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失业情况、失业率修正及就业保障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失业情况、失业率修正及就业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失业情况、失业率修正及就业保障

作者Author:刘学良 宋炳妮 2021-08-25 2021年08月25日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各国的劳动参与率在疫情中普遍出现明显下滑和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失效,使得本次疫情中的失业率统计对失业的真实程度严重低估。通过中国与部分国家疫情期间的失业情况比较,本研究发现:政府的保就业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疫情的成功应对是我国就业情况在如此严重的疫情冲击下总体保持平稳的主要原因,而对“抗疫情”和“保经济”的关系理解和处理的不同是国家间疫情应对效果差异的思想根源之一。后疫情时期,我国结构性就业压力较大,本研究建议:保就业仍是首要任务,需加强对失业的监测统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模式的劳动保障。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劳动力就业总体情况

(一)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市场快速恢复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甚至明显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银行2020年发布的《全球经济前景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造成了自1870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大衰退。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整个世界,但是在疫情的应对和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的影响小得多,恢复也很快,有些不仅受的影响大,而且从疫情冲击中恢复的速度也慢。从就业上看,新冠疫情虽然较早在中国暴发,但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从 2020年1月份的5.3% 升至2月份的 6.2%,上升0.9个百分点,2月份之后就开始平稳下降,7月降至 5.7%,10月份已降至疫情暴发前的失业率水平。

从其他一些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统计指标看,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快速恢复的特征。例如,疫情暴发后,就业人员周平均劳动时间从2020年1月份的 46.7 小时降至2月份的40.2小时,但在2月份后开始逐步回升,到6月份周平均劳动时间就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二)失业率统计制度差异的潜在影响

当然,不同国家的失业率统计制度不同,这可能给失业率的判断和比较造成干扰。从我国来看,官方对失业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两种。我国从1979年就开始持续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但是,该统计数据是基于劳动者主动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统计得来,而不是通过统计部门的劳动力抽样调查获得,存在较大制度缺陷,在许多方面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率统计口径有较大差距,存在低估真实失业率的情况。

不过,我国已于2018年开始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登记失业率无法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问题。为保证失业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我国失业率调查基本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推荐标准:调查周期内,16 岁以上(不设年龄上限),当前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工作能在两周内去工作的人就被界定为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为取得报酬工作 1 小时及以上的人,包括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未上班但继续领取工资的人;失业率就等于失业人口除以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总和。同时,结合自身国情特点,我国也对调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符合国情的处理,比如,目前我国的调查失业率仍然是城镇和农村分别统计的。

目前,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率调查存在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我国失业率调查的最新情况,仍然以对登记失业率的旧认识来判断。李晓超介绍了中国的几种特殊情况,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外来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农民工等,都已经纳入了调查失业率的统计范畴,因此从制度上并不存在这些人口不纳入失业率统计从而低估失业状况的情况。不过,由于目前调查失业率是城乡分别统计,因此在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上存在一些细微问题,比如,由于失业率调查以常住人口为准,因此存在一部分农民工虽已进城务工,但在农村常住,因此当他们失业时,会被统计到乡村调查失业率中的情况。

尽管大多数国家都以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框架作为基准,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统计制度 存在细微差异,导致失业率统计受到一定影响。例如,由于国际劳工组织没有对劳动人口年龄范围进行界定,不同国家限定标准不同:美国劳动人口的年龄下限为16岁,而欧盟和加拿大的年龄下限为15岁。

此外,对于因单位原因暂时离岗,但雇主给出明确返岗日期的劳动者,美国将其直接视为失业,而欧盟要求必须有寻找工作行为,才视之为失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这种情况十分多见。事实上, 本次疫情中失业与以往经济周期中的重要不同之处,就是出现大量暂时性失业。暂时性失业是指就业岗位仍然存在,劳动者并没有被明确解雇,但由于雇主原因而不去工作的情况(经常以暂时 休假的名义),劳动者是否恢复工作则取决于雇主的召唤。而由于这些劳动者仍然在等待雇主召唤,因此多数没有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在美国,大量失业以这种暂时性失业的形式存在。这一情况与2008年次贷危机时不同,次贷危机中这种暂时性失业相对要少很多。因此,若按照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统计制度,这种暂时性失业仍被视为就业,但在美国的统计制度下,则会被看作失业,这有可能会抬高美国的失业率水平。

总体来说,各国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推荐标准进行失业率统计,总体上保证了一致性和可比性。但由于不同国家统计制度存在的细微差别,在分析不同国家的失业状况,对各国失业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应该关注统计制度不一致带来的潜在影响。

......

研究评论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