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主导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渐式微
Home > MediaCoverage > 主导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渐式微

主导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渐式微

2018-05-26 2018年05月26日

“中国货币政策已经发生变化。”在日前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中国债券论坛季度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彭兴韵做主旨发言时表示。

他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已经从需求管理转向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而言,是服从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时代的要求。在这一目标背景下,从前主导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渐式微。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其中并没有明确货币供应量的具体目标值,显示出与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很大差异,彭兴韵认为,这意味着过去20余年里在货币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已日趋式微。

“央行早已着手为转向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调控体系做准备。”彭兴韵表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央行就在积极地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形成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推进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管理,提高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同时,还推进了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Shibor、债券回购定盘利率在债券的定价中的基准作用越来越突出;在逐渐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过程中,央行还建立了贷款基础利率机制,并尝试着主动地引导市场利率并强化对市场利率的预期管理。

2015年3月以来,央行有意发挥银行间债券7天回购利率的基准作用,债券市场收益率紧随7天回购利率的变化而变动,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又直接带来债券发行利率的变动,并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需求。此外,还努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来对利率进行区间管理。

不过,虽然央行目前货币政策摆脱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指标的束缚,但也不能用过去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眼光去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姿态了,彭兴韵认为,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弱化的新表现是将汇率置于了更为优先的目标。

他判断,货币政策走势将如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写,“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注重引导预期,加强政策协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即“稳健中性执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