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从货币起源到现代货币理论: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Home > Research > Paper > 从货币起源到现代货币理论: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从货币起源到现代货币理论: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作者Author:刘磊 2019-10-17 2019年10月17日
关于货币起源的历史,已有大量证据说明其最初并非充当一般等价物,而是某种类型的借据,承担价值尺度和债务清偿手段的职能,而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仅是其初始职能的自然延伸。在经济学说史中,重商主义、斯密、克纳普、凯恩斯等都已清楚地认识到了货币价值来自于其借据的性质中所包含的权利,而并非其实物价值。现代货币理论是国定货币学说的最新发展,强调国家货币是政府债务的一种,价值来自于国家的征税权。在现代国家,总是先有政府债务,再有纳税行为。现代货币理论主张功能性财政政策,并提出最后雇佣者计划,同时还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现代货币理论思想脉络及政策主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对其的质疑及启示。分析现代货币理论及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

一、引言

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货币对经济有何影响? 什么是好的货币政策?这是关于货币理论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

主流经济学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典教科书将货币的起源描述为“物物交换相比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巨大的进步,因为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每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需求品的生产技术但却无法精通任何一项技能。但物物交换的不便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按照假说和逻辑的方法构建历史,则物物交换必然会被商品货币所代替。历史上,在不同时期有多种商品充当交易媒介,包括烟草、皮革、橄榄油、酒、奴隶或妻子、巨石、地标和烟蒂等等。随后商品货币被纸币所代替。最终,在纸币时代,出现了银行货币,或者是银行支票”。历史学家Schweikart对美国货币和银行的历史做了极其细致的描述,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支持了这种货币性质和货币起源的理论。到17世纪,私人银行开始出现,一部分金匠开始专业化地提供储蓄和贷款服务,为社会提供纸币。同时政府也开始参与到发行纸币的竞争中来,通过财政部或中央银行来发行法币。而私人商业银行则被允许,或被要求,持有政府法币作为储备。由此,政府可以通过法币的发行和银行储备率的规定而控制货币数量。虽然存款储蓄乘数各不相同,但中央银行拥有了通过控制银行储备数量控制私人银行中储蓄存款的能力。为防止商业银行发行过多货币,中央银行必须严格控制储备的数量。然而由于权力机构并不具备足够的道德水准,在历史上货币总是被过多发行。当公众发现持有的货币超过他们的需求时,这部分多余的货币便会被消费掉,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

主流经济学对货币的描述本质上是基于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只有实际经济变量才起作用,而中性的货币只作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最大化个人收益的工具而存在。在这种假说中只将两种经济进行比较,一个是假说中的市场经济,而另一个也是这个市场经济,只是缺少了货币这个工具。加入货币的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的首要职能。这种市场经济假设的背后是理性人,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核。新古典经济学将面对有限资源约束和拥有无限欲望的理性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的是“选择”——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形成隐性或显性的相对价格来实现理性个体的效用最大化。但这种理性人的假设过于简化,因为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完全的信息,从而知道何种选择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可以自信地做出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受到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弗里德曼认为即使这个假想中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不存在,也不会影响到自由市场理论的正确性,正如一棵树的每片树叶似乎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而生长,但具体到每片叶子,没有人相信它们个个都是数学家,都是在经过仔细计算后才决定生长方向的。然而遗憾的是,进化论自身后来的发展,却否定了弗里德曼的这种观点,那就是在选择压力不够大、种群数量太小等情况中,不能机械地套用适者生存理论,而最终产生的生物形状很可能是随机的,没法用进化论来解释。然而奇怪的是,主流经济学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研究范式,而是继续沿着理性人、市场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这一思路来分析货币。因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势必也会出现对货币本质的其他解释,同时也伴随着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比如,在制度学派看来,并不存在普适的研究方法,制度因素会随着文化、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因而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也需要考虑不同社会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前的社会中,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经济史学家波兰尼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形式是被整体社会的规则和规范所塑造的;即使存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它也是与经济无关的,因为社会共同体会照顾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社会规范也会对自利行为施以强大压力来防止相应经济行为的产生。柳欣认为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术关系或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关系下,GDP、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才有意义。

近几年来在媒体上甚为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y Theory , MMT)即是这种制度学派方法在货币理论领域研究的延展。MMT本是一个严肃的经济理论,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斯密、克纳普、凯恩斯等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的重要构成。但由于其身处非主流经济学阵营,在理论基础与政策主张方面与以新古典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大为不同,因而未能在学术界获得太大关注。近年来由于其理论和政策逻辑可以被用来支持美国民主党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某些提案,因而在经济学学术圈之外获得了较多的重视,从而也更多地被学术界所讨论。

本文旨在从货币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思想理论变迁的角度理清MMT的逻辑和经验事实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对其政策主张的质疑和启示。最终我们将借MMT来探讨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过程。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