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智库论坛 > 【智库讲坛|会议预告】2022-2023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Home > Metting > THINK TANK FORUMS > 【智库讲坛|会议预告】2022-2023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库讲坛|会议预告】2022-2023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简介:

【会议综述】2022-2023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平行论坛1——金融制度

图片1.png

3月31日下午,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四所高校的4篇论文入选者参加“2022-2023年度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平行论坛1“金融制度”的论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汪勇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了《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周莉萍研究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许雪晨博士作为点评专家,同时还安排了作者互评。

论文汇报

图片2.png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妍报告了论文《金融数据跨境监管的国际策略与中国进路》。作者指出全球各国出于保障个人隐私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保障国家数据主权与安全、获得公平数字经济发展机会等目的制定了各自差异化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现行三种主流监管方案从严格到宽松包括完全禁止、附条件限制(有严格和宽松之分)、无限制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其背后蕴含着“流动为先”“权利至上”“安全第一”“发展要紧”“安全与发展并重”五种不同监管价值取向,分别以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全球规制趋势表现出各国监管政策碎片化程度较严重,数据主权管辖与控制权博弈激烈,部分国家只与友好国家进行数据交流,各国本地化限制措施覆及金融数据及其载体,且措施与态度处于宽严之间的动态变化之中等特征。基于此,作者认为我国应坚持数据主权以保障国家金融数据安全,监管措施从适用严格条件到宽松条件,区分金融数据不同安全等级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构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互信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数据价值。

点评

图片3.png

《金融评论》编辑部周丽萍研究员、中山大学商学院袁晗助理教授作了点评。周丽萍研究员认为整篇文章总结和梳理全面,对国内现实有启示意义。但是文章的研究对象边界不是十分清晰,希望能体现更多针对“金融数据跨境监管”主题的特征事实,探究与一般数据跨境相比,金融数据跨境的独特性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袁晗助理教授则认为可以进一步通过中美上市公司数据管辖权冲突等现实问题引出主题以体现研究的重要性。数据跨境流动的互动机制方面的讨论也可加入如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等最新进展事件。

论文汇报

图片4.png

中山大学商学院袁晗助理教授报告了论文《Competing for Time: A Study of Mobile Applications》。袁晗助理教授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分析了移动应用程序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尤其是对用户时间的竞争)、应用程序合并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为移动互联网行业反垄断问题的司法实践提供参考。他首先提出一个具有用户时间约束的离散-连续需求模型,刻画应用程序间的互补替代性质,区分应用程序市场竞争的功能性竞争与对用户时间的竞争。以中国2017年第一季度三对典型应用程序用户数据估计模型,使用应用程序更新作为工具变量,分离出偏好相关性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互补替代性,还原三对应用程序的真实市场竞争格局。他还提供了没有市场价格下应用程序竞争的分析方法,提出无模型的竞争效应估算方法。通过反事实分析估计一个应用关闭对另一个应用的整体竞争效应,将其分解为功能竞争和争夺用户时间的预算竞争。研究发现,预算竞争可能会主导功能竞争。另外,应用程序合并模拟显示,市场竞争性下降可能损害消费者福利。

点评

图片5.png

《金融评论》编辑部周丽萍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妍作了点评。周丽萍研究员认为这篇研究对平台数字经济反垄断的司法监管领域具体现实和理论意义。但是嵌入微信的相应小程序也有用户黏性,只使用独立APP数据可能会模糊小程序自身和载体APP之间关系,影响预算竞争的估算。刘妍认为这一模型可以进一步发展以服务智慧司法实践,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判断提供依据。

论文汇报

图片6.png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王南萱报告了论文《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传导——基于市场扩张和供应链资金占用的视角》。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扩张提高了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商业信用占用,加剧市场集中,使市场结构趋于垄断。货币政策扩张并非直接影响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和成本,而是放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通过商业信用的二次分配机制使信贷资金以低廉价格流向龙头企业: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在数字经济流量思维驱使下,降价让利以实现规模扩张,并占用供应链资金投资金融市场获利。货币政策扩张时,龙头企业加速占领市场的效应在行业竞争程度低、市场份额离散程度高的样本中更显著。另一方面,由于数字经济下声誉传播更快更广,获得银行信用的中小企业主动寻求加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借助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提高自身声誉及销量。在加入门槛更低时,货币政策扩张加剧市场份额和资金流集中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点评

图片7.png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许雪晨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汪勇副研究员作了点评。许雪晨博士认为实证部分的机制分析充实丰富,但是题目中的“数字经济”更多体现在部分文字章节,理论论述和实证部分可以进一步紧密结合。汪勇副研究员认为只选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与央行现行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方向不完全一致,可以同时考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内生性问题可以寻找外生冲击进行缓解。

论文汇报

图片8.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汪勇副研究员报告了论文《银行数字化转型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基于融入双重金融摩擦与贷款期限转换的NK-DSGE模型》,他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K-DSGE)框架内,引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需求侧金融摩擦、银行与储户之间的供给侧金融摩擦、银行贷款的期限转换机制三重因素,研究银行数字化转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综合影响,并评估各传导机制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需求侧金融摩擦发挥效果最明显,银行贷款期限转换机制其次,供给侧金融摩擦作用效果最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先减弱后增强的非线性影响:数字化转型初期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一定阶段后会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福利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增大趋势:转型初期引起轻微居民福利损失,但随着转型深入进一步扩大,会引起更大的宏观经济波动,福利损失大幅扩大。基于此,作者建议要充分发挥银行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作用,减弱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储户的供需金融摩擦,关注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变化,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加强需求管理与金融稳定政策协调配合。

点评

图片9.png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许雪晨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彭俞超副教授作了点评。许雪晨博士认为论文理论非常扎实,内容饱满,选题有现实意义。但是技术性较强,解释性论述可以再丰富一些以加强故事性。彭俞超副教授建议对模型补充微观细节设定,缩窄理论模型的宽泛适用性以尽可能贴合现实。他还认为数字化转型与期限关系存在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供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李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