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防止脱实向虚应加快供给侧改革
Home > MediaCoverage > 防止脱实向虚应加快供给侧改革

防止脱实向虚应加快供给侧改革

2017-03-05 2017年03月05日

防止脱实向虚应加快供给侧改革

殷剑峰   时间:2017-03-05   来源:中国证券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对此,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分析说,如果将政府、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等三大非金融部门从事的经济活动理解为“实体经济”,而对应的金融部门理解为“虚拟经济”的话,那么,过去几年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表现出来的“脱实向虚”问题,其根源首先在于实体经济部门本身不断“虚化”。

实体经济的虚化表现有三:第一,由于制造业不景气,生产性服务业受到诸多体制制约,房地产业却快速发展,而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在国际上都被并列为所谓的“FIRE”产业,地方政府可以借此卖地获得财政收入,资金充裕的国企和房企可以赚钱,居民则需要买房来保值增值;第二,地方融资平台和其他各种交易所、融资平台(如互联网金融)大发展。地方的城投公司按理说都是非金融企业,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隐含信用担保,这些企业已经异化为从事融资和投资的准金融平台。此外,地方政府、非金融企业也热衷于创办各种形式的交易所和融资平台,这些都属于实体部门内部异化出来的准金融平台,是实体经济虚化的具体表现;第三,有资金盈余的居民部门、大型企业都热衷于将自有资金投入到股市、债市和各种理财产品中。

其次,在三大实体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不断虚化的同时,作为融通储蓄和投资的媒介,金融部门的资金流向也在不断虚化。在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业,最近几年新增贷款中近1/3给了包括房地产开发贷、个人按揭贷款等在内的房地产贷款,企业贷款中70%左右是国企——国企又以融资平台、房地产为主;在新兴的非金融债券市场中,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非常快,非金融企业债券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这些年新增的非金融债券中绝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债、城投债和其他国企债券;在包括信托、券商通道业务、保险公司债权投资计划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中,资金投向也大体如此,如信托计划中房地产和地方平台占到至少一半的份额。

最后,在金融部门内部,融资链条拉长,自娱自乐现象突出。据估算,金融部门内部融资规模已经有90万亿左右,占到全社会信用总量的近三分之一。金融部门内部融资规模的上升有三个原因:第一,分业监管导致监管标准不统一,各种不受监管的融资交易大行其道;第二,已有的金融业务受到严格管制,如银行高额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到控制的基准存贷款利率等,促使金融机构从事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活动;第三,国企、地方平台和房企的融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这些机构关心的是资金可得性,而不关心融资链条拉长导致的融资成本上升。

如何从“脱实向虚”走向“脱虚向实”?殷剑峰认为,首先应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实向虚”的核心在于“实”无利可图。需要通过减税降费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松绑,需要进一步完善营改增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松绑,尤其是应该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让科教文卫这些现代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职能转型,要从热衷于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转向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第二,应该改革金融部门内部的基础性金融业务和市场。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应该鼓励商业银行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从眼睛盯着国企、融资平台转向为民企服务;在新兴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应该更多地成为民营企业、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资平台,应该减少国企、融资平台、房企的份额;第三,应该在继续推动既有金融业务领域管制放松的基础上,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统一监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