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深化改革 完善基础制度 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深化改革 完善基础制度 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深化改革 完善基础制度 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作者Author:高莉 2020-09-22 2020年09月22日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银行预测,发达经济体将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将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收缩。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正在并将持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要素资源流动等大幅降低,要素价格、商品价格深幅波动。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经济演进历程可以看出,面对突发疫情,唯有上下一心,多方合力,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来说,更要深耕基础,深化改革,持续开放,提升功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更好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202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上半年,在一系列政策组合的共同推动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先降后升、稳步复苏态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从运行情况看,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底部,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一季度疫情冲击对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产生负面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GDP)骤降6.8%,一些企业出现生产停摆、收入锐减、资金紧张等多重困难,进出口行业面临供应中断、订单不足、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

二季度以来,随着疫情冲击减缓,社交隔离边际放松,逆周期政策的持续发力,生产端和需求端开始快速恢复,经济各项指标显著好转。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末,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率达100%,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增速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从月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4个月降幅收窄,出口额连续3个月正增长。

新兴领域动能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上半年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新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新基建增长较快,上半年城市轨道车辆增长13%。

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呈现回落趋势,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1.2%,基本保持稳定。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

市场预期总体向好。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4.4%,连续4个月回升。

(二)上半年资本市场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原油贸易战、流动性紧张等外部冲击,资本市场运行风险加大,商品期货市场总体大幅下行。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主要股票市场大跌,商品期货指数下跌5.8%,上海原油、铜、螺纹钢期货分别下跌26.1%、8.7%、3.6%。3月9日,国际原油期货重挫25%,引发全球股、债、汇市场剧烈波动。美国三大股指盘中两度触发熔断,刷新历史纪录。受此影响,全球主要大类资产普跌,多国股市暴跌,触及熔断。其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8.4%,标准普尔500波动率指数升至82.69的历史新高,国际金价升至历史高位。

为应对疫情防控,按照国务院部署,上半年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实体企业。一是全力做好春节假期股市正常开市工作。二是为纾解企业和个人流动性困难,防止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根据不同地区受疫情影响情况,支持市场机构分类采取股票质押协议展期、适当延长客户补充担保品的时间等措施支持企业。三是优先支持疫情严重地区和抗击疫情相关企业融资。简化手续、特事特办,支持疫情严重地区相关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抗击疫情专项债。对医药卫生类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备案申请,开辟了“绿色通道”,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生产抗疫物资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2日,股权和创投基金的抗疫类在投项目46个,金额170.46亿元。四是启动监管“绿色通道”。合理延长股票、债券融资等相关许可的有效期,适当放宽并购重组业务时限,对受疫情影响的上市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研究提出延期安排。

从融资支持实体企业情况看,一是债券市场。1-4月新发债券16.9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债、非金融企业债券分别发行1.17万亿元、1.9万亿元、1.74万亿元和4.7万亿元。债券市场净融资5.6万亿元,同比增长54%。截至4月末,债券市场共发行疫情防控债682只,金额合计5036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同比增长49%,净融资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9%。从行业看,综合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也发债较多,发行规模分别占15%、13%、11%和9%。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利率降幅较大,助力企业降成本。1-4月,非金融企业债发行利率为3.4%,较2019年全年平均发行利率降低91个基点。二是股票市场融资。2020年1—6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118只股票首发(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融资,股票再融资300次,筹资分别为1435.41亿元和4100亿元。新三板公司完成股票发行336次,合计筹资106.29亿元。经行政许可审核的并购重组50单,交易金额2545.05亿元。

整体看,上半年资本市场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运行,出台的组合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实体企业的恢复生产,有力地发挥了资源集聚、优化配置、风险管理、促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积极作用。但需要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形势仍然面临压力,国外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疫情仍现反复迹象,未来经济活动恢复仍具不确定性。此外,全球金融风险有所上升。低利率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海外负债规模被大幅提升,加大了新兴市场国家外债的偿付风险。特别是主要依靠流动性支持反弹的海外金融市场未来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大,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强化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疫情的更广泛蔓延,未来全球经济可能处于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升级、资本技术要素流动受限、金融风险上升的不利局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也将可能产生深刻影响和深幅变化,新的政治经济均衡格局也在调整变化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经济放缓,面对疫情防控下全球推动经济复苏的努力,都需要金融市场体系更有韧性,金融市场运行更趋平稳,金融市场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更加深化,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功能更加聚焦。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加速复苏,经济基本面和各项指标正在不断好转,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都需要资本市场加大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宏观政策、市场体系和微观企业的良性循环,完善金融供给侧改革,更要从着眼国内、国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是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总纲领,也是实施路线图。按照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部署,着力优化资本市场供给,推进关键基础性制度创新,真正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共涵盖十二项内容。概况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坚守科创板定位,优化审核与注册衔接机制,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二是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制订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切实把好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努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严把IPO审核质量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上市、再融资等制度,支持分拆上市试点。三是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推进创业板改革,加快新三板改革,选择若干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允许优质券商拓展柜台业务。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推进交易所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品种创新。丰富期货期权产品。四是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完善差异化监管举措,支持优质券商创新提质,鼓励中小券商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推动公募机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五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抓紧落实已公布的对外开放举措,维护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安全。六是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长期业绩导向,推进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监管。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推动公募基金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七是切实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八是进一步加大法治供给。以贯彻新《证券法》为契机,全面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大幅提高欺诈发行、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用好用足现有法律制度,坚持严格执法,提升监管威慑力。九是加强投资者保护。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罚没款优先用于投资者救济的制度机制。推动修改或制定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相关民事赔偿司法解释。十是提升稽查执法效能。集中力量查办欺诈造假等大案要案,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十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大幅精简审批备案事项,优化审批备案流程,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十二是加快提升科技监管能力。推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将资本市场建设成为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积极发挥要素资源形成和配置枢纽、宏观政策传导枢纽、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枢纽、预期引导和管理枢纽的重要作用,凝聚市场各方,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有机均衡,为抗疫防控、加快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能。

进一步支持实体企业恢复发展。继续推进科创板改革,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和新三板改革,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推出小额快速再融资方式,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民营和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促进优胜劣汰为目标,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多元化推出机制,畅通主动退市、兼并重组等市场化退出渠道,稳妥处理存量风险的处置和转化,实现市场化、法治化退市。提升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能力,启动为期三年的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加快形成结构均衡、透明有效、内外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体系。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优化。传统宏观经济学中,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能,影响着经济增长中关键要素——资本的形成和效率。我国金融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投资端与融资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投资端与融资端的平衡发展,优化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和配置效率。当前,资本市场一直在推动社会中长期资金来源与融资端的长期“股权”资产相匹配,并形成公司治理的外部资本约束,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体系、缓解金融市场的期限错配、降低资本市场波动,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发挥风险管理和防范化解的能力。受疫情冲击,2020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期货市场中多样的、丰富的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化工产品的期货品种为实体企业应对海外商品价格波动、化解风险、保护自身资产提供了可能和选择空间。资本市场在为实体企业提供风险化解和管理工具的同时,自身也要防风险,守牢风险底线,特别是对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处置,要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稳妥处置。目前,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风险的化解和处置已取得显著成效。对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零容忍”,严厉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全方位国际合作。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不仅没有因疫情和中美摩擦等因素而放缓,反而不断加快。2019年“陆家嘴论坛”期间,中国证监会宣布九项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其中六项举措已经落地实施,涉及外资机构“一参一控”、股东资质要求、基金托管资格和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增加期货特定品种等。截至目前,已有瑞银、野村、摩根大通等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获批。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加强与境外监管部门的监管合作,持续加强跨境监管的协调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