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银行业监管:一般理论及实践发展
Home > Research > Paper > 银行业监管:一般理论及实践发展

银行业监管:一般理论及实践发展

作者Author:周莉萍 2016-12-06 2016年12月06日
本文系统回顾并评析了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主要梳理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二是采用何种方法监管银行业,三是在上述理论框架内,国际银行业监管制度如何发展演变,形成了怎样的监管目标和监管路径。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简析中国的银行监管发展演变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关建议。 银行监管属于经济监管理论范畴,其基本前提是市场失灵。围绕市场失灵问题如何解决,形成了经济监管的理论基石,其解决了为什么要监管经济体系,也隐含回答了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必要性。在此理论框架内,银行监管理论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间接回答银行业对经济体系产生冲击的具体方式)? 二是采用何种方法监管银行业? 在上述理论框架内,国际银行业监管制度如何发展演变,形成了怎样的监管目标和监管路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目前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此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银行业监管一般理论及实践发展

文/周莉萍

银行监管理论

大萧条以来现代银行监管问题已经被讨论了近一个世纪但历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后人们都比之前更迫切需要政府监管对监管的诉求也不断变化从我们需要监管到我们需要更好的监管再到我们需要更有效的监管支持监管完善监管的理论不断更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试图实现完美结合和平衡没有一个国家脱离了现代监管体系而普通大众也期待政府这个代理人能有效监管市场乱象和企业维护公共利益

在微观经济学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信息对称等理想条件排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也因此谈不上金融中介监管但现实世界充满了摩擦甚至走向了反面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切切实实存在且不是一层面纱”,其对经济发展居民财富管理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不断上升由此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才得以发展

与其他经济领域相比银行体系应该被监管的理由多于应该被放松监管的理由因此原本由市场行业协会等自律约束的自由银行业没有被历史沿袭并推广而是出现了中央银行来监管货币发行和流通国际上也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出现了巴塞尔委员会这一全球中央银行俱乐部随着危机爆发不断推行银行业国际监管规则但是即便如此随着现代银行业不断发展演变学术讨论对于银行监管的挖掘和分析依然在继续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学术研究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以及采用何种方法监管银行业。

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

在所有国家银行业都被监管的当代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不监管银行业的原始初衷及其差异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简单回顾一段银行业不受监管的短暂历史———自由银行业时期

在银行业发展历史中自由银行业是一段完全不受政府监管的银行发展时期自由银行业排斥政府监管如中央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一般的银行监管等自由银行业发展的成功失败教训可以提供一些启示银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但不是自然垄断行业自由银行业存在的理论基础是自由贸易既然经济领域奉行自由贸易金融服务奉行自由银行业有何不可Dowd1996)。一些经典的学派和著名学者也都曾讨论过此问题是否赞同自由银行业奠定了日后是否应该监管银行业的核心理由

赞同自由贸易自由货币但不赞同自由银行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极力推崇自由银行业体系和金本位制度反对银行监管而极力赞同货币非国家化的哈耶克却并不支持银行体系的自由化他认为若银行体系完全自由竞争贷款利率将不可避免偏离自然利率银行机构必然过度扩张这种扩张行为会对货币存量形成冲击导致经济不均衡而一个有核心指导的货币创造体系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良性竞争Hayek1991)。与哈耶克不同Hicks1961则认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银行体系内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并接近自然利率Dowd19921994研究表明在自由银行业时期商业银行长期生存之道是保持存款人对本银行的信心同时保持充足的资本谨慎的贷款政策例如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平均高达40%相形之下20 世纪初有了联邦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这一数字也不过15%左右KaufmanI992)。加拿大苏格兰和瑞士的自由银行业破产倒闭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另外一项与自由银行业类似的研究是不受监管的现代银行业这更接近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的答案Vickrey1955)、Tobin1969)、Gurley and Shaw1960)、Black1970等学者都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视角研究过完全不受监管的银行业认为在不受监管的银行体系中实体经济部门会独立于金融部门价格水平充满不确定性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货币和货币政策),货币数量失控货币当局对名义利率就业和价格水平失去控制Friedman and Schwartz 1969更是断言如果银行体系不受监管价格水平会疯狂上升失控

但上述两项研究主要是从货币利率货币政策视角讨论不受监管的银行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来至今依然有不少学者继续探讨监管银行业的理由BarthCaprio and Levine2004具体阐述了监管银行活动的五个理由第一当银行从事混业经营活动如证券保险房地产投资时会产生利益冲突第二如果允许银行从事更广泛的金融活动道德风险将鼓励银行更加冒险第三复杂银行很难监测第四银行变成一种政治和经济的强有力工具时会出现太大而不守纪律的情况第五大型金融集团会减少竞争拉低效率

本文的研究起点是由谁来监管银行业为什么要监管银行业和谁来监管银行业两个问题紧密交织随着寻找监管银行业理由的深入也同时回答了谁来监管银行业的问题银行业最初的监管协调机构是银行业协会清算所后来是中央银行财政部最后是更为专业性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如存款保险公司银行监管委员会等这些机构从最初的兼职性质发展到后来的专业性质其越来越具有内生性”,即从银行业自发性监管需要转变至银行监管机构的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越来越强。“这只手究竟要发挥哪些作用下文详细探讨

1最初的理由统一发钞权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资金枢纽发挥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支付清算等基本职能在自由银行业时代商业银行不存在被监管的情况只有行业协会或类似准中央银行如清算所对银行业的自律式监管但自由银行业最终被不断爆发的银行危机终结少有的成功个案如苏格兰自由银行业16951845也被证明是由于苏格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准中央银行作用构建了银行业票据体系而更加稳健Dow1996)。

但历史发展的事实是17 世纪最早的一批中央银行如瑞典中央银行等其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政府债务融资资金清算并非稳定银行体系随后某一家发挥准中央银行作用的私人银行依托政府支持很快开始垄断发钞将其发行的私人货币推广成为一国统一的货币收回货币发行权也意味着收回了货币定价权以及对货币创造数量的控制权自由银行业失去了自由的根本特征现代货币金融体系有了最初的蓝图统一了发钞权之后商业银行才与中央银行区分开来中央银行开始发挥监管者作用中央银行有了统一的货币稳定币值抑制通货膨胀开始成为可能随着货币的统一中央银行接受普通商业银行的存款成为银行的银行上述所有的因素最终促成中央银行有能力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商业银行濒临破产倒闭之际及时救助

内嵌的银行监管职能使得中央银行成为初始的监管者相形之下独立的银行监管则发挥了类似代理机构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无论金融体系如何发展哪类金融机构发挥商业银行的核心作用中央银行都有存在的必要Goodhart1987极力反对Fama1980关于银行发挥支付和资产组合管理功能因此需要中央银行监管的观点他认为货币支付和资产管理作用都可以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并非银行特殊功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的资产贷款价值通常是固定的后者的资产价值通常盯市但是无论哪一种金融中介发挥上述作用中央银行都必须存在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

2最直观的理由消除负外部性保护公共利益

监管银行最直观的理由是银行很特殊事关公众利益一旦银行倒闭会波及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如存款人对个人社会经济产生负外部性这也是经济监管理论所有分歧中的一个共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帮助之手helping and view)”,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消除负外部性保护公共利益Pigo1938)。Blanchard et al.2009也提出监管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并非中性具体而言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倒闭的基本原因和机理二是公共利益的内涵包括保护存款人经济金融稳定等方面

