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盘点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之道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盘点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之道

盘点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之道

作者Author:陈能军 2019-09-04 2019年09月04日
为了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及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沟通,促进横向合作,整合资源,推动行业协同发展,目前深圳市正在筹备成立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协会成立后,将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职能部门加强园区统计、评估和规划,规范园区运营、服务和管理,积极探索园区创新发展的模式,着力构建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利益共同体,为园区和入园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单位和入驻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为了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及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沟通,促进横向合作,整合资源,推动行业协同发展,目前深圳市正在筹备成立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协会成立后,将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职能部门加强园区统计、评估和规划,规范园区运营、服务和管理,积极探索园区创新发展的模式,着力构建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利益共同体,为园区和入园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单位和入驻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近年,深圳文化产业强势升级,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最大特色 。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已颇具规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经认定公布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共有61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4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1家,另有4家园区入选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录。据初步统计,61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000家,就业人数近20万,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150亿元,已成为推动我市文化领域创新创业的综合载体和重要引擎,产业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对产业的支撑和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产业园的带动下,2018年深圳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创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png 

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从2004年深圳诞生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大芬油画村至今,分布在深圳全市各区如星罗棋布般的文创园区,15年来经过不断扩大和质量提升,已成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和产业集聚、交流的重要平台。2019年文博会认定了66家分会场。分会场的蓬勃发展,再次凸显深圳文化产业的园区集聚效应。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2004-2010年,政策扶持阶段

2004年,深圳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目标,并在随后配合“文化立市战略”推出《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并于2004年在深圳首次举办文博会。大芬油画村作为2004年深圳首届文博会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分会场,成为了深圳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后,从2006年1月起,深圳市开始以“企业示范基地”、“孵化基地”、“教学培训基地”等多种类型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并为此专门设立管理部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陆续建立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这一阶段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都利用“三旧”(旧工业区、旧厂房、就村)打造文化产业园。二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受政府政策及战略调整的影响较大。三是除少数园区外,大多以综合型产业园为主,多元化发展。

(二)2011-2015年 高速发展阶段

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出台,标志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在此期间,深圳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十大产业。这一阶段,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环节的开发和拓展,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应用;开始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基地,增强企业孵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创意设计产业链,为创意设计企业提供最佳的栖居、交流、发展环境,夯实创意设计业发展基础。

与此同时,深圳也在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根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数据, 2013年深圳取消了4家不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基地称号。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开始注重创意空间、创意工作、创意生活三位一体的“园区、商业、社区”联动格局的建设,并不断形成了以园区为主题单元,商业、社区共生共存的布局模式。同时,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园区开始注重品牌建设。这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创意设计企业和人才入驻,也因为园区的规划发展成为了中外游客青睐的热点。

(三)2016至今 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6年初出台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是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步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具体到产业园区,明确提出实施“大项目驱动”行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区一项目”的原则,市、区联动推进价值工厂、国际艺展、大芬油画产业基地、华强文化创意园、深圳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

统一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博会分会场标识,提高园区软硬件建设标准,鼓励园区围绕“一带一路”、创业创新等国家战略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建2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增2至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

二、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六大分类以及五大模式

依照发展特点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可以分为文化创意类园区、文化科技类园区、文化艺术类园区、文化旅游类园区、综合类园区以及文化制造类基地等六大类园区。

一是文化创意类园区,主要从事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活动策划、动漫游戏创意开发、艺术衍生品开发、咨询服务、品牌授权及版权服务等文化创意服务业务。二是文化科技类园区,主要从事数字传媒、数字动漫影视、数字音乐、移动网络游戏、网络视听内容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软件开发等业务。三是文化艺术类园区,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品、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业务。四是文化旅游类园区,主要包括文化主题公园、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而开发的各类文化旅游园区、时尚休闲园区等。五是综合类园区,涉及一、二、三、四类园区的相关业务。六是文化制造(文化产品与设备制造)类基地,主要从事印刷复制、游戏游艺、舞台灯光音响、工艺美术品、礼品以及基于“文化+ 制造”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业务等。

以上六大类园区分别由“文化 + 旧城改造”模式、“科技园区 + 文化”模式、企业示范基地模式、专业镇文化产业模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等五种模式发展而成,其中以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灵狮文化产业投资公司、雅昌集团、大芬油画村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对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引领与示范带动效应。

