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第一是要真正推进收入分配的改善,因为收入差距是信贷扩张冲动的重要诱因。第二是金融科技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的金融科技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杠杆率攀升得更快了)。第三是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法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