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金融供给视角下消费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绩效的影响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金融供给视角下消费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绩效的影响

金融供给视角下消费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绩效的影响

作者Author:李广子 2019-01-22 2019年01月22日
由于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在数据披露方面还很不充分,结合数据可得性,我们仅对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业务的绩效进行分析。其中,以个人贷款业务来近似衡量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


由于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在数据披露方面还很不充分,结合数据可得性,我们仅对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业务的绩效进行分析。其中,以个人贷款业务来近似衡量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

一、个人贷款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1、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发展现状与趋势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相应地,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供给中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我国消费金融领域主要的资金提供方。

结合数据可得性,我们以上市银行为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上市银行个人贷款相关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受数据披露限制,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未披露其个人贷款用途数据,从而无法准确分析其消费贷款情况。为便于分析,我们以个人贷款作为个人消费贷款的近似,通过构建个人贷款占比(=个人贷款/全部贷款)来衡量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图1反映了上市银行2008年以来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1.png

从图1可以看到,个人贷款业务是近年来上市银行快速发展的一项业务。其中,上市银行平均个人贷款占比从2008年的16%提高到2017年的31%,提高了15个百分点,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2、个人贷款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进一步,我们以个人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度量,采取规范的回归研究方法分析消费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结合数据可得性,我们以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商业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度量,以不良贷款率、净息差、净利差等作为银行的绩效指标,通过回归方式分析个人贷款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我们将银行贷款规模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同时控制了银行类型(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年度固定效应等。具体回归结果见表4。

2.png

从表4可以看到,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上看,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越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净息差和净利差都越高,说明个人贷款业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并降低银行贷款的总体信用风险。这说明,消费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风险相对较低同时收益相对较高的一种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这种特点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略有不同:其他消费金融机构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通常比较高,而商业银行反而比较低。可能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户群体存在差异。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针对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信用等级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与之相比,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其他消费金融机构针对的客户通常是那些无法从传统银行获取金融服务的客户,风险相应更高;二是风控技术的差异。经过长期的积累,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风控能力,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流程,从而能够把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与之相比,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其他消费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在风控能力建设方面可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存在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风控的情形。

3、利率市场化对个人贷款收益率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相应地,利率市场化也对个人贷款业务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这一部分中,我们进一步分析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个人业务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以此来考察个人业务是否有助于缓解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冲击。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过程,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小额后大额”的改革路径,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例,从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开始,至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前后共经历了近10年时间。其中,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是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的标志性事件。我们以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为例,考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如何影响个人贷款业务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具体地,我们基于上市银行数据,考察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银行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的影响。相关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结果如图3所示。

3.png

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银行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向下浮动贷款利率将不受限制。因此,平均来说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将导致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从图3可以看到,2013年7月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上市银行平均贷款收益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价格的负向影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放开利率下限对上市银行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地,放开利率下限之后,与个人贷款相比,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的幅度更为明显。换言之,企业贷款价格对利率管制放开要更加敏感,而个人贷款价格对利率管制放开的敏感程度相对更低一些。可能的原因在于,与个人客户相比,企业客户在与银行进行谈判过程中通常具有更强的谈判地位,从而能够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之后向银行索取更低的资金价格,导致银行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与之相反,个人客户在与银行的谈判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较低,通常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资金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与企业贷款相比,在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之后,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

上述分析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说明了个人贷款业务在帮助银行应对外部冲击方面的作用。换言之,个人业务能够在外部冲击中发挥银行绩效稳定器的作用。

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绩效

自2009年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经营绩效上的差异已经开始显现。从目前情况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普遍比较谨慎,没有公开详细的经营数据,只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行在其年报中对部分经营数据进行了披露。为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察,我们从发起行年报披露信息中手工搜集了9家消费金融公司2015至2017年部分经营数据,包括锦程、兴业、招联、马上、中邮、杭银、长银、中原、长银五八等消费金融公司。

具体信息见表5。

4.png

从表5可以看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经营绩效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从盈利规模来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实现利润11.89亿元,在9家公开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处于领先位置;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利润5.78亿元,在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名第二。除此之外,锦程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等公司2017年也都实现了盈利。从盈利能力来看,锦程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资产利润率(ROA)达到3.37%,在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名第一;招联、兴业和马上等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2.53%、1.99%、1.83%。与之相比,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0.92%。可以看到,部分盈利较好的消费金融公司在盈利能力上已经大大超过我国商业银行业平均水平。上述实现盈利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除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稍长达到8年以外,其他几家公司均在2014年之后成立。说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并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并非所有消费金融公司均披露其经营数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选择性披露的问题:即那些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其经营数据。从这个角度看,其他未披露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要差一些。

第二,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规模扩张迅速。2017年,锦程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资产增速达到158%;其中,马上消费金融资产增速达到317%。2017年锦程等2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平均增速达到45%。上述消费金融公司资产和贷款增速均大幅超过我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消费金融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在短期内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在细分领域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特别是一些依托线上渠道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对接线上渠道消费场景,在短时间内实现批量获客,进而实现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

第三,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在经营业绩上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2017年公开盈利数据的8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5家实现了盈利,其中,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较好。与之相比,其他3家消费金融公司则出现了亏损。总体上看,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状况与其成立的年限有一定关系,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要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