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通讯(2021年第18期,总第34期)
2021年05月23日
IMF
提高数据披露标准以实现绿色未来
费雷拉等人指出,确保投资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为气候风险定价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推动气候信息框架势在必行。该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提供高质量、可靠且具有可比性的数据。目前,投资者以及政策决策者都缺少前瞻性、可被证实的精确数据,尤其是追踪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数据。对此,央行与监管机构的绿色金融网络(NGFS)以及IMF的气候变化指数(CCID)可以补充这一遗漏。另外,技术发展,如人工智能及开源数据平台,也可以用于相关的数据整理及发布。
第二,制定一个统一的“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标准。现在40个国家存在着超过200种可持续性发展报告的框架、标准和其他指南。当前,企业和金融中介运用着各种不同的标准,这会导致各种可持续性发展标准难以兼容且无法比较。
第三,就分类的标准尽可能达成共识。未来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应当能够使投资者、决策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公司未来是否将进行气候可持续发展转型。尽管当前各国也对资产和经济活动进行一些分类,但目前的分类过于注重完全可持续性项目(fully sustainable investments),而处于转型过渡期间的项目分类则并能未形成广泛共识,这就导致目前的信息并不能充分地反应企业及国家进行环保转型的趋势[1]。
BIS
央行绿色金融进程的技术支持
BIS创新中心负责人于5月12日指出,央行应当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尝试使资产选择更趋环保,并讨论针对环境危机、宏观审慎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潜在适用范围。通过央行与监管机构的绿色金融网络等,各央行在国家及国际层面建立气候变化相关的披露政策及会计准则,并为绿色投资产品提供更为合理的分类。
BIS创新中心和G20针对当前绿色金融系统中常见且重要的遗漏,为今年的TechSprint竞赛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收集、检验和分享数据;如何分析、评估企业的转型与气候风险;如何更有效地打通项目与投资者的连接。
BIS也积极为绿色金融进程做出努力,目前,BIS正在开发其第一个绿色金融项目。该项目旨在研发小面额的通证化绿色债券,从而方便散户购买。该项目还将通过手机应用软件为投资者实时披露被投资项目的环保相关信息。同时,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也可以用来追踪碳信用,为碳交易提供基础[2]。
改进存款保险以更好应对银行破产处置
BIS金融稳定研究所所长雷斯托伊指出,目前欧盟的银行管理存在着三个问题:目前银行联盟缺少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以解决银行破产问题;各国各不相同的破产制度,严重限制地了当局解决系统性银行破产的能力;一些银行由于规模过大,传统破产制度已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这些银行还不能达到银行恢复和协议指令(BRRD)的处置标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斯托伊对欧盟现行银行处置框架提出了三点改进措施。首先,通过用一般的存款优惠规则取代目前对有担保存款的超级优惠,降低存款保障计划(DGS)的融资限制。DGS的目的在于防止挤兑问题,避免金融系统不稳定,但超级优惠政策却为存款人提供了挤兑的动机,与DGS的目的相悖。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对于持有大量无担保存款的银行而言,取消有担保存款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增强DGS带来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转让交易更为可行。其次,对于转让交易(SOB)的处置计划银行的自由资金与合格负债最低要求(MREL)计算方法进行重新定义。如果这些调整得以实施,那么转让交易将变得更加可行,公开的银行纾困便不再是银行处置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第三,为了保证框架的自洽,应当取消债务减记至少达到8%才能申请单一处置基金(SRF)这一规定,并根据不同案例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应性的MREL[3]。
日本央行
日本经济金融状况以及货币政策决定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于5月13日发表演讲,说明了日本近期经济及金融状况,并阐述了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决定。
由于面对面服务部门的走弱,近期日本总体经济活动有所减弱。但是海外经济总体呈恢复趋势,使得日本出口持续回升;公司利润逐渐回调,企业固定投资也随之上升。总体来看,尽管日本经济仍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仍处于回升趋势之中。年度CPI增长率略低于0,且很可能长期保持在该水平附近。未来金融系统大体保持稳定,但依旧存在着不确定性。
日本央行认为,在保持目标通胀率为2%的基础上,应当继续进行可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并灵活、有效地对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政策响应。对此,日本央行做出了三点货币政策决定。第一,建立一个促进贷款的利率计划,在考虑金融中介功能的基础上,灵活地减少短期及长期利率。第二,为了在经济恢复常态之后能灵活地控制收益率曲线,1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将维持在-0.25%到0.25%的区间内(目标为0%)。在必要的时,日本央行也将连续数日推出固定利率购买操作,来维持利率的上限。第三,即使疫情补贴结束后,根据市场情况,日央行可能将继续以每年未付清金额12万亿日元的增幅来购买ETF[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Caio Ferreira, Fabio Natalucci, Ranjit Singh, Felix Suntheim, “How Strengthening Standards for Data and Disclosure Can Make for a Greener Future,” https://blogs.imf.org/2021/05/13/how-strengthening-standards-for-data-and-disclosure-can-make-for-a-greener-future/
[2] Benoît Cœuré,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Support Central Banks’ Green Finance Agenda,” https://www.bis.org/speeches/sp210512.htm
[3] Fernando Restoy, “How to Improve Funding of Bank Resolution in the Banking Union: the Role of Deposit Insurance,” https://www.bis.org/speeches/sp210511.htm
