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金融开放的维度、次序与风险防范

2021年04月20日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由于中国政府防控得力,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在此背景下,金融开放再度成为国内政策界和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尤其是有关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讨论成为焦点之一。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开放有四个维度,即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全面开放,这四个维度各自有其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金融开放的四个维度存在优先次序,资本账户全面开放应当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最后一步。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国内现有的金融脆弱性尚未得到充分应对、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之前,贸然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可能使得中国遭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全 文ALL

聚焦博鳌·李扬|2012年开始中国CPI极为稳定,可归因于各种交易平台的发展

全 文ALL

货币主义公式为什么是错的——经济运行的真正机制

2021年04月20日

全 文ALL

新冠肺炎疫情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业链冲击与对策研究

2021年04月19日

“新型冠状肺炎”( COVID-19) 的爆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不仅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全球的金融经济发展形成重大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面临挑战与机遇。通过采用产业链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产业链冲击: 金融监管资源有限容易滋生监管套利与金融风险; 平台竞争激烈,形成经营恶化与结构分化的双重困境; 融资渠道日益收缩,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破解; 线下消费场景不足,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端对接困难。对此,有针对性地从监管端、平台端、资产端与资金端提出对策建议,即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效率,有效防范监管套利与金融风险; 强化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助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高质量发展; 发展场景消费金融,深化消费场景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融合;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有序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
全 文ALL