模式一:“文化+ 旧城改造”模式

该模式系指利用制造业转型释放的空间并配合旧城改造(三旧改造)而创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以文化创意类、文化艺术类以及综合类园区为主,如深圳田面创意设计产业园、大芬油画村、F518 时尚创意园、深圳古玩城。这种模式建立的园区是最主要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态,也是中小微文化企业最主要的聚集与孵化基地,有些园区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如深圳大芬油画村等。

模式二:“科技园区+文化”模式

该模式系指各类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火炬园等)通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成为文化科技园区,主要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新媒体、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深圳高新区大力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新模式,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已聚集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2015 年文化科技产业总产值突破500 亿元,增加值拟达到200 亿元。

模式三:企业示范基地模式

该模式系指行业骨干企业(多数是龙头企业)通过资源链的整合、产业链的拓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建立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本上属于单一企业运营模式,如华侨城、华强、腾讯、雅昌等知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都是按照该模式创立的。该园区发展模式不寻求企业集聚效应,而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平台,加强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企业通过整合、创新做强做大,并引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以雅昌文化集团为例,其前身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端艺术品印刷的制造加工企业,2013年雅昌作出了由“雅昌印刷”向“雅昌文化”转型的战略调整,靠的就是“龙头企业+ 互联网+ 商业模式创新” 模式,即以艺术资源数据库的整合与开发为核心,依托互联网平台与云计算数字技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雅昌搭建了一个覆盖艺术全产业链的商业平台,业务涉及高端艺术印刷、互联网艺术信息服务、艺术教育培训以及艺术衍生品开发等艺术服务和产品体验。

模式四:专业镇文化产业模式

该模式系指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基本上是围绕专业镇做文章,即在专业镇的基础上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专业镇制造业的融合,通过搭建研发设计、孵化器、投融资、会展博览、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意产业链,建设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 专业镇”模式,例如大芬油画村。

模式五: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该模式系指利用当地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创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区与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又称非遗开发模式,如中国丝绸文化创意园。非遗开发模式园区是发展岭南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主体,但是普遍存在同质化、地产化、空壳化等问题。

三、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特征

就产业园(基地)的数量来说,目前深圳已经建立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田面“设计之都”、怡景国家动漫基地、南山区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罗湖区文化创意广场等 61个创意产业园(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内,其中包括南山区(16 个)、罗湖区(9 个)、福田区(8 个),共 33 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占总数的50%以上。各类产业园依托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的发展策略建设并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就产业类别来说,罗湖区和福田区多为旧工业区发展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而南山区多为依托高新科技园的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

2.png

四、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方向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近年来整体发展良好,但作为新兴发展产业,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物业出租或销售进行盈利,仍属于传统的房地产运营模式。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必须进行转型。

1、打造生态产业链体系

转变传统地产的运营观念,以产业方式进行运营。充分发掘目标主题产业的产业链,将产业链上下游有机结合,使园区内性形成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帮助园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产业链的打造,形成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产业园区空心化现象。

例如,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在不断创新探索中,打造出一条“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形成了从创意源头到末端市场的良性循环,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两大类,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互相支撑,互为上下游。

2、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移动互联概念的影响下,利用“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与突破变革的运营模式,建设发展虚拟园区平台。结合线下的实体园区,做好线上虚拟园区的运营,形成线下线上有效补充,相互促进,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转型。

例如,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运营的深圳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通过园区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体系,引领园区运营升级到3.0 时代。其核心是创建线上园区以及与多产业的对接平台,并构建“设计+ 电商”(D TO C)、“设计+ 产业基地”、“学院+ 园区”模块。该运营模式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市场对接,提升园区有效辐射能力;通过“学院+ 园区”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定制人才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3、整合文化与金融资源,畅通金融渠道

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其资金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导致中小型文化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融资困难,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帮助文化创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园区成功运营的重要手段。园区作为平台运营的主体,整合金融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系,满足园区企业融资需求。

例如,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就已经形成了从“创意—设计—试产—众筹—批量生产—营销渠道—投资”的上下游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并成为“4 线”(产品线、技术线、人才线、融资线)“5 流”(人才流、信息流、项目流、资金流、数据流)生态园区。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以投资中小型文化企业作为园区的运营重心,园区通过租金换股权或现金投资的方式,投资小微企业,并通过对接产业资源,构建小微企业产业链。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小微企业发展,获得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