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FinTech活动 | “构建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库研讨会”在线举办
Home > MediaCoverage > FinTech活动 | “构建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库研讨会”在线举办

FinTech活动 | “构建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库研讨会”在线举办

2022-07-05 2022年07月05日

12.png

6月30日,备受关注的“构建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库研讨会”成功在线举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智库、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及市场一线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代表出席并发言。本次研讨会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北京市朝阳区金融办作为支持单位,金融科技50人论坛承办。

2022年3月,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特别提到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估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库,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NIFD-DCITS金融科技创新案例库”征集活动,自2019年推动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连续两年的案例成果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合集出版。为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优秀实践案例库贡献了力量。

首先,由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侯鹏浩,神州信息副总裁、《金融科技创新实践(2022)》图书联合主编马洪杰做开场致辞。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案例研究无论是基于学术视角,还是基于政策视角、市场视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首先,从案例分析的规范性上来说,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流程,例如有研究的综合设计,好的案例选择来自于案头以及实践调查的各式资料,最后还需撰写报告。如果做好以上这一系列工作,最终将不仅仅服务于学术界,对行业实践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同时,如果案例分析服务于政府政策制定,也符合了近年来公共政策越来越强调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公共政策案例的大趋势。

其次,基于金融科技领域进行案例分析的价值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的案例研究,在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机构中形成趋势。长远来看,金融科技的案例研究要实现可持续性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的探讨跟明确进行金融科技案例分析的目标。当然,这背后与之相应的也是当前金融科技自身发展的目标选择问题。当前进行金融科技案例分析的重要目标就是服务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金融科技发展当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

二是提高案例的先进示范性。现有的很多案例研究受限于自身的能力、获取资料的渠道、研究的生态与氛围,仍存在很多不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也在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布局,注重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科技样板项目、典型做法、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同时特别对小微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四大场景进一步说明。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案例研究的先进性与示范性。

三是金融科技的案例研究要逐渐强调规范性与标准。所谓规范与标准,无非就是它需要有一些规范的格式、有效的布局。规范性与标准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不仅仅是金融科技案例,也是现有的商业案例,乃至于经济学案例、社会学案例所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是提升金融科技案例研究的深度。对收集的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挖掘,找到其背后规律性的东西,是当前的重要挑战。

综合来看,金融科技案例要走向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目标、先进示范性、规范性与标准、研究深度四个方面继续加以努力。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除了竞争之外,也需要越来越强调相互的融合、开放的生态。未来在相关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有效构建一个金融科技的案例分析生态,来自于政、产、学、研各方面的合作是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侯鹏浩在致辞中介绍到朝阳区正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发展,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下一步将继续聚焦数字金融产业持续发力。

一是重点支持传统金融体系运营数字化改造,支持驻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手段实现数据链和交易链的数字资产征信,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加强数字金融服务。

二是不断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落户朝阳的优势,鼓励数据资产的生产端整合对接,积累数字资产。

三是持续优化数字金融生态,研究出台支持支付清算、征信、交易流转等数字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深入挖掘数字价值,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体系。

神州信息副总裁、《金融科技创新实践(2022)》图书联合主编马洪杰强调,数字化的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机构、高校智库、行业协会以及金融科技的一线企业一起联手共同推进。

首先,马洪杰指出,高校智库是理论研究的前沿高地,也是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地。一是,高校的前沿理论观点能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实践提供指导。二是,入选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能够启发各高校新的科研想法和思路,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完善金融理论体系和框架。三是,高校智库为国家培养青年才俊,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出高精尖人才,有助于为金融业培养更多的理论和实务结合、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高质量人才。

其次,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水平,也丰富了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与方法,同时为下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最后,马洪杰认为,金融科技优秀创新案例库是行业标杆,也是优质的试点项目。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升级目标。未来,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立足中国的金融实践,做好中国金融问题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高校及相关智库代表发言阶段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宋鹭,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国际学术主任罗曼,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章荩今就案例库的建设展开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宋鹭围绕“金融科技创新实践案例库的建设”为主题谈了自己的思考。当前金融科技创新案例库属于一种特定领域的实践类的案例库建设,围绕着这种案例库的建设,应该有一些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标准。