尽快出台土地供应计划 有效引导房地产市场预期

2021年04月19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1年第16期

2021年04月20日

一、疯狂“炒鞋”的背后暗藏风险 近期,限量款李宁球鞋在交易平台上被炒到4万元一双,又被平台下架并封禁异动账号后,炒鞋的疯狂与危险又一次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上一次被狠狠打击,还是在2019年10月,央行发文警示“炒鞋热”背后的金融风险,其中对数个潮鞋交易平台做出了点名批评。美国的炒鞋平台为了提高交易效率,率先推出阿迪、耐克、AJ指数,国内的近十个球鞋交易平台随之跟进。销售榜、涨跌榜、价格曲线……平台跳动的数据是永不疲惫的金钱,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玩家的神经。最疯狂的时候,有的小平台还曾发售球鞋票券,散户可以买0.3双AJ、2.5双阿迪,球鞋彻底成了虚拟的证券产品。小贷公司也跑步进场,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的加杠杆服务,炒鞋的金融雪球越滚越大。记者采访了十余位“鞋龄”不短的资深炒鞋客,他们普遍认为:炒鞋市场暂时冷静,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品牌方、交易平台、炒鞋客仍不下“牌桌”,炒鞋市场不会沉寂。(每日经济新闻) 二、5000亿免税龙头闪崩 单日市值蒸发逾570亿元 4月13日午后,中国中免在早盘一度逆势上涨超过2%的情况下,午后画风突变,开盘不到20分钟,中国中免突然极端跳水,直奔跌停。截至当日收盘,中国中免牢牢困在跌停板上,市值蒸发逾570亿元。而此前,作为免税龙头,中国中免的区间涨幅一度高达450%,人气爆棚。4月13日,中国中免报收265.85元,全天成交额达65.54亿元,并仍有2.3万手巨额封单。近日来,个别白马股业绩接连不及预期,导致股价表现低迷。中国中免的闪崩,也立即引来有关一季度业绩不如预期的消息泄露质疑。4月13日收盘后,中国中免发布了今年一季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中免实现总营收181.34亿元,同比增长127.48%;实现净利润28.49亿元。上年同期,中国中免亏损2186万元。对此,中国中免回应称,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开展信息披露工作;公司基本面良好,经营情况一切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上海证券报) 三、昔日女装巨头拉夏贝尔的退市危机 4月15日晚,拉夏贝尔发布业绩快报称,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18.19亿元,同比下降76.27%,净亏损13.48亿元。对于此次巨额亏损,拉夏贝尔给出的解释是受疫情影响,公司线下经营网点收入大幅下滑。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拉夏贝尔登陆上交所以来,就出现连续性亏损。2018年,拉夏贝尔首度亏损1.6亿元,2019年净亏损扩大至21.66亿元,2020年再次亏损,至此,拉夏贝尔已经连续亏损3年。3月22日,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2020年底经审计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若公司2020年底经审计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公司A股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已经是拉夏贝尔2021年以来第3次提示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上半年,拉夏贝尔也曾12次提示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巨额亏损,多次退市警示,显然拉夏贝尔已经进入了非常困难时期。亏损加净资产负值,已经“被ST”的拉夏贝尔很有可能直接退市。(北京商报) 四、虚增收入291亿后 百亿医药股再爆雷 此前曾被曝虚增291亿元营业收入的康美药业,今天再次爆雷。4月16日,ST康美晚间披露业绩预告更正公告,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约为亏损244.8亿元到299.2亿元。公司此前预计2020年净利润亏损148.5亿元到178.2亿元。公司对2020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商誉、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做了充分的减值计提。同日,ST康美收关注函,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减值迹象出现的具体时点,公司迟至本期才计提相关减值的合理性、审慎性,是否存在前期计提不足的情形,是否存在前期业绩虚假或调节利润的情形。周五收盘数据显示,ST康美报收2.06元,上涨0.49%,最新市值高达102.5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该股股东人数为15.91万户。该公司的财务造假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末,当时就有媒体质疑康美药业货币现金高、存贷双高、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高和中药材贸易毛利率高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 五、狗狗币再现异动 非理性爆炒引发担忧 虚拟货币狗狗币(Dogecoin)在“马斯克效应”的带动下再次走出了异动行情,过去7个交易日累计暴涨6.5倍,总市值达到486.58亿美元。引发最近一轮狗狗币暴涨的事件性因素是周四马斯克又一次在社交媒体上鼓吹狗狗币。当地时间周四晚些时候零售交易券商Robinhood公告称因“前所未有的需求”,导致虚拟货币交易出现严重中断,并于当日恢复了相关功能。与比特币等传统虚拟货币不同,狗狗币在2013年诞生时就是加密货币中的异类,主要的寓意就是嘲讽当时数量庞大的空气币。所以狗狗币本身遭遇非理性爆炒也自然引发了市场担忧。Freetrade分析师David Kimberley表示,人们之所以购买狗狗币,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它具有任何有意义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希望其他人能够加入进来推高价格,然后他们便可以卖出并快速赚钱。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泡沫最终将破灭,而且根本无法确定何时会发生这种情况。考虑到虚拟货币市场上经常有小部分人持有大量仓位的情况,只要有一个人抛售就会引发整个市场雪崩。(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1年第16期

