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持牌消费金融迈入合规求生新阶段:增资热潮下竞争、分化双加剧
Home > MediaCoverage > 持牌消费金融迈入合规求生新阶段:增资热潮下竞争、分化双加剧

持牌消费金融迈入合规求生新阶段:增资热潮下竞争、分化双加剧

2022-02-16 2022年02月16日

2021年的持牌消费金融领域再度掀起增资热潮。

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金融)、北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4家机构在2021年年内新增注册资本总计超百亿元;同时,从2021年6月至2021年年底的7个月中,有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相继完成银行团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告诉《财经》新媒体,持牌消费金融增资有两个用途,一是发挥牌照优势,尽快抢占市场,做大做强;二是弥补资本金不足,降低杠杆率,防控风险的同时合规发展。

“某种程度而言,增资标志着这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位不愿具名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表示,其实,增资热潮的背后是持牌消费金融领域已从探索期进一步过渡至成熟期。当然,与此前的探索期相比,持牌消费金融成熟期的格局、趋势等都会逐渐产生变化。

01

两极分化

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增资、不断拓展市场规模等操作下,各家机构交出的成绩单开始两极分化。

部分持牌消金机构公布的业绩显示,在2021年上半年,有5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招联金融以73.9亿元的成绩居于首位,兴业消费金融(38.69亿元)、马上消费金融(46.25亿元)均超过30亿元。与此相对的是,盛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在202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均未超过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招联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的总营业收入,占15家公布数据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营收总和的70%以上。另外,这五家机构的总利润为43.3亿元。

同时,居于头部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不仅业绩斐然,并且保持着高速增长,招联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在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上涨均超过100%,其中中银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同比上涨1512.2%。

持牌消费金融的成绩分化不仅体现出两极分化的市场格局,更透露出市场开始洗牌的信号。然而,这样的局面并不是由一种因素导致。

一方面,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步入成熟期,其背后资金、渠道、风控、科技等方面相对完善。实际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优异成绩被认为,背后股东及其支持力度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体现了资金与渠道优势在持牌消费金融领域竞争中的决定性优势。以招联金融为例,其背后是招商银行(600036)和中国联通(600050)两大股东。这意味着,在银行股东的加持下,招联金融兼具了资金成本和风控等优势。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从业者透露,“有大行股东支持和没有支持或支持力度小差别很大。”

另一方面,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仍处于探索期。具体来看,一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获客等能力还处于建设中;或需要弥补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都导致其成绩相对落后。

事实上,在持牌消费金融的发展中,大股东态度往往直接影响业务开展方向与态势。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新媒体,“一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银行大股东并没有给他们提出很高的增长性要求,也不会要求机构每年的获客要达到一个增长标准。”他表示,与业绩相比,股东更重视他们的风险管控,如资产质量的把控。

有一部分优质消费金融客群是因为其拥有超前消费的心态,而这决定了他们很大程度上使用过多款消费金融产品。但是,这不符合一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标准,甚至部分平台直接秒拒这类客户。“这样对用户单误杀太大”,一位曾在持牌消金机构从事过风控工作的人士表示,相对于小平台的小心翼翼,“大平台不仅可从科技上保证入单精准,而且大资本允许他们忍受更大的风险。”

总体而言,快速发展需求与资产质量以及利润不匹配的矛盾,导致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不过,在多数从业者看来,持牌消费金融领域整体大环境趋严峻,但仍有很多机会。

02

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监管对于消费金融领域的态度,让很多持牌者为之一振。整体来看,消费金融领域监管趋于严峻,在消费金融机构评级、贷款年化利率等层面均有明确规定(见图1),同时贷款利率也在下行。

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很多观察者认为,消费金融牌照越来越值钱,接下来消费金融会是“持牌军”的天下。“蚂蚁金服持续的整改给持牌消费金融市场释放出一块很大的空间。”前述不愿具名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认为,这么大的市场足够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消化一段时间。同时,区域性银行展业受到地域性限制,它们原本的全国性业务也要开始放手,不过,想要抢占这块市场并不容易。

一是强监管下,利润空间缩小。多位持牌消费金融从业者告诉《财经》新媒体,现阶段,成本、利率、资产质量、资金规模等方面都在限制持牌消费金融的利润,“过去产品年化利率36%也能做,现在只能做24%以下。”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

二是同业竞争加剧。“尽管有市场空间,但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还是需要靠机构的获客、风控、运营、服务等能力支撑。”前述曾在持牌消金机构从事过风控工作的人士表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队伍正在扩大。2021年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截至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达30家。与此同时,华夏银行(600015)、富滇银行、吴江银行、申能集团、中国移动集团等机构均在申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

三是未来发展存有危机。“持牌消费金融的成熟客户是否会被银行拿走?”是萦绕在很多观察者心中的问题。本质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使命是补充银行覆盖不到的客群。“银行不是不想下沉客群,问题卡在了有部分客群风险不能被计量,”前述不愿具名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表示,一旦客户下沉,随之而来的风险成本波动,并不是短期可计量,它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对银行而言,他们没必要为几百亿市场承受很高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银行可以在客群层面差异化竞争。但是,大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服务过的客户归途是银行。每年都有用户持续进入消费金融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主要客群稳定在22岁-28岁、银行金融数据相对较少的客群,而过了30岁后,这部分客群进行房贷、车贷后,就会转向银行。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主要客群的生命周期段较短,他们需要快速抓住,同时不断拓展新客源。具体而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对新进入社会、消费金融领域的这部分客群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也就是判断标准、分析模型等,有观察者认为,“其实在风险容忍度层面很微妙,这个容忍度需要刚好卡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能承受,但银行承受不了的位置。”

实际上,很多持牌消费金融的从业者并不愿意承认现在的市场格局是两极分化,他们认为,“不同持牌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风险容忍程度、目标客群都是不同的,可以说大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需要各家加强精细化运营,合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