1银行负外部性的根源内在不稳定性还是其他

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全球银行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外部原因出现倒闭潮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逐步建立金融安全网应对随后银行业发展大致稳定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再次出现大范围的银行倒闭Caprio and Klingebiel2003的统计表明1970 年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总共发生了117 次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和51 次非系统性的银行危机这些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超过了年GDP 10%因此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体系内在不稳定学说学术界对第二波银行业倒闭的解释主要是银行具有内在不稳定性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 and Dybvig1983是迄今为止关于银行业最经典的分析文献他们用一个多重均衡模型证明了任何负债流动性强于资产流动性的机构主要是银行业但不限于银行业都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结论表明政府干预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银行业稳定银行业内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机构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由同业拆借等银行间市场构成的关联体系使得银行倒闭具有传染性D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提出了代理人假说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认为作为银行债务持有人的代理人存款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的存款只要是短期性的若预期银行有麻烦其最佳策略是提现逃跑该假说解释了银行体系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因此高效运行的金融体系需要有效监管监管者的角色应该是充当商业银行债务持有人的代理人主要是复制非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总之内在不稳定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固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容易使其自由准备金不足导致高杠杆最终引致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负外部性的存在也是各国政府监管银行的最直观理由

外在的政府监管造成了银行不稳定。但是,Benston and Kaufman(1996)认为,银行业具有负外部性是唯一一项监管银行业的经济学理由。 究其根本,负外部性主要来自两方面———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这两者与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紧密相关。Kane(1997)分析了政府监管银行存在的代理成本,包括监测和约束代理人产生的成本、代理人自身合规成本、监管不完善带来的浪费和损失成本。归根结底,政府自身的监管行为导致了银行业内在的负外部性,不应存在法律意义上和实践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完全不监管也不可行。因此,两位学者倡导政府监管最小化,既能迅速处理破产清算的银行,又能保护正常经营的银行机构和纳税人的利益。

2公共利益的内涵

一是保护存款人Tirole1994明确指出监管银行业的目的与其他实体经济部门如电信行业不同不是为了价格与质量等而是为了保护信息不足的有搭便车特征的弱势的消费者利益存款人无法监督银行和银行倒闭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监管Glaeser et al.2001La Porta et al.2004)。

二是维护经济金融稳定银行监管可以消除负外部性防范银行倒闭及其传染风险保证金融稳定保护公众利益银行倒闭具有外部性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起其他银行的倒闭产生传染效应甚至引发银行体系危机Aghion et al.2000在一个存在多家银行相互竞争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模型中证明了单个银行的倒闭有可能产生传染效应引起其他银行的倒闭总的来说经济学家对银行倒闭传染效应也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Chen1999将传染效应看作是存款人的过度反应这些存款人在意识到某些银行倒闭后对其他银行也产生了怀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银行体系内部银行和金融市场间的各种联系以及支付体系Allen and Gale2000),一些银行的倒闭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银行体系银行危机的传染效应已经被实证研究所证实Hasan and Dwyer1994)。正是因为银行倒闭的传染效应银行倒闭造成的社会总成本会超过私人成本Goodhart et al.1998)。因此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一种公共产品私人生产的数量会不足银行的负债是货币银行倒闭具有外部性Kareken1986)。银行倒闭经常引发经济危机全球大范围的银行倒闭潮确实与经济发展低迷相连因此政府有必要监管银行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也有学者认为银行体系稳定有助于改善贫富差距运行良好的银行体系能够将资金提供给效率最高的贷款人而不是那些富人或家庭背景雄厚的人这有助于改进穷人的经济状况减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BeckDemirguc-Kunt and Levine2004)。

3.稳定币值的需要

自中央银行统一了发钞权以后经济体中的货币供给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发行的高能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货币由于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全球各国日益降低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货币所占的比重日益升高银行派生货币与货币价值稳定关系紧密Schwartz1987认为币值稳定是银行稳定的前提条件Dow1996认为政府监管银行业的根本目的是稳定币值货币在其价值越容易预测时越有用监管银行业是为了减少银行派生货币的币值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一种正外部性另一个支持监管银行业的货币观点认为货币是公共产品而商业银行是货币运行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所以应该受到监管Gowland1990)。

稳定币值与货币政策基本职责紧密相关因此在一些学者看来稳定币值历来都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监管银行业只是中央银行落实货币政策的必要环节可以是中央银行的银行政策独立的银行监管并不是必须的必然的Goodfriend and King1988)。在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法中监管银行业也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如美国的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

4提高银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

监管银行业是为了提高其运行效率这一理由也是银行监管发挥帮助之手观点的进一步阐释Spong2000认为单个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自身发展但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次优规模的银行有利于竞争和提高效率监管能够防止银行业垄断和共谋行为提高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基于同样的观点Petersen and Rajan1995给出了不同的视角他们认为银行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垄断有助于商业银行了解客户所有的信息确保把资金投入最有价值的企业而政府限制准入有助于使大银行维持较高的特许权价值采取审慎经营态度从而保持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稳定优化资金配置Diamond1984认为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银行能对存款人作出可信的支付承诺使其获得的支付与存款人能够完全监督借款人情况下得到的支付完全一样Krasa and Villamil1992表明只要存款人的监督成本不随银行规模成指数增长对大银行充分监督的期望成本趋于0

21 世纪之初学术界曾出现过关于最优金融体系设计的讨论即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谁最优在实现最优金融结构的目标设计中强化或放松银行监管意味着对商业银行体系发展的约束或鼓励因此银行监管存在的另一种必要性或许是作为一种金融结构调整的工具来优化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

BarthCaprio and Levine2001的研究驳斥了上述观点他们发现银行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经常出现银行危机银行部门运行效率更低监管并没有发挥正面效应Bath et al.2004认为虽然资本监管强度与银行发展成正比但如果有其他银行监管措施存在时这一结论并不一定成立也就是说在更加严格的银行监管制度下银行业并不一定走向稳定和繁荣或许适得其反

5维护政府自身利益

政府监管银行是为了自利这一理由来自攫取之手grabbing-hand view)”观点的体系该观点认为政府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牟利监管最终会导致腐败从而阻止银行高效运行Shleifer and Vishny1998)。Benston and Kaufman1996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认为监管银行客观上可以约束银行机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主观上主要是为政府增加收入和权力在某种意义上监管银行业已成为一种政治工具两位学者也从银行业历史发展中找到相关证据”:在早期君主和政府官员会要求银行以合适的利率贷款负利率低利率贷款是一种变相课税过于分散不适合控制银行业垄断有利于政府从银行业为己谋利由此早期的银行业监管往往采取限制准入的特许制度而到了现代政府监管银行业有利于实现其社会和经济目标而不是为了银行业更有效率地运行Selgin and White1994)。Dowd1996研究认为政府监管银行业的基本目的是使其有效提供流动性给经济体系但事实证明政府监管非常低效

也因此有学者反对监管银行业的理由之一就是政府自利目的会使其变成一种政治工具引发选民政治之争在选民政治中强大的监管者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讨好选民吸引银行家竞选捐款滋生腐败此时银行监管对于银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Shleifer and Vishny1998Quintyn and Taylor2002DjankovLa PortaLopez-de-Silanesand Shleifer2001)。

采用何种方法监管银行业

采用何种方法监管银行业可以观察历史上一些银行发展案例比如中世纪的银行业或许能提供一些方法启示Usher1943认为欧洲中世纪针对货币交换商的惩罚制度如逮捕绞刑断头足够严厉从而约束了其盲目发放贷款降低了银行业破产倒闭的风险而促成这一惩罚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当时的存款人教士贵族和骑士等有足够的话语权和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暂且称之为强大的存款人观点这一负面惩罚性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严重的惩罚制度增加了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和违约成本严重威胁银行家个人性命而一般人不会以此冒险),这一成本高到足以让银行家自己主动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从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已有演变路径来看上述非常有效的负面惩罚制度没有被现代银行业继承下来现代银行监管以更加宽容正面的态度来应对银行业危机一些学者的规范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Kindleberger1993研究认为欧洲中世纪的一些银行之所以没有倒闭是因为银行家充分搜集了当时的金融商业贸易以及存款人的政治影响力等因素有足够的把握保持审慎贷款降低贷款风险也就是说充分的信息使银行家不断微调其存贷款的期限转换结构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了解客户是商业银行内在地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最重要途径总有一些银行做得不够好而产生风险做得不好经常是被动行为而导致这种行为的根源是市场竞争

