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新领域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新领域

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新领域

作者Author:李广子 2022-06-28 2022年06月28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将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解决普惠金融领域中的痛点和难点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实践始终走在金融创新的前列,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也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业务模式,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参照。

一是引入最新的技术。技术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将最新技术引入普惠金融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比如,网商银行从2019年开始探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AI模型算法获取数据,监测农作物长势,判断农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等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苏州银行在苏州地区率先将无感加油功能引进自有渠道,且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二是拓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实施主体。现阶段,开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主体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进入该领域,成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参与者。除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在更深层次融入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例如,农发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于2019年设立小微企业线上服务管理中心,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头部企业合作打造“农发快贷”线上业务平台,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工作质效。除传统持牌金融机构以外,一些科技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持牌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进行赋能。同盾科技通过数字资产沉淀、数字工具赋能、数据治理等技术应用,为银行建设统一的风险数据视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开发各类主题的欺诈风险管控模型,构建覆盖各业务场景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全行级反欺诈核心平台。

三是创新产品与业务模式。产品与业务模式是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也是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的重点领域。

首先,打造体系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满足普惠群体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实践中看,部分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例如,上海银行开发的“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在线融资产品体系,包括“惠E融”、反向保理、“票易贷”、车险分期、担保基金快贷、特定场景信用贷款、电子保函,产品涵盖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分期类产品、银担合作类产品、信用贷款、表外融资产品等,可以对接小微企业不同经营环节中的各类融资需求。其次,依托供应链进行产品创新。与其他金融业态相比,普惠金融业务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作为一种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手段,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应用到普惠金融业务领域,拓展供应链场景。

四是发挥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首先,省联社发挥在服务农商行体系中的作用,弥补农商行在产品创新和科技实力方面的不足。比如,郑州农商银行基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风控贷款审批系统,研发并推出“绿城e贷”产品。其次,打造服务普惠群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比如,为推动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上海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该系统作为全国首个由行业自律组织牵头创建的纯公益性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税务与金融资源,实现纳税信用和金融信用互认。

五是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社会治理。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从金融支持普惠群体发展拓展到社会治理等领域,并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邮储银行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电子凭证推广为契机,从医保支付环节入手,打通了线上线下两类医保支付场景,为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定点医药机构App、邮储银行手机银行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参保人在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结算时,只需展示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就可以实现医保支付和自费支付一码支付,轻松完成医疗费用结算和医保报销,真正实现了“一码通办、无卡就医”。

(本文节选自《裕普惠 新金融 中国银行业普惠典型案例集锦》,系对“数字普惠金融案例”的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