首先,这一类的案例库建设应该有清晰合理的定位与规划。

一是明确目标。征集、遴选、建设这些案例,究竟是为更好的实现监管来服务,还是说为行业发展,为研究服务,也可能是多目标的。因此需要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从而使得最终的案例呈现能够符合预期。

二是了解案例究竟来自于哪里。比如说,数字化转型或者金融科技的案例库,哪些来源于金融机构,哪些是科技公司,哪些是其他行业相关的,这里面的层次和结构首先应该有一个定位和清晰的界定。

三是组织者作为主体,应该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以及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够保证真正案例的对象、案例能够征集出来,真正是想要的、可靠的,具有研究价值和示范效应的案例。

其次,在进入到第二个流程之后应该有科学的评价筛选机制。

一是评价主体。专家委员会应该在评价筛选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于研究机构、行业机构、政策部门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为主体,对征集、筛选或者搜集到的这些案例进行评价,这样才更符合案例真正的科学性。

二是评价的方法。指标和权重非常的重要,需要由专家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量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案例的评价和筛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是对于金融科技领域,它的对象、案例的来源、层次结构都不一样,需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分层,因此涉及到分类评价。

另外,在第三个流程涉及到最终案例的呈现。在案例呈现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写作团队来对案例进行最终的呈现,基于最好的实践,由专家真正的研究团队最终把案例的实践研究透之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标准化的真正能够反映出实践的好案例。

好案例评价之中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比较清晰的标准的案例展示;二是需要对实践案例的内容进行分析;三是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应该具有可读性;四是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能够通过案例推动行业的发展。

最后,传统对于案例最终的研究,大概有两种方法:一是完全定性的,就是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二是完全定量的,比如说,通过一些回归,很常见的一些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能够验证某一些领域。

这两种方法都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它在一些领域会涉及到对于理论解释力度不够的问题。近年来,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将对于案例分析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最早从社会学上来开始的,近几年来,逐渐应用到公共治理层面,也有一些在经济学的层面。QCA未来可能会在金融科技类,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案例库建设中来在学术上延伸应用。

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阐述了金融科技研究中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研究,从事实的提炼到理论的分析,再到实证检验,最后是理论的传播,在每个环节中案例研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事实提炼。经济学关注的是一般性的、能刻画真实特征的、最有代表性的事实,通常这些典型化事实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来确定,但是定量的分析不是全部,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能够把数据所滤掉的很多鲜活信息保留下来,在提炼事实的阶段,案例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手重要资料。

第二,理论分析。确定了基本事实之后,理论分析工作中,案例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不但能够用抽象的语言来描绘变迁的机制,同时还得会讲故事。故事中包含了金融科技变迁的逻辑、因果关系,案例研究所讲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推进对金融科技变迁机理的理解。

第三,理论检验。如果一个理论提出来跟案例能够吻合,这个理论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变迁更有解释力。

第四,理论传播。案例研究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如果能讲一个好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传播理论、传播金融科技的生动实践。一个理论最后能被大家记住,靠的是一些凝练、有感染力、标识性的概念、提法,比如“看不见的手”。要特别注重这样的概念、提法,来帮助金融科技案例研究上一个层次。

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国际学术主任罗曼结合金融科技案例在浙大国际联合商学院理解的价值与定位,分享了目前国际金融科技案例现阶段研究的几个普遍性痛点。

一是,金融科技案例研究是重要的教学、研究资源,在教学型和研究型案例的开发上有极大的空缺。罗曼认为,案例研究的一个重要定位,是国际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以及中国声音、中国理论和中国思想的传播。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学理价值,针对中国金融科技实践凝练出来的理论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学术增量。

二是,案例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推进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它不仅是系统化、理论化地总结实践问题的重要载体,还是融合高水平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如何从我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是金融科技研究的重要使命。

三是,现阶段金融科技领域案例研究的一些主要难点。首先,在案例库建设、案例撰写的过程中,基于金融科技交叉学科的属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方式具有挑战性。其次,金融科技发展的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金融科技案例缺乏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以上难点,罗曼认为:

其一、应该加强探索性研究,将素材型的商业案例进一步提炼和转化,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系统化。高校学者在其中应当担当重要责任。