激烈的外部竞争导致银行从事更加冒险的活动从而直接增加破产倒闭的风险如果没有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是否就可以避免过度冒险破产倒闭消除竞争的极端形式便是所有银行国有化而银行国有化是计划经济的核心基础早期有少部分学者支持此观点Lewis1950Myrdal1968Gerschenkron1962),但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Kornai1979Shleifer and Vishny1993),认为国有化会使银行存在预算软约束资源分配政治化从而大大降低经济效率Schaeck et al.2009研究了38 个国家在19802003 年间发生的28 次系统性银行危机证明更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少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助于银行业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没有理论上那么极端各国目前都在市场化银行体系之外保留了若干发挥补充性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特殊时期致力于从事普通商业银行不能做不愿意做但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业务领域

而今,营造良性的市场竞争氛围已经成为现代银行业监管制度的默认起点,大多数银行监管制度也是为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不良后果而设立,从而净化市场环境、正面激励商业银行。作为一般储户和金融市场投资者负债人,商业银行存在道德风险,很可能背离债权人利益从事高风险业务。由此,政府监管银行的基本内容是评估其风险状况及资本状况,以准确知晓商业银行偿付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这也决定了其监管银行业的基本方法——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等。但仅仅了解和约束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不够的,因为击垮一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而能引发倒闭风险的事件往往已经规避了事前已知的监管规则。所以,学术上的监管方法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危机结束,当局都试图完善和夯实金融安全网。所谓金融安全网,包括所有试图避免银行倒闭及其风险、保证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至今,这一制度大致涵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等。

1限制商业银行分支行

限制商业银行扩张规模的极端方法是限制其设立分支机构保持单一银行制度美国的银行业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之初曾经历过单一银行制single bank units)”。支持与反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纷争也使美国国会曾就我们需要一家有10 万个分支机构的美国银行还是10 万家独立的商业银行的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Markham2000)。限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基本理由是商业银行若设立多个分支机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其权力越来越大从而对小银行形成威胁以美国为例直到1895 其依然有20 个州限制商业银行在本州之外设立分支机构直到1926 麦克法登法案出台限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才逐步被打破

单一银行制的本质是限制商业银行扩张规模约束规模一方面可以减少银行产生负外部性的范围从而降低负外部性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减少垄断让地方中小银行获得市场份额从而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保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但单一银行制并不受欢迎放弃单一银行制是国际国内竞争的必然结果Jayaratne and Strahan1998的研究表明美国在打破单一银行制之后各州银行部门并没有大肆扩张分支机构其贷款质量和竞争力都有所提升他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监管指导

2管制利率

通过管制银行资金价格保证市场竞争秩序减少银行破产倒闭数量是典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也是现在众所周知的金融压抑的主要手段美国的Q 条例最为典型其核心是约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初衷是防止银行业为争夺存款过度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最终结果却相对保护了银行业一度使美国银行业进入3-6-3时代即以3%的利率吸收存款6%的利率发放贷款银行家们在下午3 点钟下班去打高尔夫球不仅仅是美国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部门大都经历过金融压抑带来的稳定经营中国也只是在2015 年才彻底放弃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约束

学者们在20 世纪70 年代构建的金融压抑模型和金融深化学说成为各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Mckinnon1973Shaw1973认为利率上限的消除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得储蓄和投资都增加世界银行选取逾70 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进行研究发现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所有国家的总体实际利率水平确实上升了金融深化学说最终引领了20 世纪70 年代的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拉美国家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在20 世纪70 年代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3存款准备金制度

如果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吸收存款为负债约束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设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直接约束其派生货币的能力存款准备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成为最后贷款人的工具在金融危机时期使其有能力以贷款形式救助银行但其有局限性就是准备金会越来越少在恐慌时期无法尽快增加准备金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规模相比微不足道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历史上有多种形态基本可以划分为多准备金制度和单一准备金制度多准备金制度指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由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保存和管理单一准备金制度的管理主体则只限于一家通常是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在20 世纪后期经历了巨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零准备金制度与前述两种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同该种制度强调尽量减少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数量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效率从而增加本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该种制度配套的资金拆借措施是大力发展银行间拆借市场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市场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两个极端——100%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前者在理论上被学者深度探讨过Fisher1935Friedman19601969),后者被不少国家实践过而今随着商业银行主动负债比例的扩大各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被逐渐淡化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种货币数量约束工具或成为一段历史

4资本监管

在当代资本监管是主要的银行监管制度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形成的金融安全网对于银行体系的利益攸关者至关重要Berger et al.1995)。资本充足率作为一种传统的银行监管工具基本功能是缓冲损失防止银行倒闭D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Santos1999对银行资本监管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以资本监管为核心分析了其他银行监管方法的有效性但反对资本监管的学者认为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业更多的冒险行为Koehn and Santomero1980Kim and Santomero1988Besanko and Kanatas1996Blum1999)。Gorton and Winton2000则认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降低银行业的流动性供给功能Bath et al.2004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某些特定的政策环境下资本监管制度并没有给银行业带来更多的产出

5设定银行准入的特许权

限制银行体系市场规模的另外一种方法是银行特许权制度除了自由银行业时期其他任何时期经营一家银行都需要政府特许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许权制度和特许权价值与有限竞争垄断等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市场结构紧密相关

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外延并不固定若单从发行银行券的角度来看在自由银行业时代由于可以自由进出商业银行特许权的理论价值为零在中央银行出现之后独立的中央银行完全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具有最高的特许权价值其他商业银行则被拒之门外无权发行货币特许权价值为零随着自由竞争程度的增加发钞特许权价值逐步降低反之随着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力度强化发钞特许权价值则应逐步增加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增加以存款贷款为核心业务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出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成为商业银行的特许权其本质是借短贷长发挥期限错配和流动性转换功能随着商业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其银行特许权价值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许权价值进一步叠加有了新的内涵

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除了限制本国银行准入限制外国银行在本国经营也是特许权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Demirgü觭-KuntLevineand Min1999在一项跨国银行业研究中发现限制外国银行准入可以大大提高本国银行业经营绩效

6银行倒闭与清算制度

作为金融安全网的核心组成部分,银行倒闭与清算制度一直被重点关注。Freixas and Santomero(2002)对非对称信息理论框架下的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银行安全网为什么是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安全网。

从古至今金融契约的履行中止终止和无效都要充分考虑不触及金融秩序的稳定市场化也要求银行业必须有进有出银行倒闭是实现市场均衡的必然过程但银行倒闭容易造成传染风险让原本健康的银行受到牵连进而产生系统性风险由此各国当局都谨慎对待银行倒闭银行倒闭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合约理论基于合约理论Bebchuk1988),AghionHart and Moore1992给出了减少银行倒闭成本和不确定性的方案建议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自由银行业时期银行倒闭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大银行不容易倒有观点认为大银行能保持较高的声誉并且能实现自我约束不会轻易扩张银行信用让自身变得更大果真如此吗且不讨论大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今困扰全球银行倒闭的主要问题就是太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问题Bhattacharya et al.1998重点分析了银行安全网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2008 年次贷危机之前,“太大而不能倒的思维主导着各国银行监管当局即银行可以倒闭但大银行不能轻易倒闭危机中拥有2985 家合法实体的雷曼兄弟倒闭不仅引发了海量的破产诉讼而且诱发了系统性风险蔓延助推了金融市场恐慌此次危机之后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银行事前救助方法和理念——有序清算计划也称生前遗嘱计划其基本内涵是为提防经营失败防止无序破产而与相关债务人债权人事前达成一系列合同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执行有序退出计划与事后救助有同样的监管效力当然此次危机中还重现了另一种破产银行处理方式即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银行机构的问题资产暂时成为其股东

