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 2025年第40期
一、债务动态
(一)多家银行成功落地首批跨境债券回购交易
为进一步满足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回购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促进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核心交易商、“债券通”北向通优秀做市商,也是首批入选“债券通”北向通回购做市商名单的机构。记者从中国银行获悉,该行于9月29日与境外机构投资者成功达成多笔新政策框架下的回购交易,成为《公告》发布后首批落地的境内金融机构。
作为全市场首批机构,农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该行于9月29日率先成功落地“债券通”北向通跨境回购交易,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
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货币市场最大的流动性提供商、市场首批“债券通”北向通回购做市商和结算代理行,其全方位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进一步开放政策落地的创新交易。例如,在做市交易方面,工商银行成功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分别在“债券通”北向通渠道和直投渠道达成首批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创新交易,交易规模超20亿元人民币、涵盖多个期限品种。
在外资银行方面,记者从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中国”)获悉,该行成功协助境外机构鼎亚资本(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了市场首笔债券回购交易,成为该业务扩大开放后首批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完成交易的银行。
在上述交易中,鼎亚作为境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银行间债市直接投资渠道成功完成了首笔买断式多券回购交易,成为债券回购业务进一步开放后首批参与的境外投资者。汇丰中国担任此次交易的结算代理银行,并作为交易对手方参与交易,为鼎亚提供了从交易前端到交易后服务的一揽子跨境业务支持。
(新华财经)
(二)两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续发 全年1.3万亿元发行工作收官在即
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收官在即。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公布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明确,将有两只超长期特别国债续发,分别为50年期和20年期品种,均按半年付息,招标日期分别为10月10日和10月14日。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方向。今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于4月24日招标,发行节奏较去年明显提前。
从支持领域来看,今年我国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包括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从具体的下达情况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在“两新”工作方面,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和全年3000亿元支持以旧换新中央资金也已全部下达。
据悉,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组织地方合理把握工作节奏,完善资金使用计划,均衡有序支出补贴资金,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
(上海证券报)
(三)2025年前三季度中资离岸债新发债券超1100只
第三季度中资离岸债市场呈现一级市场发行整体平稳、二级市场表现出色的特点。据中经社企业外债风险监测系统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资离岸债实际新发债券1108只,新发规模合计1454.59亿美元。
一级市场方面,今年三季度发行情况整体良好,规模稳中有升。据中经社企业外债风险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离岸债发行总规模为774亿美元,剔除地产板块涉及违约重组而发行的规模后,2025年第三季度实际新发行离岸债券639亿美元,共发行债券502只债券。尽管三季度存量债券到期额为年内高峰,但因整体发行规模继续保持增长,2025年三季度净融资为45.77亿美元,较二季度的-314.82亿美元显著回升。
从整体来看,三季度离岸债一级市场表现较好。中证鹏元分析师郭莹表示,2025年三季度以来,中资境外债各品种发行规模均呈现上升态势。随着众多产业债主体进入境外债市场,发行主体结构呈进一步多元化趋势。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对境外投资者而言,随着美国降息周期重启,美元相对走弱,全球货币周期转换,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上升,促使投资者转向离岸人民币信用债;对境内投资者而言,境内外利差依然存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吸引力仍在。
(新浪财经)
(四)政府关门、非农报告缺席 长假期间美债市场激荡
长假期间,由于美国参议院未能在政府资金耗尽前通过新的临时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时隔近七年再度“停摆”,美国劳工统计局也停止发布包括月度非农就业报告在内的若干统计数据。美国国债市场陷入剧烈震荡。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先于10月2日向下行至4.08%,随后于10月7日盘中走高至4.17%,之后再度转头向下。10月8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报4.13%,日内振幅超过4个基点。
目前,市场认为美联储将于10月降息的概率超过90%,投资者普遍相信12月前可能还有两次降息。
据美联储10月8日公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2025年9月16日至17日会议纪要显示,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的决策获得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支持。会后公布的经济预测也显示,近半数官员支持年内至少再降息50个基点。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高,就业下行风险已超过通胀上行压力,且生产率提升正在缓解成本推动型涨价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小幅降息旨在“支持充分就业目标,并反映风险平衡的微妙变化”。委员会强调,货币政策无预设路径,未来调整将基于数据、经济前景及风险演变。所有委员重申对实现2%长期通胀目标和充分就业的坚定承诺。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FOMC内部,部分成员如沃勒、米兰和鲍曼等明确表示支持降息,然而,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其他官员表态则更为谨慎,鲍威尔在9月23日的讲话中指出,若政策调整过于激进,可能导致通胀目标难以实现,而维持限制性政策过久又会带来劳动力市场疲软的风险。美联储副主席杰克逊10月3日表示劳动力市场正趋软,需在双重使命间寻求平衡。此外,政府关门对经济数据发布造成了干扰,9月就业报告等关键数据未能按计划发布,这使得美联储在决策时面临更大挑战。
(新华财经)
二、观点聚焦
芦哲:美政府停摆与日本新首相推升全球“双宽”预期
国庆假期,海外市场由美国政府停摆和日本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总裁两大事件主导。联邦政府停摆期间,避险情绪升温,非农就业等重要经济数据暂停发布,市场交易“没消息就是没消息”,对美联储“盲降利率”的预期升温,叠加高市早苗胜选带来的日本“宽财政+宽货币”预期,共同带动黄金和比特币续创历史新高。
向前看,全球政治右翼化与宽财政、宽货币趋势意味着地缘摩擦更大的不确定性、全球政府债务更大的不可持续性,经济从软着陆走向温和过热的概率加大。
美国政治
美国联邦政府再度停摆,持续时间较市场预期或更长,经济数据发布时间延后。美东时间10月1日,因临时支出法案未能在参议院通过,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进入关门状态。本次联邦政府“停摆”缘于两党在医保支出上的分歧:共和党主张通过约1.5万亿美元,不含医保补贴的短期拨款,以维持政府运转至11月21日,并将医保补贴等争议留至12月进行协商;民主党则坚持将延长《平价医疗法案》(ACA)补贴相关条款纳入法案。停摆期间,两党于10月3日在参议院再度就支出法案进行表决,仍未能通过,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从影响来看,①联邦政府停摆对经济的负面作用较为有限:以上次政府停摆(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为例,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研究显示,停摆令美国实际GDP减少约0.1%~0.2%,但这一损失在政府恢复运作后大部分得到回补。