[4] Kuroda Haruhiko, “The Bank’s Semiannual Report on Currency and Monetary Control,” https://www.boj.or.jp/en/announcements/press/koen_2021/ko210513a.htm/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特殊资产行业运行
2021年05月23日
2021 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了 18.3%的 GDP 同比增速。从数据上看,我国供给恢复的速度快于需求恢复的速度。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但消费、投资需求仍未恢复至疫情前增速。出口持续改善帮助企业经营改善。预计二三季度,宏观经济仍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宗商品快速上涨可能挤压制造业利润。暂时无需担忧货币政策收紧。银行不良贷款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持续下降,这点也在特殊资产的标的量和成交量上得到了反映。
资产金融拍卖成交额同比和环比均明显下降,表面上源于成交量和成交价的下降,根源在于标的量和单个资产体量的下降,市场需求并未下降。从成交率上看,2021 年一季度,资产金融拍卖的成交率与 2020 年四季度基本一致,可以看出成交量的下降并非源于特殊资产的需求下降。从溢价率和成交折扣率来看,成交价与估值、原值的比例并未下降。2021 年一季度,各类资产金融拍卖的成交溢价率(成交价/估值)变化不大,债权资产平均成交折扣率为 67.0%、较上季度有所增长。因此,成交价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标的资产的原值整体下降,新增特殊资产的体量下降,而非因为特殊资产市场的需求下降导致大幅折价成交。而成交量的持续下降可能是由于特殊资产的标的量下降。2021 年一季度,贵州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云南省、甘肃省、新疆自治区、青海省等省市的资产金融拍卖存量标的数量降幅超过 70%。这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持续下降吻合。
债权类资产的拍卖成交率有所提高,成交折扣率持续上升。2021 年一季度,共有 7 个省份的债权资产成交率超过 60%。从数据上看,债权类资产的成交率是资产金融拍卖的各类产品中整体最可观的。价格方面,债权资产平均成交折扣率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上涨,再次创造历史最高值。表明在经济呈现出复苏势头时,债权类资产需求在上升,特殊资产需求方期待乘势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延续复苏的势头,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继续下降,预计特殊资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可能有所改善,特殊资产的需求将持续上升,新增供给有望减少。从总量上看,成交量和成交额可能难现经济下行时期的规模,但是资产的成交折扣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如果需求恢复不振,外需也遭遇变数,特殊资产市场的供给量将出现反弹。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银行业运行
2021年05月22日
2021 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有所回升,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1 年3 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75.9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9%,仍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实现净利润 0.61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4%,连续三个季度有所改善。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 2.07%,较年初下降 3BP,行业整体息差企稳,但农商行净息差仍下降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 1.80%,较年初下降了 4B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其中城商行下降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 187%,较年初上升 2.5 个百分点,该指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加强。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但城商行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分化较为明显。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10.63%、11.9%、14.5%,总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 19 个 BP。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 141.7%,较去年同期下降 10 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望2021 年二季度,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尽管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严监管已经常态化,银行风险处置将会继续推进,公司治理、监管制度短板也会不断补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基本成形,部分纳入系统重要性监管的股份制银行可能会面临一定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监管制度出台,后续商业银行通过负债创新来高息揽储等行为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人口问题案例——安静、干净和没劲的日本
2021年05月12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全球金融市场
2021年05月21日
美国国债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全球投资的担忧。除债务的财政风险考量以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美元流动性市场从无抵押融资到有抵押融资的转变中,美国国债充当抵押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现实中,过多或过少的美国国债供应都将对美元流动性市场形成冲击,并且,这一影响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金融市场。同时,以国债作为抵押品的流动性市场同样蕴含着类似于金融加速器式的内在不稳定性,这种机制将使得美联储被迫维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从而也令美联储最后交易商(Deal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分析将更趋复杂。但流动性市场转向有抵押融资的趋势是明确的,这其中,有许多启示值得中国思考。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经常账户恶化是否会加大国内资产价格波动? ——基于G20数据的作用机制及时变效应研究
2021年05月20日