7存款保险制度

与银行倒闭与清算制度并列存款保险是现代金融安全网的另一个核心制度Diamond and Dybvig1983主张政府干预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银行业主要措施就是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1933 年和1935 年的银行业法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本质是保险其无法逃脱保险业面对的痼疾———道德风险Barth1991等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会刺激商业银行更加冒险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以降低道德风险带来的成本一是约束商业银行从事过度冒险的活动二是监测并尽量控制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三是要求商业银行持有足够多的资本用以吸收损失Benston and Kaufman1996)。除了道德风险Kane1997认为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长期以来为应对破产清算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处置和救助成本只不过没有对外公布

监管方法只是监管当局具体指导银行业务实践的办法更宏观一点的指导措施来自法律监管制度体制和理念而后者对整个银行业的约束又更强一些监管理念是如何形成的这已经超越金融学的范畴相对比较抽象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能够引导和约束银行业经营的制度绝对不限于上述监管方法比如各国法律制度确定的银行经营范围近一个世纪以来法律制度框架下合理的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彻底改变了银行业随着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并不完全依赖吸收存款获得资金来自货币市场的各种资金渠道如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欧洲债券等而且这些非传统融资渠道大有超越传统渠道之势在美国共同基金行业持有的基金规模在1993 年开始超过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商业银行随即开始设立自己的基金以抵抗脱媒危机1993 银行系共同基金总额大约占美国基金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突破银行信贷尝试各种能带来利润的金融业务非传统融资和非传统投资使得商业银行脱离传统经营渠道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加相似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现代银行监管已经无法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完全分开讨论了银行监管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与其他金融部门监管合并的转折点如何合并这也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讨论并正在实践的重要事件BarthCaprio and Levine2004认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必须对其经营范围作出限制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才能使银行业有明确的边界和核心特征银行才是银行而不是房地产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或实体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边界明晰也是银行监管理论和制度演变的基础有限的明晰的商业银行特征才能使银行监管保持专业性才使银行监管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果银行性质改变银行监管可以并入其他行业监管不必要独立存在也因此如果银行经营范围不是单一的银行业务讨论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就是一句空话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都应该是有限监管从而达到有效监管在实践中各国银行监管措施有多种监管当局都期待制度合力能成就最优的监管体制最优的银行监管体系应该模仿完善市场的机制支持市场的监督约束和治理机制同时给银行提供正确的激励Klein and Leffler1981),即通过为银行的股东特别是经理层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促使银行高效率地完成其前面论述的各项经济职能设计糟糕的监管体系则会恶化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Calomiris et al.1991)。Prates2013认为在市场正常运行之际政府应该减少对银行机构的干预使其自由决策经营若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政府干预则是必须的Llewellyn2000认为有效银行监管应该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减少对描述性规则的强调二是强化研究被监管银行的动机结构三是强化市场纪律和市场监测四是进一步区分被监管银行之间的细微区别五是强化银行内部风险分析管理和控制体系六是强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总之监管机构应该及时了解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动和资产负债头寸

无论采用哪种监管方法有效银行监管都必须考虑另外一个参数即监管的力度监管力度过大或过小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学者认为有效的监管体系应该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Caprio and Klingebiel1996),即监管的力度以有效监管为目标无论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监管的程度有两个极端———完全监管完全放松监管监管程度主要取决于监管动机而监管动机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发展导向紧密相关最终是为经济金融体系发展保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依据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体系存在特定的问题金融监管当局权衡利弊侧重不同的监管动机从而强化监管或放松监管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变化是监管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自产生之日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经营范围商业模式都在改变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有学者分析并猜想银行经历的七个发展阶段阐述了商业银行不断进化的过程和特征Chick1993)。

与之对应大萧条以来全球银行业也大致经历了监管放松和严厉的几个交替阶段一是1929 年大萧条至20 世纪70 年代这一时段的银行监管非常严格多管齐下二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期至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典型的监管放松旨在培养市场竞争环境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三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各国对银行监管力度有所收紧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有了转折性变化相继推出旨在缩小银行经营范围的监管法则如美国的沃尔克法则Volcker Rule)、英国的维克委员会Vickers Commission建议欧盟委员会的莱克宁报告Liikanen Report)。这些监管法则的核心是将商业银行的普通商业性业务与其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业务分开这两者之间的混合被认为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

现代银行监管制度发展演变

理论上的监管方法是对各国监管实践的历史的总结。然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现成的方法指导各国应对银行倒闭风险。尤其是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前,商业银行体系非常不稳健,私有的商业银行经常破产倒闭(Riu,1979)。据Usher(1943)所述,在14 世纪晚期的巴塞罗那,由于私人商业银行频繁倒闭,当时的市政府决定成立一家公有制商业银行“Taula de Canvi”,以应对银行倒闭。这家公有制银行与普通私人商业银行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市政府担保(存款),有两套存款账户:一套账户是普通公众存款另一套账户是商业机构存款与此同时该银行只用第二套账户向政府和官方机构贷款所有账户不再向公众发放贷款可见早期政府已经意识到银行危机的根源--过度投放贷款从而意图通过直接约束贷款规模来缓解银行业极度不稳定的局面在近几十年的实践中各国银行监管虽然制度迥异但自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以来国际银行监管制度却相当统一大致构建了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监管等长效机制也形成了各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基本框架

资本监管制度

国际社会构建资本监管制度的依据主要是历史实践1975 年以后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等三家大型国际银行倒闭掀起轩然大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终发现其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业务不断扩张风险不断增长的同时没有及时提高资本充足率由此国际社会认为资本是银行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资金来源资本约束机制与商业银行稳健有密切关系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 年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I),第一次确定了国际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框架

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I基本目标有两个保持国际银行业安全稳健消除国际银行业竞争中存在的扭曲如个别国家在银行倒闭时充当隐性担保人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核心要义是每家银行要保持不低于8%的资本充足率资产由风险加权而成资产的风险比重包括四个档次0%25%50%100%当时的学者对资本监管进行了基本的理论解释D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构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模型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求居于监管方法的核心其他监管措施如评级机构改革和存款保险制度等都是补充性方法他们认为通过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外部干预银行监管可以达到最优均衡但是巴塞尔协议I 在当时遭到了反对和诟病诟病之一是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造成信贷阻塞如商业银行会用政府债券等替代风险比重被界定为100%的居民企业贷款再例如其对于风险的比重评价过于短视忽略了长期中的不确定性10 年期国债根据巴塞尔协议I当前风险比重界定很低几乎为零但长期违约可能性依然很高风险比重不应界定如此之低基于此BCBS 完善并出台了新的巴塞尔协议II

2004 年的巴塞尔协议II 首先明确了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关注的商业银行的具体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数据估算出每一种风险的在险价值VaR),然后要求商业银行在特定时间段保持相应的资本来应对可能的损失巴塞尔协议II 的监管思路被学术界诟病为工程师思维”,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忽略了每一种风险的长期动态变化缺乏长期性和前瞻性如此细化的风险刻画方式并不一定能准确估算上述三类风险而且过于关注上述外部风险可能忽略其他风险不同风险监管之间难以达到平衡Rochet2010)。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其监管效力常被不断发生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证伪。如果其监管是有效的,那么那些严格遵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为什么还会破产倒闭? Gorton and Winton(1999)认为,以资本充足率要求为核心的银行监管,提高了资本成本,并没有提高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Rochet(2010)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根本无法准确估算单个银行倒闭的风险、无法预测系统性风险,没有能力管理金融创新。巴塞尔协议I 和巴塞尔协议II 可以概括为顺周期性的监管,即它们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商业行为,倾向于放大而不是缩小经济体系面临的真实冲击(Taylor and Goodhart,2004;Kashyap and Stein,2003)。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期,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此时要提高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计提更多的资本,从而限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承担风险。这种行为无疑会加剧经济低迷,而不是刺激经济。但前巴塞尔委员会主席认为,恰恰是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才能在投资机会多的经济低迷期真正受益,这凸显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重要性和有效性(Caruana,2004)。即便如此,Rochet(2010)也不赞同逆周期的资本监管措施,如在经济低迷时要求资本充足率为6%,在经济繁荣时要求资本充足率为10%,这种方法在他看来是有害的,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很大,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一概而论定出逆周期的资本充足率指导过于草率,难以准确纠正顺周期监管的弊端,且可能会适得其反。Kahane(1977)、Koehn and Santomero (1980)、Lam and Chen(1985)、