2021年04月20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就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情况答记者问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代表四部门就约谈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有什么考虑?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切实防范风险。要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自去年12月份四部门联合监管约谈以来,蚂蚁集团建立专门团队,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此次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主要是要求蚂蚁集团必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对标监管要求和拟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确保实现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问: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如何加强平台企业金融监管? 答: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公平监管和从严监管原则,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一是坚持“金融为本、科技赋能”。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应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本,不能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对于违规经营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二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监管框架,防范监管套利。三是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依法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保障数据产权及个人隐私;同时把握好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提升金融服务体验,巩固和增强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 金融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民营资本依法开展金融科技活动,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都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明确“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是平台经济的立身之本,对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0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7号通报《关于2020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 《通报》指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76224件,环比减少10.4%。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5873件,环比减少5.2%,占投诉总量的33.9%;股份制商业银行31849件,环比减少15.0%,占投诉总量的41.8%;外资法人银行374件,环比减少16.3%,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8299件,环比减少2.0%,占投诉总量的10.9%;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306件,环比减少3.3%,占投诉总量的4.3%;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6523件,环比减少18.5%,占投诉总量的8.6%。 《通报》指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376件。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两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959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外资法人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5件。东亚银行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通报》指出,2020年第四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4621件,环比减少7.8%,占投诉总量的58.5%。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5043件,环比增长2.8%,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8.1%;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6800件,环比减少13.2%,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4.1%;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00件,环比减少12.5%,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80.2%。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两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东亚银行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2020年第四季度,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18102件,环比减少10.5%,占投诉总量的23.7%。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3406件,环比减少16.1%,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3.2%;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630件,环比减少12.2%,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3%;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35件,环比减少28.6%,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9.4%。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两位。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东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2020年第四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3338件,环比减少23.0%,占投诉总量的4.4%。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802件,环比减少15.6%,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0%;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767件,环比减少56.5%,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2.4%。邮储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一。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银行业消费者有权依法主张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进行检举。此次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对于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市场信心,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易纲行长出席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并致辞 2021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易纲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融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应对好一系列挑战。 第一,在社会层面,绿色减排意识亟待提升。第二,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定价作用。只有对碳排放合理定价,才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金融属性。第三,在机构层面,气候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披露主体的范围要扩大,覆盖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披露方式要逐步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第四,在风险管理层面,需要密切关注化石燃料相关的转型风险。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八成是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据估测,到2060年,化石燃料占比将不足20%。中国金融机构持有了一些高碳资产,绿色转型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风险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未来,有几方面的重点工作需要推进。第一个方面,是要进一步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公共和私人部门资金,支持绿色经济活动。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第二个方面,是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时70年,美国45年,中国只有30年左右,时间短,曲线陡,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突出,所以要积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开始转型。第三个方面,是要发挥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构建碳市场应更多体现金融属性,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期,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8万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250亿美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期,市场主体已发行40多只碳中和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长期愿景,未来绿色金融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二、观点聚焦 (一)蔡昉:人口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将带来三大效应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于4月11日出席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主办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发布”并发表演讲。蔡昉提醒,2025年之前,中国的总人口会达到峰值,之后就是负增长。人口的负增长将带来三个效应: 一是人口总量效应,人生下来就是消费者,我们做的用户调查发现,人们的劳动收入在20—60岁之间才有,三、四十岁达到最高点,但人的消费从生下来到去世,基本上是一个平行线,略微下行,人就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缓慢,消费增长就缓慢,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人口负增长,其他条件不变,消费也负增长。当然不会其他条件不变。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效应。经济学家都知道,人老了以后消费倾向下降,在西方国家老年人收入不低,有财产收入,但他们的消费也减少,他们说这叫退休消费之谜,中国更是。由于对未来的预期,现在是现收现付,缴纳养老保险支付给退休的人,但我并不知道我退休的时候养老保险还能不能保障,因为人口抚养比变化了,因此现在的人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强的缴纳社会保险的负担,他们消费也是在缩小的,除了孩子,孩子消费多,但孩子的人数越来越小,比重越来越小。 三是收入分配效应,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穷人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富人不愿意消费,但收入都到他那儿去了,也会影响到消费。这些东西是一个趋势,原来说还有几年的时间,但这一次,如果不能通过消费大规模复苏引导整个中国经济回到正轨,也可能会产生长期趋势慢变量的提前兑现。 (《财经》) (二)刘昆: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 4月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就如何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如何防范基层“三保”风险及如何健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财政财务监管体系发表看法。 刘昆在文中表示,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一方面,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将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作为红线、高压线,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另一方面,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债务风险负总责的要求,指导督促地方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刘昆在文中强调,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加强执行监测,结合直达资金管理,动态掌握基层执行情况,严禁挤占挪用“三保”支出,对“三保”保障不到位的地区,督促地方及时调整预算予以补足,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 刘昆在文中明确,逐步健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财政财务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从“成本费用约束”向“风险管理控制”转变,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隐患。 (《人民日报》)
全 文ALL

利率高 工资和消费就得低

2021年04月20日 殷剑峰

全 文ALL

通胀是青春痘通缩才是老年斑

2021年04月19日 殷剑峰

全 文ALL

如何看待2021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

2021年04月19日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