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会议实录 > 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后2020时代的全球格局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Home > Metting > MEETING TRANSCRIPTS > 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后2020时代的全球格局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后2020时代的全球格局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简介:
  • 8月1日,“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后2020时代的全球格局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上海举行。

张湧:上海新片区——后2020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的主场

今天探讨的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中央确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当时国务院提出“两个相适应”,一是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一是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到后2020,这两个相适应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如果说原来是讲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后2020应该是上海金融中心要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和基本巩固提供一个促进和保障的作用;另外一个,过去讲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现在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做出更大贡献。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很多新的提法,提出三次“安全”: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五个“更”,提出了“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在强调规模速度的同时强调了结构效益,并再次提出安全。对浦东新区来说,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GDP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将金融中心建设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够保障,我觉得安全指向不仅仅是今天的防疫安全,更重要是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是有新的内涵,这也是我想说明的第一个问题。

现在是国际和国内大循环的“双循环”状态,上海自然是处在重要的节点中。过去几年央行没有明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词,这几年开始提了,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周小川行长几次说人民币国际化要低调缓行,确实有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在里面,但本质上,可能贸易是表面因素,深层次的一定是中美金融摩擦,根本上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摩擦。目前的逆全球化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反全球化,今天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化的代名词,或者是中国化已经约等于全球化,所以逆全球化约等于逆中国化。特别是,现在既然提出国内大循环,就说明国际大循环可能碰到一定困难,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到底应该怎么样考量、推进,也是策略问题。所以小川行长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要低调缓行”有一定道理,五六年前我对这个观点是比较积极,现在也是感觉到要适当更加理性地去认识,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但现在我们离人民币国际化差距还是非常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支付当中份额只有2.1%,在全球央行储备当中份额也只有2.1%,两个都是2.1%;而美元在国际贸易支付当中的份额是41%,央行储备份额是60%;欧元次之,欧元在国际贸易支付当中的份额是34%,央行储备份额是23%。为什么这几年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比较缓慢?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缺少足够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在岸市场,2009年描绘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在岸四个中心建设——资产定价、创新、清算、交易中心,在后2020还要进一步推进,不能有了后2020就把重心放到上海临港新片区,陆家嘴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第二,离岸本币市场往往在境外,我想强调上海新片区有没有可能成为境内的离岸本币中心主场。第三,缺少若干个境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第四,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上面迟迟没有实质性动作。甚至,这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中央批复方案里面,明确了非金融机构外债到2035年才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上海能否这一块更加领先一步。第五,中国银行业国际业务主动生成人民币资产和人民币负债能力还不强。2019年我国银行业对外资产是12000亿美元,但其中真正用人民币标价的资产只有9%,银行业对外负债是13300亿美元,用人民币标价只有33%,说明从境外借的离岸人民币规模还可以,但是占银行业对外负债的比重也只有1/3。第六,跨境使用人民币的主要渠道还是对外投资。现在人民币主要是通过资本向下流出,别人为什么愿意持有人民币,主要逻辑是觉得虽然做不了资本项目的投资但至少可以向中国支付贸易顺差逆差,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我国的宏观资产负债表还不是很漂亮。2019年末,我国宏观对外金融资产总额7700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仍然占到42%,而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几乎不需要外汇储备,因为本币就是能够具有支付功能,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外汇储备多一是受制于人,第二也是对资源的消耗。这是我的第三个观点,即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当中确实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

实录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