Kim and Santomero (1988)、Flannery (1989)、Genotte and Pyle (1991)、Rochet (1992)、Besanko and Katanas(1996)、Blum(1999)、Alexander and Baptista(2001)等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会阻止商业银行冒险,也因此不能完全阻止银行倒闭。20 世纪90 年代,具有较高资本充足率的巴林银行倒闭,包括日本富士银行、大和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性银行因从事金融衍生交易而遭受巨额损失。这些事件充分暴露出巴塞尔协议在制度规则设计上存在缺陷,对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缺乏有效防范。

总体而言资本充足率要求还是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认可Barth et al.2103选取了72个国家的4050 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发现过于严格的银行监管要求并不一定提高银行运行效率但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例外他们还发现银行监管者的独立性越高监管经验越多其采取更为严格的银行监管措施越可能提高银行运行效率

资本监管制度应如何改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曾在2014 年对其40 年来19742014出台的453 份监管规范文件在各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之前Goodhart2011曾对巴塞尔委员会在19741997 年间的监管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过类似考察关于如何改善今后的银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有必要扩大与监管者要求的银行相关风险因素的校验要求二是有必要明确计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流动性和杠杆综合缓冲值而不仅仅是资本值三是有必要摈弃巴塞尔协议III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缓冲要求等创新四是资本缓冲值和偿还规则理论上应该被校正和检验五是不同风险资本要求应该校正并保持一致同时鉴于巴塞尔协议中核心风险衡量方法开发所用的时间开发信用风险的Vasicek 模型用了12 开发市场风险VaR 模型用了7 开发市场风险的预期缺口模型用了13 与巴塞尔协议实施效果的紧密联系其得出的核心结论是,“巴塞尔委员会应该加强与学术团体的合作才能及时深入了解商业银行并出台更好的银行监管措施”。这也昭示了巴塞尔委员会未来将继续在银行风险方面深入研究Rochet2010针对巴塞尔协议I 和巴塞尔协议II 的顺周期性等弊端提出有效银行监管的改革方向一是银行监管者要更加独立二是制定简单容易操作的审慎监管措施三是完善危机管理的快速纠错机制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危机应对机制Stavrakeva2013认为不同财政实力的国家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财政实力越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该越低因为其政府在银行危机时更有能力救助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差异很大Zhu2008认为当前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过于单调应该考虑商业银行根据金融决策需要内在形成的资本缓冲要求构建一种具有风险敏感性的动态资本充足率体制使不同的商业银行保留最合适的资本高风险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风险低的银行将面临较低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大银行或许受益同时也为监管带来福利有助于监管者在效率和安全之间达到均衡

流动性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主要来自储户存款)、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和金融市场融资金融债券等),流动性需求主要包括贷款金融市场投资等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监管部门的流动性监管必须与中央银行紧密配合为紧急情况下中央银行供给流动性提供最及时准确的依据不少学者都意识到巴塞尔协议I 和巴塞尔协议II 都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而来自不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已经数次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因此流动性监管制度是完善巴塞尔协议的必然举措这一设想在2008 年之后得以实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进一步制定了以资本和流动性监管为核心的改革方案2010 年末发布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的全球框架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巴塞尔Ⅲ),重新修正资本定义强调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扩大监管资本的风险覆盖范围提出以杠杆率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有效补充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此框架第一次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个流动性标准前者于2015 年实施反映商业银行在危机条件下应对短期30 流动性困难的能力后者将于2018 年实施计量银行长期的期限错配情况

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无论是资本监管还是流动性监管监管对象是单个银行金融市场等微观主体很少关注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除了关注汇率波动风险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都没有被纳入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行列但很明显金融监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微观审慎监管方法远没有解决商业银行表外构建资产负债的问题监管套利问题以及大而不倒问题而恰恰是这些问题困扰着国际社会并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放大并传染了风险意识到这一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Ⅲ从宏观审慎角度提出了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要求以缓解顺周期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将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影子银行和金融基础设施都纳入宏观审慎监管范围意图克服具有个体理性特征的微观审慎监管带来的集体非理性”。主要发达国家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都接受了这一新的监管框架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新的监管计划关于巴塞尔协议Ⅲ国际成员国目前的进展如下巴塞尔委员会对各成员经济体实施巴塞尔协议的情况开展三个层次的全面评估欧美不少国际大型银行认为若立即执行巴塞尔Ⅲ监管框架其资本充足率都将严重不足这些银行以满足资本要求就不得不紧缩信贷进而破坏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为由强烈要求监管当局放宽相关标准最终妥协的结果就是巴塞尔Ⅲ诸多监管标准较初步设定时有不同程度的放宽在实施层面也给予较长的过渡期

与巴塞尔协议Ⅲ同时出台的银行监管新政策还包括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其基本思路是用系统重要性指标来区分金融机构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重点跟踪和检测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既要遵守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也要接受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约束虽然有全球性的银行监管指导但国别层面的监管对本国银行业更为重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全球各国的监管也有了新的动向即从原来的母国监管home country regulation)”为主逐步转向东道国监管host country regulation)”,赋予东道国更多的监管权利

宏观审慎政策并无一致行动框架例如在英国危机后提出了商业银行要签署生前遗嘱”,以降低银行倒闭对纳税人的负面影响从宏观金融稳定的监管目的来看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不应局限于银行监管部门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的确授予中央银行行长参与决策宏观审慎政策的权力如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鉴于资产价格泡沫及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顺周期行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审慎监管直接增加了新的资本要求这些额外的资本能使商业银行面对市场风险时保持充足的弹性缓解短期流动性风险防止挤兑和倒闭风险显然是为了维护宏观金融稳定需要商业银行付出的日常代价

(四)其他监管维度: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Rajan(1998)提出了银行业不完全合约理论(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ies of banking),解释了银行业的起源(信息不对称、产权保护落后)。他认为,随着信息、法律制度和产权环境的改善,传统银行业的制度结构已经改变,监管者应该认真考虑银行制度到底有哪些核心特征,以及有这些核心特征的其他非银行机构是否应该被监管直接道出了机构监管的弊端

机构监管的理念在20 世纪90 年代被新的功能监管的理念覆盖简单而言机构监管是一种纵向的监管即对一家金融机构从生到死的全程监管功能监管是一种横向的监管是在混业经营环境中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开展的相同或类似业务进行的标准统一或相对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的主要着眼点是防范监管套利进而实现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公平竞争等行为监管涵盖的目标

1默顿功能监管

默顿Merton1993提出尽管金融体系随时间的演进和空间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并不断变化但其执行的六项经济功能却是大体稳定的一是支付清算功能二是汇集资金功能三是跨时跨区跨业配置资源功能四是管理风险功能五是价格发现功能六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功能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知识水平与习惯的改变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上述功能的成本将会发生变化成本最低的将在竞争中胜出出现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这也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机构监管者就会不断面临严重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共存的尴尬局面默顿Merton1995明确提出功能监管的观点认为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主张对发挥同一金融功能的不同金融机构所开展的类似业务与金融活动进行大体相同的监管自此功能监管的概念开始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