其二、针对金融科技案例的学科交叉性,应该积极探索如何一鱼多吃。提炼商业案例中的金融要素,科技要素,管理要素,并积极开发研究型和教学型案例。

其三、学者在研究金融科技案例时,应该聚焦回答对于解释中国经验最重要的问题。并做好前期工作,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等细节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论的创新,以期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章荩今从案例库本身出发,对案例征集过程中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本届案例征集将在前两届的基础上,突出三个特点:聚焦数字技术创新,发现服务金融领域的“高精特新”;鼓励和发掘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案例;继续加强金融安全和科技伦理方面的要求。

从案例征集对象来看,不仅包括国内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同时优选部分海外优秀金融科技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当前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地方协会及研究院代表发言阶段邀请到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骆立云,成都未来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创始会长蒋鲲,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秘书长江映霞,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罗振伟,海南华宜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贾宜正,开放银行论坛秘书长陈佳春进行分享。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围绕“传承经验、共享共建,持续推进优秀金融科技实践案例库建设”进行分享。

通过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金融科技一直以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技术应用层面的工具性变革,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成为影响金融科技规范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案例的研究将弥补金融科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短板。实践案例库的建设是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提炼总结、推广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解读已发生的案例,杜绝错误重犯,避免经验失传,对当前和今后的金融科技行业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深远指导意义。

金融科技从1.0到4.0的发展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扬弃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各种经验,最后实现新突破。在金融科技4.0阶段,金融科技企业要想进一步突破创新,就必须遵从金融科技的演化路线,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势,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战略竞争力。新时代成长出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诞生了众多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它们成为金融科技演化路线图上一颗颗明珠,揭示着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律。只有不断研究、分析这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以小见大,借鉴宝贵经验,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顺势而为,为自身发展定标、现在发展定准、过去发展定矛。

案例库既可以服务于产学研的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同时也可以服务于政策创新实践。案例库首先是社会政策评估方法的开发,尤其是目前比较欠缺的定性评估方法,这是社会政策学科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库,从“实践进课堂”的角度,要应用于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日常培养;再次,在科研上,案例库的建设将为社会政策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源。长远来看,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研究,站在提炼、传播、学习的角度,也可以将评估方法融入实践案例,发展出定性的案例评估的方法体系,同时也作为一套指导手册,指导各个主体,金融科技创新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骆立云就案例研究未来关注的方向分享了观点。她认为,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体系将发生两点主要变化。

一是金融体系功能得到完善。第一,数字金融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经济摩擦、降低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第二,降低提供商和消费者的成本,使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风险。第三,优化金融服务生产和供给,借助数字科技手段,普惠金融可以得到深度发展,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上升。

二是金融体系生态得到重塑。第一,数字化转型会带来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贷款、支付、资产管理、保险这些细分领域。第二,带来产品和服务的重组,出现平台经济、“超级应用”等现象。第三,重置金融服务价值链。传统服务价值链的垂直整合方式可能会解体,然后重新分布。第四,重塑市场竞争格局。金融跟科技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会不断出现新的结合点,从而产生新的产品、服务,也会有新的进入者。商业模式也会不断迭代,带来新的竞争格局,并形成一个新的稳态。

最后她强调,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的参与者,都要时刻紧跟数字经济大时代的步伐。金融科技创新案例活动的举办,可以让好的做法得到共享,而且可以引导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成都未来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创始会长蒋鲲从协会的会员单位角度分享了金融科技案例库的工作价值。

一是,通过融合行业实践开展案例资源收集、研发和创新,金融科技案例库收集了优质的应用实践案例,聚合了优秀的行业经验。

二是,通过有效的品牌宣传,打造行业科技价值。金融科技案例库不仅有效推动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也积极促进了金融科技制造水平的提升。通过科技破局,最终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未来,协会将继续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开展大型的金融科技的行业峰会论坛,聚焦专精特新布局,为全链条的企业提供“政府+科技+金融+产业”服务的新模式。持续紧跟金融科技主题活动,打造有高品质的闭门研讨会。最后希望借助案例库,定期向优秀的全国金融科技机构和行业协会做聚合交流,加强新型城市与新一线城市之间的互动。

