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 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Home > MediaCoverage > 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 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 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2020-12-01 2020年12月01日

你会去学习怎样理财吗?有谁在为财商教育付费?财商教育重要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伴随财富管理市场的兴旺,财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开展财商教育,不仅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对投资者教育的宣传、讲座,还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涉足该领域。然而,没有考证、获得学历这样的刚需,财商教育能否成为普遍存在?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呢?

财商素养有待提高

何为财商?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财商是一个外来语,它是由英文Financial Quotient(简称FQ)翻译过来的。从字面看,财商就是理财商数,即用来衡量一个人理财能力高低的指标,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和金钱打交道的能力是跟智商、情商等一起构成考察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黄国平看来,财商教育是伴随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而生的。过去的10年,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黄金10年,行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并为越来越多客户了解和接受。财富管理新业态也在不断演进,包括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传统综合类金融机构等等,二者共同构建着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系统;财富载体也由房地产向多元化发展,包括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投资产品的愈加丰富。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各行业的发展与财商教育相关度逐步提升,居民风险意识提升也有赖于财商教育能力的增强。

据黄国平介绍,2012年G20会议,要求各参与国提供本国财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和实施情况,并将参与国由好到差分为三个层次,中国处于第三层次,落后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2019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黄国平认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理财产品,但他们的投资能力又相对不足,所以相应的投资能力、风险意识和财富观念等财富教育相关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国人财商素养水平存在脱节,呈现出‘欲望太多,思考太少’的矛盾,大部分国民缺乏投资理财相应的知识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开展财商教育,投资者需要对财富管理新兴业态形成更清晰的认知,这样不仅能促进财富管理行业良性发展,也符合近年来中央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指导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财商教育如何开展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专门从事财商教育的企业普遍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免费的公开课普及相关课程,以此点燃深度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为知识付费。一般而言,这类机构会提供覆盖从金融知识到高阶理论再到实战操作的一整套阶梯式的课程体系,以此提升和丰富大众的理财知识和财富管理能力。

黄国平认为,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为财商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传统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往往针对特定客群,受众范围、教育形式有一定局限性,而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平台能够挖掘更多客户需求,从而拓展财商教育覆盖面。可以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财商教育平台。”

一位财商教育从业者也表示,只有顺应互联网视听技术的发展,财商教育才能普及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具体到财商教育的内涵,黄国平说:“应该至少具有四方面的内涵,比如,全面的金融知识、适宜的金融技能、正确的财富观念、良好的风险意识。”

彭兴韵建议,将专业的知识变成通俗的表达。“大道至简,再复杂、再深刻梳理的模型,他们的结论也一定可以找到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金融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究其原理就几个方面,包括收益、风险、期限、流动性四个方面,但是这四个方面的组合、变化是层出不穷的。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投资理念,把复杂的金融变成生动表述的内容,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定能成功。”彭兴韵说。

财商教育的挑战

针对财商教育面临的挑战,上述从业者表示,唤醒国民的财商教育需求还需要时间,但提升国民财商素养是大势所趋,单个企业的能力毕竟有限,财商教育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还有赖于更高层次权威机构的顶层设计与指引。

黄国平认为,财富管理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对客户的财商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客户需适应这种转变,监管机构、综合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业务主体和投资顾问也要从各自视角出发,加强客户教育,对客户进行理性引导。建议从宏观层面上加强政策研究和行业调研,通过研讨会、白皮书等形式进行行业指引;在内容层面上提升金融知识教育的专业性和通用性,兼顾高净值客户与大众客户的接受能力与教育需求。

对于如何构建财商教育体系,黄国平提出,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全民金融素质和教育水平提升; 二是协调、提升、加强有关金融素质和教育提升的项目、资源支持,为政府提供相关资料,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相关课程;三是制作一个全国性金融教育网站,用来收集和协调有关金融素质和教育提升方面的信息交流(如项目、资金资助等); 四是设立全国性咨询平台,对公众开放,用以回答公众关于金融素质及教育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