默顿的功能监管理论针对的是美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环境强调在不断的金融创新下限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机构监管理念与方式是低效和无效的主张放松金融制提高金融活力该理论也成为1999 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2泰勒行为监管

与功能监管有异曲同工之效的理论还有行为监管英国学者泰勒Michael Taylor1995 年的双峰监管理论中提出行为监管类似于功能监管泰勒认为金融监管存在两个并行的目标一是审慎监管目标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微观审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二是致力于提高金融效率的行为监管目标包括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诚信建设和减少金融犯罪五个方面泰勒提出的行为监管与默顿提出的功能监管虽然名称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但两者都强调监管与效率的关系并致力于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泰勒的双峰监管理论率先在澳大利亚得到应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英国得以实施1998 澳大利亚成立金融审慎监管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APRA),负责原由央行承担的对吸收存款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金机构的审慎监管职责同时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交给澳大利亚证监会ASC),并将其更名为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其监管职责进一步扩展至通过提高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信心改善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实际上ASIC 已经承担了金融行为监管的主要职责形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双峰监管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也遵循这一模式2011 6 月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将原来负责机构监管的金融服务局转为英格兰银行下属机构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金融审慎监管局PRA),同时成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

3银行监管案例

无论是功能监管还是行为监管都是基于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基本历史背景在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局面时各国在实践中也不是简单地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而是反复摸索试错从而在银行监管与金融市场监管之间达到均衡

例如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经历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最后阶段也面临当时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的活跃当局对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反映千差万别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监管当局开始放松银行监管增强其活力和市场竞争力Sherman2009)。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结构处于转型过渡期金融脱媒成为常态银行业经历了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危机储贷危机),股市经历了1987 年动荡但活跃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创新工具和非银行金融体系得到充分发展

金融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出现和繁荣与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动荡并存监管当局的反应完全不同Litan et al.1994):银行业监管依然处于核心且当局对银行业监管更加细化了不同类型的存款类机构分别监管鼓励金融创新放松金融市场的监管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负债的管制如对货币市场基金等财富管理产品制定投资规则和门槛如投资AAA 级证券),总体放松管制鼓励其发展

需要特别注意到的历史现象是美国在这一时期同时完成了金融结构的转变彻底从间接融资为主转为直接融资为主推动美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上最强大的市场此后美国经济迎来十余年的稳定发展所谓大温和时期great moderationStock and Waston2002)。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放松金融监管并保持政策规则稳定大温和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Taylor2011)。由此这种监管模式背后的理念和依据问题才更有深究的价值

即使在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之际美国的银行体系总体也比较稳健加上银行体系始终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安全网支持部分濒临破产的投资银行等也临时重组为银行控股公司进入银行系金融安全网的保护范围因此2008 年次贷危机明显是原来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的危机美联储选择救助两房和客户范围较广的AIG 集团等放弃救助雷曼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最终雷曼倒闭引发影子银行体系崩溃美国金融体系遭受重创损失远远超出美联储最初的估算最终转变态度开始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等救助货币市场基金等影子银行体系

1987 年至2008 年次贷危机美联储的监管理念发生了转折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不救助到救助其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银行体系没有受到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弹性却不比20 世纪80 年代次贷危机也冲击了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传统理念于是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出现了一种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宏观审慎

经济体系需要怎样的金融监管上述美国案例可以简单归结为最优监管体制和规则主要取决于监管动机虽然影响一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术因素ATM 机的产生曾使监管当局取消对分支行的限制)、法律因素和经济冲击等在这些因素之外监管动机是决定金融监管体制走向的主要因素而当局的监管动机一般包括保持金融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鼓励金融创新保持市场价格统一有效等如果用上述观点重新解读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转变可以看到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美国金融市场大发展前期银行体系屡次发生危机蕴含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不可持续金融监管当局侧重鼓励金融创新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市场型金融中介以转变金融结构由此才会出现上述金融监管体制随着美国的金融结构转变银行储蓄率降至历史低点而市场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发展影子银行体系的客户群体广于商业银行体系且商业银行体系的负债也高度依赖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崩溃会产生当年类似于银行挤兑的风险传染效果最终也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对金融体系的不信任导致金融危机为了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美联储重新审视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的融合金融结构的重组从而转变了金融监管体制

总之银行监管理论必须借助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才能发挥效用综合来看有效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是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金融稳定路径则主要是事前准备提取资本和拨备生前遗嘱),事中监督事后救助

简单的评论

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从规则的制定到修订均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治妥协的产物这些规则充分考虑了欧美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对加强欧美金融业监管促进其金融创新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产品的复杂度经济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盲目移植巴塞尔监管规则可能对新兴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并非全球所有国家都加入BCBS 并执行其监管制度选择性执行成为其合理选择

诚然以巴塞尔协议为中心全球形成了标准化的银行监管内核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和公正除了标准化的监管在现实中对各国银行业经营影响最大的还包括各国国内及跨国之间实行的经济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决定了银行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或其他类型的保护主义哪些银行可以进入某一经济领域哪些则需跨过更高的门槛类似的宏观调控政策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远远高于标准化的监管制度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只要经济开放政策具有持续性推行标准化的银行监管在中长期内就是一种最优策略关于这一主题比较合适的案例是中国中国的银行业正在经历金融脱媒的巨变银行业监管面临的挑战压力如同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后文将集中讨论中国的银行监管及其面临挑战

中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发展与现状

按时间维度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内经济体系改革进展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 年之前财政部门实行的信贷管理政策19782003 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银行监管制度2003 年至今中国银监会实行的银行监管制度本文将前两部分归为银监会成立之前的银行监管制度

银监会成立之前的银行监管制度

11978 年之前的信贷管理政策

存款计划现金发行计划和信贷分配计划是建国之后前30 年金融调控的基本手段在那种体制下虽然商业银行仍在从事存款和贷款活动但由于所有存款均上存中国人民银行而所有贷款皆由中国人民银行计划确定因此虽然机构时有分合一统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化在这种体制下全中国事实上只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与这种简单的银行体系以及资金分配的制度相一致中国金融管理的主要工具是信贷计划现金计划”。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述的银行全部国有化的结果--没有市场竞争没有货币政策

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形成了在中国统治长达50 年的金融宏观调控格局如果银行贷款大于存款则称存在贷差”,此时便需要有一个现金的净额发行予以补差与此对应的宏观经济运行便可能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反之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存在存差”,这时便会产生现金的净额回笼存差与贷差昭示了宏观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成为衡量全社会金融运行是否松紧运行是否良好的关键指标王兆星2014a)。这也是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式这一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的高度实物化对应即资源的配置依靠的是无所不包的增长计划生产计划物资商品供应计划和收入分配计划金融体系即资金分配体系主要任务是配合完成指令性经济计划所谓钱跟物走”。总体而言由于经济高度计划除了国家信用没有其他商业信用商业银行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这一时期的银行监管非常被动没有形成现代银行监管的框架

219782003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制度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曾在银监会成立之前兼银行监管职责主要监管制度包括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呆账准备金制度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贷款风险损失准备金制度和贷款拨备制度等

1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前身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商业银行的基本作用是出纳”,没有竞争性的银行业利率由人民银行决定不能自主定价更谈不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所有的风险由国家财政负担商业银行无需考虑预期和非预期的贷款损失金融与财政犬牙交错金融处于附属地位随着商业银行体系的分工和完善1994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并参照巴塞尔资本监管协议提出了包括资本充足率在内的九项监管指标199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保持充足的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总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自此我国银行业真正确立了资本监管理念管理总体而言资产负债比例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管制度囊括了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是我国现代银行监管制度的雏形

