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青年论坛 第12期】张晓晶 | 我的学术拼图——对符号经济理论的探索
Home > MediaCoverage > 【青年论坛 第12期】张晓晶 | 我的学术拼图——对符号经济理论的探索

【青年论坛 第12期】张晓晶 | 我的学术拼图——对符号经济理论的探索

2023-03-06 2023年03月06日

2023年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举办了第12期青年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研究员,就《我的学术拼图——对符号经济理论的探索》作专题报告。论坛由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主持,所内全体研究人员、在站博士后、社科大博士生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11.png

主讲人:张晓晶

张晓晶老师首先提出了“学术拼图”的概念。在我们每个人的学术生涯中,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时代要求以及所在岗位的职责从事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研究,想“躲进小楼成一统”,完全专注于某一个方向的钻研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好自己的学术基础,在完成各类交办任务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有意识地进行谋划布局,就能够将所谓的闲着(往往是“被安排”)转化成妙手(恰是你想研究的),多年以后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拼图”。之所以强调“学术拼图”,一是提醒大家要不忘初心,无论你研究的是什么话题,经过了很多年的风浪和历练,是否还能记得当时从事研究的态度和热情;二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不能被问题牵头着鼻子走、东一榔头西一棒,要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关照”你最初的研究主题(即目标);三是认真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锻炼一种从事研究的能力,当二三十年后回过头来看,没有一分努力是浪费的。

张晓晶老师提到自己是看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的概念,拓展了他的思维,进而产生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个世界为什么要符号化、符号化的内生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疑问。这些问题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流问题,难以在主流文献中获得相应的支撑,因而他转而从一些非经济金融学科的专家学者中获得灵感,比如赫伯特·西蒙、马克斯·韦伯、维特根施坦、布罗代尔等。随后张老师引用了最近的一则新闻,业余围棋选手战胜了人工智能(AI),其秘诀正在于用声东击西之法即所谓的闲着(看似不具有直接的攻击性)赢得了胜利。最终能否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也是如此,看似一颗“闲子”的经历,可能正是自己“学术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随后,张晓晶老师讲述了他的“学术拼图”形成过程,从1992年(本科毕业)至2022年的三十年,对符号经济的研究从专注、疏离到回归。张老师本科的论文题目是《试论制度如何对抗经济中的不确定性》,看似与符号经济无关,实则启发了他后来从广义制度的角度思考符号经济体系在应对风险中所发挥的作用。硕士阶段接触到德鲁克提出的符号经济概念,张老师表现出难以言说的兴奋与激动,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16.250, -0.29, -1.75%)。以符号经济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形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并在1994年“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中外证券市场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次研讨会上,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话题得到了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激励张老师继续专注地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硕士论文则以《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为题,并最终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上。

张晓晶老师的符号经济研究并不顺利,因为无法找到更多相关的文献。直到他发现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和IS-LM模型的相关性时,感觉自己跳入了一个“大坑”——似乎整个宏观经济学都是在探讨这个问题或者以这个问题为主线。尽管主题过于宏大,但张老师并没有退缩,坚持以“符号经济”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论文写作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以理论模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得张老师在博士论文完成后,又经历了三四年的打磨,借鉴经典的IS-LM框架,加入金融创新,完成了关联机制分析,形成了文章《加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发表在2002年的《经济研究》上。至此,张晓晶老师专注研究符号经济的十年,以一本专著《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告一段落。


在第二个十年(2002-2012年),张晓晶老师短暂离开了符号经济的研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分析开放视角下的宏观稳定问题成为张老师的重要工作,期间他对国际资本流动、房地产周期、全球失衡等诸多重要宏观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最终形成了一部专著《开放大国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实证》。回头看,这个看似疏离的10年,主要研究的是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关联,与前十年以及后十年的研究遥相呼应。

在第三个十年(2012-2022年),伴随着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张晓晶老师发现宏观经济分析新范式需要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存量视角,充分揭示宏观-金融关联,构筑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在这一时期,聚焦宏观经济分析新范式的张老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研究重新回归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且有了新的视角、数据和方法的支撑。二十年前出版的《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今天依然有启示作用,被商务印书馆再版收录于《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22.png

兜兜转转,三十年后张晓晶老师的“学术拼图”逐渐清晰,符号经济成为他研究的主线条。回想到德鲁克在1986年提出来的难题:“符号经济(资本的运动、汇率以及信用流动)取代实体经济(产品与服务的流通),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凯恩斯革命重新界定了符号(货币和信用等)与物质世界的事物(商品、服务和劳动等)之间的关系,成为假设符号为执行全部经济控制的第一人。符号经济的概念(即使穿了不同的马甲)也为众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所接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符号化加速演进并进入符号经济时代,背后有着韦伯所谓“理性化”内驱力的推动。这是因为对符号的应用和管理能够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在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的出现将任何信息都以二进制方法处理成计算机能识别的0-1组合,只要有好的算法、充足的算力,可以做到整个社会的 “可计算”。从数目字管理到数字化生存,这种由新技术“加持”的符号化发展,一方面带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却带来大公司垄断甚至数据“独裁”,这样一种社会理性化进程,最终演变成一种非人的异己力量,或许这正是韦伯的理性化困境。

张晓晶老师最后提出,未来经济学依然要重点关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书的结束语是德鲁克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话:“一方面,某些部分的变量——如生产力、资本形成、资源分配等等——的叙述只有在实体经济层面来讨论才有意义,此时符号经济变量只是实体经济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另一方面,其它部分的“实物”变量可能要藉着符号经济来讨论、分析与叙述,而实体经济此时反过来只是符号经济的限制条件与范围。”今天我们在探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世界(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总脱不开虚实之间的关联。风筝飞得再高,总需要有根线与地面取得联系。但无论是金融、虚拟经济或是数字经济,本身有其运行规律,并且有脱离开其服务对象或初衷而独立运行的趋势,形成某种程度的脱钩甚至异化,这是未来符号经济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张明副所长对本次论坛做了简单总结。张晓晶老师讲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宏观经济学家的心路历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从专注到疏离再到回归,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拼图”。张晓晶老师的讲座在两方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在社科院工作需要进行各种研究,将这些研究有意识地串起来要有自己的根基(核心的研究领域)和规划,这样才能形成“学术拼图”;其次,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在当今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赋予这一主题更多的时代感,并给未来的相关研究创造了更大空间。

与会人员也就下一个十年的研究方向、符号经济涵盖的范围、DSGE模型的适用性、财政赤字货币化等问题与张老师展开了互动。张晓晶老师精彩的学术分享和互动讨论之后,本次青年论坛圆满落幕。会后,与会人员依然络绎不绝的跟张老师进行请教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