为分析一国经常账户恶化是否会加大国内资产价格波动,本文在Obstfeld & Rogoff (1996)(简称“OR,1996”) 相关模型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框架,并以G20 成员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回归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 VAR)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常账户恶化不仅导致G20 成员整体资产价格下跌,而且增强了国内风险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其次,经常账户余额由顺差转为逆差,这一现象对资产价格的负面冲击更为强烈;再次,逆转国经常账户调整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冲击主要源自贸易渠道,非逆转国经常账户调整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则主要源自收益渠道;最后,经常账户恶化对美、中、日、德四大经济体资产价格的冲击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与时变效应。
全 文ALL
推进中国金融学创新发展
2021年05月19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房地产金融
2021年05月20日
从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延续了上年末的运行态势。具体表现在:住房销售规模大幅上升;住房价格仍在上涨,但一线城市环比涨幅出现拐点,房价泡沫得到一定遏制;租金价格水平止跌回升,租金和房价背离现象发生转变;土地市场供给缩量,成交溢价率和均价重回上升趋势;一、二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基本保持稳定,三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有所上升。
从房地产金融形势来看,房地产金融风险仍是监管重点。个人住房金融方面,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尽管仍处于高位,但增速进一步下降;在LPR短期稳定、央行货币政策重回中性与“紧平衡”、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所上升;从部分城市新增住房贷款价值比的估算情况来看,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保障程度较高,个人住房贷款整体风险可控。房企融资方面,开发贷余额增速持续回落,房地产信托规模大幅压降,境内外信用债存量规模开始压降,主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的局面没有改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投资者对房企的金融支持力度将产生更大分化,主要融资渠道均更为偏好经营风格稳健、财务杠杆率合理的房企。
风险提示方面,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有以下风险点值得关注:第一,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以及库存上升;第二,在房企存量有息债务高企、偿债高峰集中来临、融资政策持续收紧、行业内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部分杠杆率较高且资金周转能力较弱的房企存在债务违约风险。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债券市场
2021年05月19日
2021年一季度,在疫苗接种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继续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利率维持在零附近,并按计划进行资产购买。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美债收益率亦出现上升,考虑到美元回流带来的风险较大,新兴经济体中的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被迫选择后者而进行加息。一季度,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
我国央行通过综合运用逆回购、央行票据互换、在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以及SLF、MLF、PSL等操作进行流动性管理,保持市场资金合理充裕;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2021年一季度,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1月中下旬,央行货币政策逐渐由宽松转向收紧,国债收益率随之上行;2月初至3月上旬,市场流动性结束偏紧状态,国内经济复苏前景向好叠加全球通胀预期,我国国债收益率保持高位;3月中下旬,随着流动性继续保持宽裕以及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不急转弯,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有所缓解,债券收益率下行。
一季度,国债发行下降叠加地方政府债暂未进入发行高峰期,债券总体发行规模较上个季度出现下降;债券市场现券交易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处于低位,债券市场的资本市场功能还有待加强;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保持增长势头,一季度末达到117.34万亿元。另外,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境外机构继续加大对我国债券的持有规模。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季度违约企业数量保持高位,新增债券违约金额已连续三个季度上升,而且2021年一季度违约金额超过600亿元,为近两年的新高。但同时,我国债券市场的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完善,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提升我国信用评级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
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债券收益率难以继续上行;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债券收益率将有所分化;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将继续以我为主,债券收益率二季度将呈现出区间震荡。债券市场发行量有望迎来增加,债券违约风险还需密切关注。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1股票市场
2021年05月18日
2021 年一季度,所谓的“核心资产”股票冲高回落,表明基金抱团投资行为出现松动。
“核心资产”冲高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估值回归。经过过去两年多的股价持续上涨,以白酒、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核心资产”估值水平已经偏离正常范围,股价下跌是估值回归的需要。
新股发行节奏放缓,使得借壳重组的行为升温,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机构抱团“核心资产”的信心。
影响未来股市的主要因素是货币政策、注册制改革的进程及经济复苏状况,尤其要关注物价上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