2呆账准备金制度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

相比于资产负债比例要求呆账准备金制度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更富有微观审慎意义在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指引的情况下这两项制度更多的是基于会计核算体系我国银行最早使用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被称为正常+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方法即除正常贷款外还包括逾期呆滞和呆账三类不良贷款1988 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财商字1988277 ),规定了可以列为呆账贷款的四种情况一是借款人依法破产二是借款人死亡三是借款人遭受重大灾害四是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复杂中国人民银行意识到四级分类方法对于贷款风险的识别不充分过于滞后和僵化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精细化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1998 年人民银行印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以更为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2002 1 1 日起全面实施王兆星2014a)。

3贷款风险损失准备金制度与贷款拨备制度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构建贷款风险损失准备制度打下基础1988 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首次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建立贷款风险损失准备金的要求规定呆账准备金按各类贷款年初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核销呆账贷款2002 中国人民银行经财政部同意印发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该文件建立了三个层级的拨备一是一般准备按照年末贷款余额的1% 提取二是专项准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按季度计提其中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三是特种准备由商业银行根据审慎原则和贷款的特殊风险自行提取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均属于预期损失的范畴

对于流动性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九项指标中有五项与流动性相关分别为存贷款比例指标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备付金比例指标拆借资金比例指标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主要构建了国内银行监管制度的基本框架存差贷差属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具有资本监管的雏形贷款风险分类及其损失准备制度则是微观审慎监管的核心至今国内一直沿用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银行监管更为积极。基本经济背景是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业银行面对的贷款对象更为多样化,风险也开始集中。为了降低风险积累,商业银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必须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银行监管体制的完善。

银监会目前的监管制度

银监会正式成立后开始快速构建现代银行监管制度我国当前的银行监管制度框架建立在巴塞尔协议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并延续以往的监管制度大致形成了资本监管制度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贷款拨备制度等

2004 银监会基于巴塞尔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理念制定并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7 我国借鉴巴塞尔Ⅱ理念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1资本监管制度

2004 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完成,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一步确立了资本监管制度在银行监管标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路线图,将资本充足率达标作为监管核心,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经过新一轮呆坏账剥离、完成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监管制度也开启市场化进程,开始摈弃以往的国家信用隐性支持的理念,以资本监管制度为核心,保证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银行体系并没有因为业务管理受到过多传染但是国内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加不确定如前文学者研究充足的资本能保证银行在受到外在冲击时不被击垮也能使商业银行在危机中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在此背景下银监会提出动态资本要求2008 年底分别对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提出10%11%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目标鼓励商业银行在利润较好的时期多留存收益补充资本使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得以继续稳步提升2012 年底新的资本办法实施前夕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13.3% 以随时应对可能的外在风险2010 年底国际社会的巴塞尔协议III 正式出台银监会参照巴塞尔协议III 2004 年发布的巴塞尔协议II结合中国实际2012 年发布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文简称办法》)。办法有五个明显特征第一扩大了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范围在第一支柱即全球统一的最低资本要求提出了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即商业银行应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的各类风险如誉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并经监管当局确认后计提相应的资本要求第二首次建立了我国资本监管制度的三大支柱除了前述两大支柱构建第三支柱强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更好地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第三提出只有普通股留存收益等具有较高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才能计入核心一级资本第四大幅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水平标准要求商业银行除了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外还要满足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要满足系统重要性资本附加要求第五在计量资本充足率过程中在审慎前提下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而不是统一的风险权重衡量风险并据此计提资本要求王兆星2014b2014c)。

2贷款拨备制度

资本监管制度应对的是潜在的非预期的损失为审慎起见银监会还构建了贷款拨备制度基本逻辑是信用风险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包括两类--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资本的作用是抵补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而各类资产和表外项目产生的可计算的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应由银行所提取的风险损失准备金抵补而拨备提取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也就是说在资本金之前设立更为直接的风险抵御准备如果风险损失准备金不足就要直接冲减资本

贷款拨备制度的依据是贷款风险分类全球并无统一标准我国目前的贷款拨备制度与美国等国家相同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并规定了不同类别贷款的拨备计提比例银监会从2009 年开始考虑引入动态拨备制度前瞻性地运用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工具要求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期和利润较好的情况下多计提拨备以应对未来更为不确定的经济金融环境2011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提出拨备覆盖率最低要求为150% 拨贷比最低要求为2.5%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 年底达标其他银行于2016 年底达标

贷款拨备制度是资本监管制度的补充提高了资本监管的效率即便如此这种事前的高成本防范风险制度还是不能完全应对金融市场的剧烈风险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北岩银行即是最佳的例证北岩银行在出事之前拥有完全符合监管标准的14.4%的资本充足率却无力应对市场流动性风险可见资本充足率要求只是一个相对标准不能绝对覆盖所有的非预期损失现代商业银行由于关联性等增强无法避免流动性紧缩带来的传染风险

3.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

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曾设定20 多个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存贷比中长期存贷比等为了减轻重复监管造成的负担银监会目前保留了两大类指标一是商业银行必须达标的监管指标包括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二是作为监管辅助手段的监测指标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等

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主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针对流动性风险主要颁发过两份核心文件一是2005 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二是2008 年发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挑战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借鉴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相关内容银监会于2005 年制定印发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下称核心指标”),在流动性方面提出使用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三项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2005 年后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先后引入了同业市场负债比例存款集中度比例重要币种单独的流动性指标等新的流动性指标并对流动性缺口率等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扩展借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挑战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银监会于2009 年制定发布了第一个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规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初步确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制度框架2014 年年初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首个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并于2014 3 1 日正式实施

简评

金融监管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金融体系在正统经济学理论中被置于实体经济的面纱角色追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发展历程是实体经济金融体系渐进式改革的典型表现之一

1978~2003 年,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渐进式改革进程,经济从“集权”走向“分权”。金融资源的配置也是如此。储蓄逐步从政府分散至企业和居民,1994 年随着财政分权制度的改革,中国宏观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储蓄-投资关系正式确立。金融体系从最初的财政拨款职责逐步转向“拨改贷”,与中国经济同步,开始历史性的转折和改变,商业银行回归本质作用。商业银行在这一时期承担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大量成本,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为防范银行体系发生系统性风险,银行监管势在必行。1994~2000 年,经过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汇率双轨制等改革,我国逐步建立了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明确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以资产负债比例制度为主,银行监管才有了雏形。

在银监会成立之前我国的银行监管制度基本处于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的摸索状态通过现代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了微观的审慎监管制度如资产负债比例制度呆坏账准备金制度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等作为计划经济时期银行监管的延续这一时期的银行监管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转折特征反映了银行体系在国有企业资金供给者和市场经济参与者角色之间的游离和自我矛盾商业银行一方面倾向于由国家财政担保的国有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又必须直面不断累积的国有企业呆账坏账2003 年是国内商业银行体系发展的新的分水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启市场化改革进程剥离长年积累的历史性呆账坏账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商业银行同年我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银行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

银监会的监管制度主要借鉴了巴塞尔协议引入并复制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不仅仅是一种后发金融体系发展模式更是积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和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媒介巴塞尔协议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监管制度但它是标准化的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则了解并践行国际标准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每一个国家都在全球治理中寻找自己合适的角色和定位本国经济发展实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支撑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各种推动创新的经济政策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争需要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支撑金融监管银行监管必须快速克服各种挑战寻找到最合适的定位高效率为经济发展服务

当前银行业监管制度面临的挑战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监管推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等新的监管规则直接结果之一是全球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和资本准备金得以改善全球银行业即使在2016 年第一季度业绩平平例如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的收入同比大减16%但依然相当稳健这一新的全球监管规则之严格可见一斑严格的监管和轻微的金融压抑或许对这一时期的全球金融体系更为合适在国内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定位的挑战也给银行监管带来新的难题

银行监管面临诸多挑战

总体而言一方面与全球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监管规则虽然严格但与全球并不同步规则和法律的完善赶不上与国内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形势另一方面在国内银行监管主体不仅负有监管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基本义务也有推进商业银行体系发展的基本职责不可避免地存在监管俘获现象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目前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生存环境已经迥异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如下挑战:(1金融体系变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如影子银行体系的腐蚀和冲击;(2外部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如金融结构转型中的债务违约压力中央银行低利率和负利率等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挑战不容小觑银行监管当局必须转变以往的机构监管理念深入研究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来应对

