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监管沙盒”机制:政策框架、政府职能与启示
2021年04月28日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政府将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部分。韩国“监管沙盒”形成了由流程设计、组织架构、准入标准、评估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退出机制等组成的一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和制度体系,韩国政府也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给予支持。我国可在充分借鉴韩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监管沙盒”发展长期规划,明确准入制度,评估反馈机制、退出机制与风险补偿制度,培育“监管沙盒”协同发展生态圈,提升我国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1年第17期)
2021年04月2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为基础,研究制定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2021年版)》。
《目录(2021年版)》分为五个具体事项。重点内容包括:一是绿色债券定义。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二是对各相关单位提出的要求。以《目录(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各自领域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情况,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三是做好《目录(2021年版)》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衔接。
《目录(2021年版)》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目录(2021年版)》的发布实现了三大重点突破,即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以及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目录(2021年版)》有助于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印发《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办法》强调基于对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情况,采取不同的反洗钱监管措施。参照国际通行规则,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开展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并根据风险状况和经营规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反洗钱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保障、反洗钱信息系统、反洗钱审计机制等要求。为防范境外分支机构反洗钱监管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对境外分支机构的管理要求。
《办法》根据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结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要求,完善了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将反洗钱有关规范性文件已明确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办法》适用范围,增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反洗钱义务主体。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做好《办法》的落地实施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规范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履职行为,切实做好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控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随着国内金融业务发展创新、国际反洗钱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目前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完善反洗钱监管工作,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发挥反洗钱在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等领域中的保障性作用。
(三)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示范工程主要包含四项举措。一是加快金融服务渠道融合化发展,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APP,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二是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种子与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农业供应链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三是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推动建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无障碍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有序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金融时报)
点评
农村金融呈现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各项资金的精准到位滴灌。示范工程旨在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金融保障。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共促绿色金融发展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就如何更好地动员资金支持低碳转型、如何管理好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国际协调与合作进行详述。
易纲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第一,促进资金流入绿色行业和领域,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以及构建激励机制。第二,促进跨境绿色资金流动。一方面,央行将尽快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另一方面,将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在管理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方面,易纲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因此我们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前做好应对,也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转型。”
在加强国际协调、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易纲认为,亚洲经济体对绿色转型有需求,合作潜力巨大。亚洲区内对经济绿色转型有广泛共识,主要经济体已积极行动,韩国政府于去年推出“绿色新政”,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均提出了减排目标,日本已颁布《绿色债券指引》。区域层面的合作也在有序推进。在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下,各方正探讨通过亚洲债券基金投资本地区绿色债券。在东盟与中日韩财金合作机制下,各方正研究绿色和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
易纲提出,人民银行有两项重要工作要持续推进:其一,继续落实绿色投资原则;其二,多渠道加强绿色发展能力建设。
(金融时报)
(二)王春英:2021年一季度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支保持顺差
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1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2021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境外蔓延,疫苗接种持续推进,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较大。我国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主要指标持续改善,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征增强。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21年一季度,按美元计价,银行结汇5902亿美元,售汇5016亿美元,结售汇顺差886亿美元。王春英表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五大特点:第一,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支保持顺差;第二,售汇率总体稳定,企业跨境融资稳中有增;第三,结汇率略有增长,企业外汇存款稳步增加;第四,外汇衍生品交易规模增长,市场主体风险中性意识有所增强;第五,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稳定。
(新浪财经)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