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稳增长稳就业政策建议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稳增长稳就业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稳增长稳就业政策建议

作者Author:杨明秋 2020-02-17 2020年02月17日
一、目前已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优劣分析

一、目前已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优劣分析

为了响应2019年末和2020年初国家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2号,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发文)等文件精神,年末年初各地陆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和支持民企发展的一些办法和措施;近期,又根据疫情的影响,快速出台了一些纾困的政策。本人研究了各省(直辖市)市(甚至很多地级市和区县)已经出台的大部分优化营商环境的办法和最近纾困的措施(见附件统计表),也和很多企业界朋友有深入的交流,虽说各有千秋,但企业界普遍反映不贴肉、获得感不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出台的文件和政策,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文件套文件。下级文件套上级文件,内容雷同,过于原则和宏观;

2. 出台仓促,缺乏可行性。没有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地方特点细化深化,微观入手不足;

3. 针对性不强。政策对于企业实际困难的解决缺乏针对性,企业用不上;

4. 操作性不强。部分有针对性的措施,由于缺乏操作细则,企业实际难以获得。

比如,上海最近出台的纾困28条措施中,有8条(第1-8条)是专门针对涉及到支持抗疫产品产销企业;在我看来,除了给抗疫产品产销企业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如高效通关、关税减免和支持特定研发,即6、7、8条)有必要外,其他均不必要,反而会占据政府用于解决其他突出问题的资源。道理很简单,因为本次抗疫直接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医疗物资和防护用品,如口罩、药物、医疗器械、防护用品)都是疫情的“获利者”(经济角度而言,当然是有益于社会的),比如很多口罩的生产销售企业估计把5-10年的钱都能挣了,就没必要在用其他更多的经济优惠手段去支持(如税收减免、专项资金等),并且金融资源(包括信贷和直接融资)都会在市场的信号下向它们聚集,也无需特别提供金融的支持。其他很多地方的纾困措施也有类似的问题。

又比如,很多地方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中都提到了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纾困措施中也提到了要为困难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意图而言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银行也是企业,它们也需要有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一个困难的企业是不适合贷款的,否则坏账了怎么办(银行的钱主要也是居民和企业的)。因此这样的政策就基本上是白写了,大部分企业无法获得,反而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企业可以趁这些政策获得更多的优惠利率资金,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

再比如,大部分地方的纾困措施中都提到了缓交疫情期间的社保和免交疫情期间的失业保险金,然而问题是,缓交不是不交,还是要交;实际的情形是只要企业的社保专户上有资金,系统会自动扣、很多企业反映已经扣了,也就是政策和实际操作脱节;免交的失业保障金占应交社保的比重为3%不到,实在没有意义;甚至有的地方文件,连缓几个月都没说清楚。这样的措施,企业怎么会有获得感?

由于以上的这些问题,大部分最近出台的纾困政策举措必将是无效的,有些甚至进一步扭曲市场信号和市场关系,导致增强“强者”(国企、大企业)、削弱“弱者”(中小微企业),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弱化。

二、政策制定的原则

那么,为了达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和纾困的良好意图,政策制定(设计)该怎么做呢?本人结合长期的经济金融理论学习以及长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创业创投的经验,也结合由于担任工商联执委、政协委员、政府顾问等社会职务与政府决策部门经常沟通的经验,提出如下政策设计应尽量遵循的原则:

1. 短、中、长结合。事情都有轻重缓急,急事急办的同时不能忘了要事也办,因此政策制定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也就是短中长结合,短期治标,中长期治本;

2. 针对性强,企业视角,目标导向。每个措施,解决企业什么问题,解决谁的问题,应很清晰,不能泛泛而论;

3. 操作性强,容易获得。政策宜简单明了,获取政策的流程和与之相应的文件应步骤化、表格化,使企业很容易申请,甚至不用申请即可获得;

4. 普惠性。除了个别特殊政策,政策应具有普惠性,即对全部或大部分企业或某一类的全部企业(比如某个行业)普惠,而不是只对少数或事实上特定有资源获取的企业有用;

5. 避免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和权力寻租。政策应避免可能造成促进市场集中(垄断、寡头)、僵尸企业或皮包公司获利,以及由于人为判断因素太多而导致的权力寻租;

6. 着眼于补短板、缓瓶颈、抓痛点。多做雪中送炭,少为锦上添花;

7. 向中小微企业大力倾斜。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国家信用、品牌、市场规模等优势,比较容易从市场获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中小微企业往往是不具有前述优势的,却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税收、GDP、创新、就业等社会责任(即大家常说的“5678”),因而理所当然是需要政府政策适当照顾的;

8. 尽量市场化导向,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策最好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既更有效率,也不至于扭曲市场的价格信息和市场关系。如果本次疫情中对于口罩等医疗物资的调配采用市场化方式,比如保证一线医务人员、执法人员和市民基本供给需要的口罩采用政府大宗物资优先优惠采购、此外的需要由市场供给并且不进行限价,则既能优先保证一线的需要,也能调动市场主体的作用、积极发掘生产和全球采购效率,同时也能通过价格调节不必要的囤积、促进节约,比之各地简单地采取行政管制和限价方式,应该效果会好些。

......

全部研究评论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