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Home > MediaCoverage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3-01-02 2023年01月02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基于此,切实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有效践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没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新时代新阶段的升华。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表示,未来五年,我国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首先就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主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汤铎铎表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依靠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既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变革、结构变革、质量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也形成了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受疫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性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汤铎铎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政策,意味着在总量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弱的背景下,财政政策要更多担负起稳增长的责任,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为主。而扩大内需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同时,制造业是创新之源、循环之本和安全之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工作。在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强调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目标也由去年的“六稳”变成了“三稳”,从单项稳变成综合稳。同时,会议特别强调要抓好“六个更好统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需求与供给高水平良性互动基础上的均衡发展;是以强劲和可靠的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并与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性发展;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保障,以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再生产畅通为特点,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要动能的安全高效发展;是以补齐城乡二元经济和区域布局不合理短板为重要任务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各方面量的指标合理增长与经济结构等质的指标有效提升的有机统一发展。在刘伟看来,未来五年我国能否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对于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此,一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杨宜勇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充分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确保经济增速持续稳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能够实现5.1%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从“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和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需要保持在年均5%或以上。对此,杨宜勇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核心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这是中国经济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快速发展的法宝。

汤铎铎表示,未来五到十年只要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达到5%以上,就能实现年均5%甚至更高的增长水平。但同时,我国经济目前仍处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外部冲击频发期,未来需适当加大总需求调节力度。特别是在预期转弱背景下,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几年要以稳增长为主,实行坚决的财政措施提振经济,同时各项经济政策也要注意协调配合。

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斌看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未来现代化新征程上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未来,我国要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缩小差距,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继续深化服务业改革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才能破除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不断释放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疫情之后的经济重启首先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同时恢复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此外,还要注意国家秩序和安全问题,使我国经济回到转型的路径上,以土地市场化改革支撑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都市发展和城乡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