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开源节流“补血”
Home > MediaCoverage > 开源节流“补血”

开源节流“补血”

2021-11-29 2021年11月29日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附加监管规定》)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梳理各家银行的监管资本数据后发现,截至三季度末,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能满足附加资本要求。不过有的银行刚刚“过线”,后续资本补充压力犹存;而对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4家同时被认定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行而言,“补血”更面临开源节流的新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银行业再现“补血”热潮。

19家全部达标但压力犹存

根据《附加监管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等基础上,还应满足0.25%-1.5%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入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无需立即补充资本,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

不过《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梳理三季度末各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后发现,目前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虽然全部过线,但也不无压力。

比如,第一组银行中的广发银行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8%,仅比监管要求的7.75%高出0.05个百分点。根据三季报,工行、农行、中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等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较年初有所下滑。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在研报中指出,9月银行继续扩表,其中大行、股份行增速相对更快,进一步反弹到7.3%。资产增速企稳预计将贯穿四季度,相对于资产投放创收带来的增益,风险资产消耗带来的影响将更大,及时高效补充资本仍将是四季度银行经营资产负债的重要内容。

长期来看,加大信贷投放、减费让利等因素也会加大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消耗。信用评级机构联合资信研究认为,在监管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导致风险加权资产规模逐年上升,对资本消耗较大;同时,在减费让利的监管导向下,银行利润下滑导致资本内生能力有所削弱,叠加疫情冲击带来资产质量下滑,减值准备计提规模上升也会对其利润产生侵蚀。

银行股估值偏低成为掣肘

那么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如何在资本消耗与资本监管中求得平衡?

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处理资本充足率问题。‘开源’即在监管许可范围内创新并多使用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丰富资本补充来源;‘节流’即做好轻型化转型,多发展轻资产业务,做好风险管理等节约资本占用。”

在开源方面,《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11月起,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资本工具呈提速趋势,大有“未雨绸缪”的势头。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11月以来,建行、平安银行、中行先后完成了二级资本债发行工作,发债规模分别为45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元;农行、工行先后发行400亿元、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与一般中小银行相比,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债规模普遍更大,近期发行频率也有所提升。

“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利润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通过内源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空间有限,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需要外源资本补充,因而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被较多应用。”娄飞鹏表示。

不过,《附加监管规定》附加资本的“担子”主要压在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为上市银行,通过定增、配股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近期,江苏银行宁波银行(002142,股吧)相继落地配股募资方案,额度分别为200亿元和120亿元。但目前银行股估值普遍偏低,可能形成掣肘。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介绍,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主要来自资金注入或者银行自身的积累。“目前上市银行估值普遍较低,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核心一级资本确实受到一定限制。”李广子说。

一位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既要考虑自身融资成本,也要考量投资者参与问题,涉及银行估值、风险权重计量等难点。当前银行股估值偏低,寻求投资者存有困难。

不过,从长远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通过自身盈利积累强化资本补充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节流依然重要。李广子建议,相对而言,中间业务等不会产生资本消耗,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可以发展的方向。

四大行备战TLAC

值得关注的是,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还“身兼”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不但面临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并且需要额外构建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即在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

目前,根据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等多家券商、研究机构测算,我国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缺口超过2万亿元。如何才能在2025年前达到目标?后续,通过创新设计、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等方式补充TLAC,从而达成监管目标是关键。

在发行TLAC工具方面,兴业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发行合格TLAC工具并不意味着要创设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只要条款设计和偿付顺序符合相应监管要求即可。以摩根大通为例,其合格TLAC工具包含了满足美联储TLAC监管要求的核心一级资本工具、优先股、次级债券以及高级无担保债务。关键还是要激发市场对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热情。

TLAC也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TLAC要求倡导的银行经营模式是资产端“轻资本化”、负债端“多元化”以及收入来源“非利息化”。短期来看,随着TLAC工具的发行增加,国内大型银行负债成本或将出现一定幅度抬升(其成本高于一般存款和高级债券);中长期而言,TLAC要求将促使大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一方面报表扩张或更为审慎,另一方面或通过综合化和多元化经营强化“轻资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