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获奖者访谈| 张晓晶:向历史深处进军
张晓晶,男,1969年生,安徽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科研活动和成果:
著有《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系列(合著)等著作。荣获的奖项包括: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一、“向历史深处进军”
Q:您作为国内知名的宏观经济学者,为什么会关注一个历史问题,而且聚焦于江南一个很小的地区?
A:我觉得可以用“机缘巧合”四个字概括。大约2012年前后,我和研究团队开始编制中国现行国家资产负债表,当时就萌生了研究中国历史财富问题、编制历史资产负债表的想法。一来是积累了相关研究,尤其是“编表”的经验,二来是意识到了这件事意义重大。直觉告诉我,把资产、负债等存量数据及其分析范式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或许能为考察中西方“大分流”提供新的数据和方法支撑;而且构建更长时段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影响中国历史演进的结构性力量、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不过,由于我本人不是历史专业出身,苦于找不到切入点——直到阅读到经济史学家李伯重先生的大作《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并下定决心:从华娄出发,向历史深处进军!值得一提的是,学经济史的王庆博士的加入,使得这一项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
李伯重先生与华娄GDP研究
如您所说,华娄是中国清代的两个县,面积不大,地理范围上大致只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松江区。不过,就经济发展水平看,这一地域并不是普通的地域,其所代表的也不是当时中国的平均水平(average China)。
清代中期松江府地图
事实上,该地域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及其辐射的江南核心区)是中国传统社会菁华之所在,经济发达、民生繁荣,被认为是传统中国最有可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地域,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大分流问题的研究热点——我们的考察恰恰是要抓住这一非典型地区的典型性,来以小见大。
Q:您在《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一书中有哪些重要发现?您觉得19世纪初期的华娄经济有可能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吗?
A:我觉得可以用“机缘巧合”四个字概括。大约2012年前后,我和研究团队开始编制中国现行国家资产负债表,当时就萌生了研究中国历史财富问题、编制历史资产负债表的想法。一来是积累了相关研究,尤其是“编表”的经验,二来是意识到了这件事意义重大。直觉告诉我,把资产、负债等存量数据及其分析范式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或许能为考察中西方“大分流”提供新的数据和方法支撑;而且构建更长时段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影响中国历史演进的结构性力量、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本书首开中国历史财富问题研究的先河,编制出了第一张传统中国的(地区)社会财富表,并估算出了中国最早的财富收入比数据。 我们发现:财富积累方面,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水平不高,大致相当于国民收入的3倍左右,远低于同时期的西北欧国家。财富分配方面,第一,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小政府”,政府财富占比极低;第二,华娄前10%的富裕家庭约占有54%的社会财富(同时期欧洲国家普遍在80%以上),社会贫富分化情况并不严重。考虑到华娄公共物品供给充足,民间社会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其称得上是前工业化时期“共同富裕”的样本。 您可能也注意到了,我们在第八章中提出了一个“华娄之问”,即华娄如果不被外来势力入侵所打断,其在当时的约束条件下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现代化,从而避免大分流的出现?当然,这是一项思想实验。我们尝试从财富角度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穹顶论”(灵感来自斯蒂芬·金的小说《穹顶之下》)。
美剧《穹顶之下》宣传海报
我们认为,笼罩在传统中国之上由文化、制度等构成的“穹顶”造成了社会财富总量积累不足、集中度不够、流向工商业受阻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伦理财富观抑制财富积累,二是家国平均主义制度导致财富集中度不足,三是金融发育不足制约了财富效率提升。这些只是我们一些粗浅的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二、“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都是当今世界的显学”
Q:《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出版之后,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推荐,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您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本书出版之后,李伯重、贺耀敏等经济学史名家都撰写长文推荐,他们都高度评价我们所做工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来自专家的认可表明,我们研究的中国历史财富不仅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真问题、一个好问题。 我们也陆续收获了一些国际同行的肯定,比如《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教授,不仅对我们测算的财富收入比和财富不平等相关数据第一时间提出了商榷建议,也和我们建立起了后续的学术合作。此次有幸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更是提振了我和研究团队的信心。
本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认可和关注,我觉得首先还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找准了历史财富这个新问题和真问题。其次是我们下足了功夫。站在李伯重先生等“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收集整理了数量庞大的历史资料,并做到了“去芜存菁”;同时,采用规范的存量研究范式和国际比较视角进行了细致、克制的分析,达到了我们自己心中“靠谱”的标准。最后,本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式参考(和一种前景)。从华娄出发、从19世纪出发,“串珠成线”,我们就有可能构建出长时段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数据(百年为单位),为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和常理学理支持。而这也是我们团队目前努力的方向。
Q:您提到了本书的国际影响,可以展开讲讲吗?
A:这本书应该说得到了一定的国际关注。首先是亮相了一些国际学术论坛。2022年巴黎世界经济史大会(WEHC Paris)上,我们围绕本书和中国历史财富问题举办了专门的子论坛,因为疫情原因,当时是在线上举办的。
巴黎世界经济史大会分论坛“传统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分配”
其次是有一些学者撰文推荐。比如今年,海德堡大学的年轻学者姜宏博士在《经济与商业历史》上发表了英文书评。他提到我们的工作是“以手指月”,我觉得很有意思。
姜宏博士书评
最后是翻译。中文著作想要真正获得国际影响,只靠翻译的执行摘要或者学者推荐肯定是不够的。本书有幸入选了2023年度社科基金的外译项目,预期未来两三年内将会推出英文版。这将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国际影响。
本书出版以后,我收到不少国际学者的邮件,有的是看到了我们的结论,想要更多更详细的介绍或者是想跟我们做一些商榷,还有的就是单纯鼓励我们尽快把数据“连起来”,做出中国长时段的历史财富数据。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界毋庸置疑的显学,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也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进军经济史学领域后,我才开始意识到,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也是国际学界的热点。有一句流行语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们这一代学者肩上的担子很重。
三、“更长时段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Q:您未来有哪些进一步的研究计划?下一部著作何时问世?
A:研究华娄只是一个起点。起点的含义有三个:一是时间上,本书聚焦的1820年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尾巴”,也是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晨昏线”。是我们现代化进程研究的起点;二是地域范围上,华娄是江南一隅,而我们最终要构建的是全国性的研究;三是数据本身,华娄研究只覆盖了社会财富(资产),对负债端涉及不多,而我们最终要完成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
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选取代表性年份做基准(比如1933、1952年),串珠成线、分段通车,最终构成出更长时段的连续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目前我们即将推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该书编制了1978-2022年共计45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伟大变迁。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