②特朗普正利用政府停摆推进裁员计划:美国白宫预算办理办公室(OMB)表示,本次政府关门预计将临时解雇约75万人。特朗普已经指示OMB向各个联邦机构发出备忘录,要求将部分符合条件雇员由“临时解雇”转向“永久裁员”。尽管该指示暂不具备强制效力且涉及人数未知,但若特朗普能借本次停摆推进其政府裁员计划,则仍将给美国劳动力市场带来额外压力。
③政府停摆的负面影响同样体现在经济数据发布的延后:受停摆影响,原定于10月3日公布的9月非农就业数据将延期发布,具体发布时间待定。合约交易网站Kalshi预测本轮联邦政府停摆将持续约18天,Polymarekt预测停摆持续至10月15日及以后的概率为68%。因此原定于10月15日公布9月CPI数据也将大概率面临延期。
非农就业与CPI作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数据,其延期发布令市场短期内陷入“无消息”状态。但市场对“无消息”的理解偏中性,既未当作“好消息”也未当作“坏消息”进行交易。10月1日以来,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员预期全年降息次数由1.89次减少至1.82次,变化幅度较小。
日本政治
高市早苗胜选自民党总裁,日央行加息进程或延后。10月4日,高市早苗在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成为自民党新总裁。预计高市早苗将在10月15日的新首相指名选举中正式接任石破茂,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作为较为典型的右翼保守主义人物,其政策主张对华强硬并希望进一步强化日美安全同盟。在关税问题上,高市早苗表示将尊重石破茂与美国已经达成的一些谈判协议。
由于此前小泉进次郎在民调中处于领先,因此高市早苗胜选一度引起了市场波动:高市早苗在经济政策理念上主张宽财政与宽货币,一定程度上为安倍经济学的延续,这使得日经225指数一度涨超4%,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走弱至150水平附近;此外,对未来财政再度扩张后可持续性的担忧也推动日本长期国债利率大幅走高。但由于自民党在国会需要与公明党组成执政联盟,因此高市早苗在政策上显示出了温和保守的态度,以获得盟友支持。
早苗经济学也在几点上有别于安倍经济学。具体来看,她承诺 “更加负责任”的财政扩张政策,并表示政府将与日本央行更加密切地协调与联系。高市早苗认为当前日本通胀主要是受成本上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驱动,而非由需求过热或经济增长引起,因此过早加息将存在阻碍经济复苏的风险。市场普遍认为高市早苗在货币政策上的立场或令日央行加息进程进一步延后。截至最新,交易员预期10月日本央行加息概率降至20.8%,今年年内加息概率仅为58.6%,到明年6月加息1.49次。
(第一财经)
管涛:低利率时代更加呼唤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状态是支持性的,总量也是比较宽松的,主要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预计未来低利率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低利率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经济转型
从国内外经验看,货币紧缩可以遏制物价上涨,但货币宽松对于治理物价低迷的效果欠佳,因为后者通常涉及结构性问题,更多需要依靠结构性政策来解决。
“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是理解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政策的重要逻辑出发点。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战胜与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关键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这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负债多本金少”是中国融资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提高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一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从去年的“新国九条”到“1+N”政策体系落地,再到今年 7 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已释放了清晰的政策信号。
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有助于促进产业—科技—资本的良性循环。无论是壮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近期监管部门出台的“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畅通政策传导
美国“零利率+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之所以好于日本与欧洲,与其八成直接融资、两成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关(日本与欧元区是各占一半,中国是三七开)。在美国,低利率可以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传导,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进而拉动投资和消费。而在中国,即便股市受益于货币宽松而上涨,但因居民财富中股票占比过低,正财富效应并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亚洲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存在“重股市轻债市”的问题。由于亚洲地区债务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结果银行体系一出问题,就可能令社会融资体系陷入瘫痪。因此,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要大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
中国也存在类似问题。结果是,现阶段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下降,但企业信用债发得少,甚至因经济环境不好,导致其更难从债券市场融资。最终,企业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然而,银行信贷渠道的低利率传导普遍面临“梗阻”:一方面是实体经济部门的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银行中介部门的放贷积极性不高。
当前中国面临的“企业惜贷、银行慎贷”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唯有大力发展包括股票和债券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丰富多层次、分散化的融资结构,才能增强金融体系韧性,更好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建设金融强国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是经济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强大的货币”位列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首。形成与中国经济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即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是“强大的货币”主要内涵,也是其他五个“强大”的重要支撑。计价结算功能是最基础的货币国际化,投融资和储备功能才是更高层次的货币国际化。而后者有赖于金融高水平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开放。
制度型开放既强调准入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边境开放”,更强调国内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与国际接轨的“边境后开放”。中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是资本市场的天然基因,开放是资本市场的鲜明标识。中国要坚持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统筹发展与安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基础制度,在推动本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更好支持和吸引境外主体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
(新浪财经)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