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彩礼贷”“墓地贷”频现 专家解读“奇葩贷”背后逻辑:刺激特定消费群体,恐致过度借贷
Home > MediaCoverage > “彩礼贷”“墓地贷”频现 专家解读“奇葩贷”背后逻辑:刺激特定消费群体,恐致过度借贷

“彩礼贷”“墓地贷”频现 专家解读“奇葩贷”背后逻辑:刺激特定消费群体,恐致过度借贷

2021-03-19 2021年03月19日

3月16日,一张九江银行专门用于结婚消费用途的“彩礼贷”宣传海报引发网络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近年来,市面上频现一些种类偏门的信贷服务,如“彩礼贷”“美容贷”“二胎贷”等等,云南、河北等地还打出了“墓地贷”的宣传广告,这些名目繁多的贷款被网友总结为“奇葩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李广子告诉红星新闻,越来越多的信贷产品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相结合,以此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刺激消费欲望,从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信贷产品,“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一种消费信贷产品”;而另一方面,若仅为吸引眼球而在贷款名目上进行的过度创新可能会适得其反,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害,也可能导致过度授信等问题,从而加大消费者的风险。

此外,李广子特别指出,过度推崇消费信贷,可能成为一种诱导,使消费者过度借贷。长此以往,不排除对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造成不良影响。

引发群嘲的“彩礼贷”

根据九江银行“彩礼贷”宣传页内容,这款名为“彩礼贷”的产品最高可贷30万元,期限最长为1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可用于新婚旅行、购买首饰、购买家电和购车。申请条件有三,其中,贷款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在“彩礼贷”的相关报道下,有网友不无讽刺地留言道:“彩礼贷是个好东西,要多少我都给,结婚以后一起还。离婚平分债务。还可以贷出来买房。这个是好项目。”有网友认为,此类贷款品种疑似为家庭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另据媒体报道,九江银行客服曾回应称,“目前该款产品并未正式上线,且之后可能也不会上线”。而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后,九江银行已将“彩礼贷”相关产品撤回。

对此,央视新闻在相关评论中提醒:针对近年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消费贷,监管层多次强调“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彩礼贷”之类的产品显然有悖于金融监管政策的主旨。广大消费者也要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性消费,量入为出,远离过度借贷的营销陷阱。

花样繁多的“奇葩贷”

就在“彩礼贷”引发热议的当天,有媒体报道,昆明晋龙如意园与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宣传资料显示,申请者最高可贷20万元,首付为2成、期限可达10年。

据该陵园官网资料显示,晋龙如意园是当地一家民营企业投建的营利性公墓。陵园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16日只是清明节宣传活动,未与银行签合作协议,将放弃该合作项目。有网友感叹道,从“彩礼贷”到“墓地贷”,红白喜事都全了,背后又是谁在贩卖焦虑?

事实上,各种名目的“奇葩贷”近年来频现,红星新闻记者盘点发现,早在2016年就曾有媒体报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向全国发布消费金融产品“二胎贷”,主要针对我国放开二孩政策后,二孩家庭需要的各类消费需求,“具有申请方便,放款快速,费用优惠,额度大,期限长等特点”。

而这类贷款种类看似越来越多,名目划分也越来越细。比如,针对某省当地在编记者的“记者e贷”;用于本人或其家庭成员支付整形或美容美体手术费用的“美容贷”;为“都市高学历女士量身打造”的专属现金分期产品“丽人贷”等等。

专家解读:名目变化多,换汤不换药

红星新闻记者检索发现,2020年4月,有银行信息类网站曾总结过各大金融机构的消费贷利息信息。

其中,建设银行旗下有一类消费贷款,额度在1千元~30万元之间,额度有效期内,可以随时支用、随时还款,利息按天计算,不使用不计息,年利率在5%~8%左右;微众银行为QQ和微信用户推出的小额信用贷款,只要实名认证,符合条件则自动获取额度,可以随时提现使用,单笔借款可借500元-4万元之间,累计最高30万元,日利率为0.05%左右,年利率在18%左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李广子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不少银行为了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在产品名目上进行了较多的创新,不少是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

以此次引发热议的“彩礼贷”为例,有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与不少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相比,年利率4.9%的“彩礼贷”并不具备特别优势,而要求其中一方为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一项,实际贷款准入门槛并不低。

那么,这些种类繁多的消费信贷产品,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李广子表示,一方面,这种创新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获取贷款提供了便利,与具体的消费场景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信贷产品的针对性,以此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刺激消费欲望;但另一方面,若仅为吸引眼球而在贷款名目上进行的过度创新可能会适得其反,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害,也可能导致过度授信等问题,从而加大消费者的风险。

同时,李广子表示,如果过度推崇信贷生活方式,长此以往,不排除会给年轻人的消费观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