1金融体系变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王兆星2014c认为国内金融体系经历了与全球不一致的分业混业经营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发展属于进入混业的过渡期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金融创新其大多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复制商业银行业务即影子银行业务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的程度

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的混业创新并没有法律依据,影子银行体系也没有明晰的监管框架。在机构监管为主的基本背景下,总的监管原则是“谁的孩子谁抱走”,各自依照监管的牌照范围履行职责。具体政策导向是:短期内,无银行业务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行、基金、保险、租赁、信托、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不能直接复制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但这一监管导向并不能遏制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复制银行业务的冲动,而且现有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覆盖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由此埋下挤兑风险等隐患。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体系,银行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走出“借短贷长”的传统经营模式,涉足投行、基金、保险、租赁、信托、消费金融等非银行金融业务,但要求审慎稳妥推进、保持风险隔离。这一监管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即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复制业务的混业。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也在资产证券化创新过程中被转让,剥离,但针对创新的监管政策还远不够详细和谨慎。

通过研究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出售有风险的长期信贷资产从而促成了银行的核心功能转移至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才具备了类银行服务和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贷款对于商业银行应该是有价值的稀有资源不仅为其创造利润也是其保持较高的特许权价值的一种基本方式贷款出售从短期来看能为商业银行创造现金流并盈利但是从长期来看却侵蚀了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特许权价值

因此在奔向创新的浪潮中商业银行创新选择及银行监管部门的判断都非常重要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长期经营风险这也是金融创新给银行监管带来的巨大挑战

2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恶化与挑战

1面临新一轮债务违约压力

实体经济在过去五年经历了艰难的生存环境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4 年下跌通缩造成实际利率居高不下推高了债务负担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坏账剧增2015 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余额大幅增加了41%新一波债务违约压力降临2016 4 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认为,“超过15%的中国商业贷款可能存在风险”。

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期的大肆扩张产生了顺周期风险遇到经济下行情况债务违约压力必然增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还面临不同特征的债务违约风险以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例其总资产在全国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仅为24%一季度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比例分别为39%18%11%13%),其不良贷款率1.08%1.22%也低于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为1.72%1.61%),但其经营的地域范围过于集中且对影子银行业务敞口较大一旦违约会比较集中风险不能分散因此地方银行业的债务违约和破产风险也不容忽视

2面临负利率低利率挑战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推动经济复苏各国央行被迫降低利率至零利率或负利率如欧央行将各商业银行存放在该行的储备金的存款利率维持在-0.4%与此同时中国的利率进一步放开长期利率走低综合因素下负利率和低利率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窄在经济低迷之际商业银行或会比原来更冒险从事高风险业务也会比任何时候都期望银行监管能适度放松表面来看这是非常矛盾的诉求但数次危机救助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下行之际强化银行监管有强化顺周期的意味适度放松监管则可以增强逆周期性助力经济复苏因此在负利率时代在银行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适度放松监管也是对宏观审慎政策最好的践行

针对上述挑战国内的银行监管机制并没有及时更新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并没有具体可以依赖的实施框架这种情形如果持续就难以实现2016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金融风险全覆盖2016 年以来各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议见诸报端不可谓不全面不深刻本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有针对性解决银行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要立足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目标要聚焦于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根本目的多途径覆盖金融风险

银行监管如何应对一些建议

全球银行监管发展的基本趋势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监管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监管建议如针对太大而不能倒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议这些建议的目的非常明确期望银行倒闭不要传染至经济体系其他领域期望货币和监管当局在银行濒临破产时有所准备而不是被动纾困鉴于全球经济艰难的复苏步伐无论多完美的银行监管机制设计都没有换来银行业短期重振原因也非常简单银行业对经济体系依然施加了过高的杠杆率经济体系止足不前时银行负担更重由此给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启示包括两点任何时期银行业兴衰都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必须着眼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立足点来完善银行监管制度合理而不是过轻或过重的银行监管才能真正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由此针对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生存压力结合全球银行监管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给出中国银行业监管应对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明确银行监管的理念和责任

在混业经营时代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理念应该明确加入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监管理念的转变有助于明晰银行监管的职责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同样重要由此监管目标也将更加清晰

银行监管必须立足于中国混业经营的基本事实从机构监管理念转向功能监管理念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协调行动按照类金融产品/业务的法律关系实质来实施监管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若从事类银行业务也应遵守与银行相同的法律监管制度由此完善中国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律制度非常迫切银监会可以积极准备以银行理财产品为切入点推动构建中国的金融商品交易法案》。

同时汲取双峰监管理论对功能性监管的补充内容积极面对双峰监管赋予监管者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双重职责在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并没有被明确赋予双峰监管职责并且双峰监管职责与发展金融事业有内在冲突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发展金融事业则是国内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之一中国的商业银行机构不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等目前美国和英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承担着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在中国目前是银监会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但其现有的监管框架主要关注业务与合规监管难以独立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这是未来必须由更高的决策层协调的问题

第二,提高综合监管能力,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无论是建立超级央行模式还是成立综合性的监管机构银行监管都要聚焦于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目前根据有关数据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约为175%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3.37%有能力应对已出现的不良贷款和潜在的债务风险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目前的商业银行监管无法全面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的类银行业务产生的风险而证监会和保监会也无法完全监管到所有的本行业业务风险金融监管不协调的后果已经凸显如近年来的钱荒股灾网贷平台风险、“811 汇改引发的汇市剧烈波动等这些风险源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监管部门与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如果没有及时化解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成立综合性监管机构是提高综合监管能力的一种方式能直接弥补以往分业监管出现的监管真空协调行动减少摩擦提高总体监管效率能间接提高监管主体与市场的沟通效率保持一致步伐避免市场混乱一旦成立综合性监管机构对应的监管法律制度必须到位机构监管的范式逐渐转变为功能监管监管对象对准金融体系中的业务才能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第三监测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信息库

2015 年7 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界定了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定位、业务边界及准入条件,这并不能达到全覆盖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目标。中国没有类似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2012 年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没有被现有监管当局接受并执行到位,无法在统一的框架内约束影子银行体系,目前主要还是基于原有的机构监管框架进行监管。多头分业监管形成多层次监管要求,监管标准不统一依然会助长市场混乱。覆盖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前提是占有其活动信息,保持稳定的监测。影子银行体系并不是一个明确概念,也没有固定的范围,因为其基本特征就是监管套利,从事银行业务但逃避银行监管。当局可以做的是,对持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以及其他不在银行监管范围内的、从事类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保持监测,连续搜集其活动数据,建立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隔离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目前,银监会要求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必须全额计提资本,同时银行理财资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不得提供任何显性或隐性担保。这一政策直接针对当前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转移产生的诸多弊端,有效应对了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四对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

在全面推行功能性监管的同时银行监管必须直面一些痼疾比如大一统式的政策性银行监管目前国内三家政策性银行归银监会监管大一统式的监管不符合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特点也加大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改革政策性银行监管势在必行。《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开发性金融机构改革现状是监管负担相对较重严重束缚了其开拓金融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章第五十条提出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而在2015 4 12 国务院已经批复国内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其政策性职能定位并明确提出建立并强化三大行的资本约束机制但资本充足率的比例并没有确定下来。

 

考虑到政策性银行负债的方式以金融债为主)、经营压力以及其支持国家战略的特殊身份其资本充足率应低于国内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比例要求从而使其更好地履行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所需的政策性金融职责与此同时尽快推动制定针对不同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制度将资本监管制度流动性风险管理呆坏账核销等富有争议的实践问题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尽快解决大一统监管的弊端提高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