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 2025年第41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 2025年第41期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 2025年第41期

2025年10月20日

一、债务动态

(一)央行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发布预告称,将在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综合10月操作量与到期量看,央行完成本次操作后当月买断式逆回购将累计净投放4000亿元,也意味着央行买断式逆回购连续5个月加量续作。

自去年10月启用以来,央行持续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为进一步提高买断式操作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央行在今年6月起调整为操作前发布招标公告,明确操作日期和操作量等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10月虽有累计1.3万亿元到期量,但综合央行在10月9日开展的1.1万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最新操作预告来看,央行在10月累计开展1.7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将继续保持对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并明确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央行在第四季度仍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呵护市场、维持流动性充裕。

此外,随着9月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并研讨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议题,市场机构也普遍看好央行适时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天风证券固收分析师谭逸鸣认为,当前债市情绪整体偏弱,国债买卖的重启,或能在一定程度提振市场信心。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截至8月末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科目余额已下降超5800亿元,后续随着前期买入的国债陆续自然到期,可能实际还将带来更大规模的流动性回笼,央行出于“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配合财政政策的目的,重启国债买卖的可能性或逐步增强。

(证券时报)

(二)财政部:近期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10月17日在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当前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

与去年相比,此次安排结存限额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力度有增加,总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二是范围有拓展,今年的5000亿元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

李大伟表示,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这部分结存限额的使用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证券报)

(三)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在10月14日圆满收官。

财政部当日发布的《国债业务公告2025年第167号》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第三次续发行已完成招标工作。计划续发行400亿元,实际续发行面值金额400亿元,本次国债经招标确定的续发行价格为95.41元,折合年收益率为2.24%。这是今年发行的最后一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我国年内已累计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发行节奏提速,起始时间比上年提前近一个月;二是使用方向灵活,有效支持‘两重’‘两新’加快推进;三是规模效益放大,资金总量比上年增长30%,更好满足扩投资、促消费。”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依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期限来看,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3个品种;从规模来看,20年期发行3000亿元、30年期发行8500亿元、50年期发行1500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超长期’,即期限特别长,都在10年以上。”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告诉记者,这有助于匹配更长生命周期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耐心资本”。

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从资金下达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30日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此外,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也已下达完毕,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1880亿元。

明明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当前阶段可为需要长期资金、回报周期长、投资体量大的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设备更新等项目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这有助于引导市场投资向重点领域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财政给予政策支持,让社会资本等可以更多地参与投资和运营,从而形成财政带动、市场跟进的合力。

(证券日报网)

(四)一日2000亿元资金涌入!REITs产品认购热潮再现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 华夏中海商业REIT和中信建投沈阳国际软件园REIT上演“一日售罄”盛况后,10月16日,两只基金双双发布配售比例公告。不出意外,网下发售和公众投资份额均获得资金抢筹。两单REITs拟分别募资15.84亿元和10.98亿元,认购资金分别达1593亿元和444亿元。这意味着,仅一日之内就有超2000亿元的资金希望“挤”进公募REITs市场。

券商和保险是主要参与者

今年以来,国内公募REITs市场延续供需两旺的格局,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尤其是券商和保险机构参与热情较高。

中金公司公募REITs研究团队于今年9月25日至9月30日开展了一次市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投资者中,券商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占比分别为43.31%和30.71%,较去年同期占比均有所提升,部分机构2025年以来持续加大投资规模。截至问卷时点,样本投资机构中超三成保险机构与超四成券商机构的累计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

从收益情况看,根据问卷结果,截至9月末,近七成样本投资者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10%,跑赢同期中证REITs全收益指数,近三成样本投资者收益率超20%,收益安全垫相对较厚。此外,打新策略成为今年机构的热门选择。

针对样本投资者对当前公募REITs市场的关切及展望,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当前市场的痛点仍是市场规模太小,流动性不足。中金公司公募REITs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这更多表明当前市场供需仍不均衡,即资金需求远大于项目供给,市场期待后续项目发行速度能够持续提升,同时期待做市商能够进一步发挥流动性提供功能。

结果还显示,对于2026年,近七成样本机构计划持续增加对公募REITs的配置,消费、数据中心及保租房为机构重点关注板块。其中,券商在2026年将更多关注消费、保租房和水电资产类型的项目,保险机构则更偏向于消费、数据中心和保障房类型项目。

(上海证券报)

二、观点聚焦

付一夫:“十五五”规划的六大政策发力点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被明确列为“十五五”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核心任务。有关部门早就已将其纳入规划编制的核心研究范畴,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构建等维度展开系统性战略部署。这一决策不仅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演变的必然选择,更是突破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路径。

二、提振内需:从“政策刺激”到“体系支撑”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掣肘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海外各方面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加,客观上需要我国在提振内需方面进一步发力。预计“十五五”规划将继续着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并从短期政策工具向中长期制度性安排转型,构建起“投资→收入→消费”协同提升的动态循环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双向赋能、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扩大有效投资层面,“十五五”规划或将从多个方面发力:其一,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并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其二,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应用,强化资本市场对投融资活动的协调服务功能,破除民间投资准入障碍。而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上,将会更加科学统筹项目优先级与资源配置,配套制定系统的政策支持方案,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提振消费方面,“十五五”规划可能会采取“双管齐下”思路:生产侧,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有序取消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不合理限制,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收入侧,则是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此外,“十五五”规划还将通过稳定经营主体、保障就业岗位实现居民增收,同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与内需扩大战略的有机统一。

三、改革深化: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根据官方安排,“十五五”规划期与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300余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期存在四年重叠时段。在此期间,“十五五”规划将会与改革时间表进行深度衔接,聚焦重点领域,推出具有突破性的举措,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或将聚焦于效能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将更加突出协同高效。

四、民生呵护:回应群众关切的精准施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等现实挑战,“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并将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与精准化政策部署,着力构建高质量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具体将从以下维度实施战略布局:首先,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健全全生命周期保障网络。其次,深化医疗教育领域改革,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

五、开放合作:重塑内外联动发展格局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十五五”规划将坚定不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开放从“边境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构建多元稳定、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体系。其一,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将不断拓展提升。其二,制度型开放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核心方向。其三,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加畅通高效。

六、绿色转型:从目标引领到实践落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十五五”规划或将把绿色转型从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实践,继而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推进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政策支持体系有望迎来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技术创新将为绿色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循环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结语:以系统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十五五”规划可能重点发力的六大领域,彼此相互支撑且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是核心动能,提振内需是重要支撑,改革深化是制度保障,民生呵护是价值归宿,开放合作是活力源泉,绿色转型是必由之路。而这些政策部署不仅致力于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更着眼于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意义深远。

(新浪财经)

杨伟民: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是十五五头等大事

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会议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新闻稿中,强调了“两个推动”:一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两个推动”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就是经济增长要带来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污染物和碳排放减少,等等;量的合理增长,就是要保持符合潜在增长率的增长速度。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基本要求是比现在要迈上新的大台阶。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1.35万美元。未来十年,如果我国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2035年人均GDP就会达到2.3万美元,比现在增加近1万美元,这就是一个大台阶。因此,“十五五”时期,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对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大省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中挑大梁,经济大省中主要是经济大市要挑大梁。深圳、广州的GDP占广东省的48%,苏州、南京的GDP占江苏省的33%。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中我国内地的7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重庆、成都)的GDP占全国的19%;全国36个中心城市的GDP占全国的38%。如果这些中心城市保持与全国持平或略高的增长,全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就有了保障。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