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秘书长江映霞分享了协会发展经历和案例工作进展。江映霞指出,目前协会搭建了金融和科技交流的平台,联通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渠道,广州的数字金融创新氛围呈现积极活跃的良性发展状态。

第一,组织会员单位跨行业跨领域交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会员单位在协会组织交流下产生了更多关于金融科技的学术共鸣和创新启发。

第二,举办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通过案例征集和遴选,摸查广州数字金融发展整体情况,梳理标杆,分享优秀成果,带动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2021年广州举办首届数字金融创新案例遴选活动,征集了98个案例,选出15个优秀案例,给CFT推送8个案例。

第三,制定金融科技领域团体标准。在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协会成立了金融、科技、法律、投资和标准五个专委会,并在“数字+金融”领域持续推进和达成新标准和新规范共识。

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罗振伟结合协会的相关情况,围绕本次主题进行分享。

首先,简单介绍协会的情况。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成立于2005年1月份,由持牌金融机构,以及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的厂商组成的地方性、专用性、非营利性、服务金融创新的技术中立社会组织。

经过17年的经验积累,协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会员服务、园区运营、人才认证等三个工作模块。

其中会员服务方面,主要包括行业交流会、金科沙龙、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园区运营方面,协会受福田区政府的委托,作为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湾区国际金融科技生态园两个园区的运营主体;人才认证方面,得益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的支持,协会作为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的认证主题。

其次,针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优秀实践案例库,结合协会的情况,罗振伟副秘书长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在福田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目前正在协助福田区金融工作局开展第三届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奖评审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组织业内的代表参与其中。为了及时总结和分享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加深各界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和理解,持续营造重视和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福田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福田区金融工作局、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以及华锐技术研究所联合编撰了《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特征与趋势报告2021》,该书以前两届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奖的获奖项目为研究对象,深度归纳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并展望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金融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另外,协会每年举办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同时持续举办各类行业感兴趣的金科沙龙,众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深度参与其中,深受业内好评。未来计划将系列活动分享内容汇编成册,惠及行业。

海南华宜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贾宜正探讨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信息央地合作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机遇。

国家和海南的政策对金融科技创新营造了优质的环境。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意见;人民银行提出了金融支持海口建设以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而此前提到的北京、上海、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经验,对海南很有启示。其次,海南自贸港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发展中的困境还是存在的。例如:创新能力提升和新技术落地使用有待提升;在破解数据壁垒方面还需要更有突破性的思路;人才梯队建设中在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方面亟待提升等。在海南自贸港封关前的各项工作中,通关便利化的建设优先级很高,但是各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还存在堵点,金融科技在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的智能化建设中应用不足。

因此,贾宜正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运用金融科技在技术突破的手段推进职能部门信息系统更快达成共识的统一制度保障和路径互通,二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驱动制度创新,推动一体化治理,促进共治建设,加快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对接,联合全球供应链各方共促贸易安全与便利。既要提升通关过程中的监管能力,保障国门安全;又提升通关服务效能,促进贸易便利化。

开放银行论坛秘书长陈佳春围绕金融科技案例库征集,就论坛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分享介绍。

首先,陈佳春指出,当前开放银行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阶段,金融科技案例库作为宝贵的经验、智慧,一方面能够极大的开阔协会的建设思路,了解当前开放银行在进入一个陌生场景后,如何能够更好地与场景建立起连接,并形成联合运营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协会更好的打造客户旅程和客户体验。

其次,随着银行进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开放银行论坛也将研究方向投入到了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域,旨在共同推动整个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搭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学术交流平台。

未来,开放银行论坛将进一步吸纳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专题案例,让更多的人了解优秀的实践案例,启发数字化转型中的工作思路。

最后,邀请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图书策划编辑蒋菊平作为案例图书出版社代表进行发言。

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图书策划编辑蒋菊平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金融科技又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要改革就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从实践中来。每年征选出来的优秀案例实践,一方面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人民日报出版社作为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央级出版社,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优秀的案例实践推荐给有需要的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其干事创业的本领。目前已经出版了包括《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数字货币:领导干部读本》《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金融科技15讲》等数十种图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业内专家的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最后,蒋菊平指出,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借助出版图书的机会,与各位作者、广大读者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分享和交流的融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