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的新模式
Home > Research > Paper > 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的新模式

作者Author:张平 2017-03-16 2017年03月16日
中国的周边国家多处于工业化启动阶段,而中国在工业化的探索上有一套为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这套经验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后发工业化国家所适用。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正在把自身的成功经验延伸到“一带一路”的开发中来,探索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全球化的新道路。

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的新模式

张平    时间:2017年3月6日    来源:明报

中国的周边国家多处于工业化启动阶段,而中国在工业化的探索上有一套为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这套经验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后发工业化国家所适用。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正在把自身的成功经验延伸到“一带一路”的开发中来,探索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全球化的新道路。

提供区域公共产品接入

“想致富先修路”是中国发展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中国很多地区就是有了道路等各种公共基础产品才能发展起来,才会有贸易商品流、现金流、资本和人才流,而后才有各类合作的可能。因此,提供公共产品是开发经济的关键。

中国将这一理念注入到“一带一路”的开发建设中,建立了亚投行,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以提供区域公共产品作为区域合作的接入口,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探索“一带一路”开发和区域合作的新发展道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边境接壤地区多是贫困地区,提供区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特别适合后发地区开发的现实状态。

全球化源于跨国公司或机构指导,它们重视贸易、转移定价和产业外部分工,是典型的“全球成本洼地”的套利者,对于后发地区的发展没有利益上的驱动,特别是对后发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更是漠不关心。由于公共产品的收益不好计算,故他们多不愿提供。

区域公共产品是对整个区域有好处,但对实施者的回报较慢,对本期收益往往体现不清。所以,区域公共产品需要一整套完备的金融安排,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进行。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储蓄为“一带一路”的区域公共品接入的模式提供了可能,弥补了“一带一路”长期无人愿意提供公共品的缺陷。中国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了政府的投资建造,尽管产品有收费性质,但由于属于中国政府的长期投资,故而降低了收费的价格,使产品多具有“准公共”性质。

中国提供的区域公共产品品类繁多,涵盖了跨境桥梁与管线、电网、交通基础设施、沿线传染病防治、环保等。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接入有效地供给了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区域连接的基础,推进了互联互通和共用发展的新道路。

新贸易平台 推动区域共用发展

共用发展”的理念本质上是构建一个区域合作价值网络,形成更为广泛的共生体群。中国的贸易模式使用了贸易平台模式,直接对接了属地的大量小规模生产者。阿里巴巴的“淘宝模式”便是一个大平台模式。

中国连续3年增长最快的出口便是电商跨境贸易出口。中国的电商贸易是一个典型的平台服务,能让许多小商家参与其中,是一个可渗透到落后地区的新型国际化贸易方式。中国跨境电商的成功,改变了跨国公司模式,吸收当地大量中小经营者参与到电商平台上互换商品,并非原有的跨国公司主导,体现了“合作网络”的意义,具有典型共性,促进了包容发展。

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新生态

中国的开发区模式在“一带一路”许多地方已生根发芽。该模式既结合了中国企业、金融服务。也吸纳了当地公司进行开发区的发展,从区域开发区集中开发起步,完成亚太及更广泛地区的产业布局,综合多类型商品、服务、要素的贸易模式,开启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新生态。

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中国要讨论的问题已转为在区域互通互联的基础上形成多国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起步,经过3年的实践已经实实在在地转变为多国积极参与的新型合作体,多国共同缔结更高层面的合作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峰会重点讨论内容之一。“一带一路”是时候在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协作框架,与各国参与者一起讨论新的合作规则,逐步提升“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区域治理方面的全面探索,推进“一带一路”的公共治理和共同开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