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36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36期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36期

2025年09月18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9月12日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将于9月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6个月(182天)。

由于当月有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15日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相当于本月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3000亿元。

9月5日,央行已对到期的10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等量续作,这意味着截至15日,9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合计加量续作3000亿元,为连续第4个月加量续作。

(新华社)

点评

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显示出,央行正在积极、主动地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定,并为实体经济提供持续的支持,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基调没有改变。

(二)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为推动信托行业坚持信托本源,深化改革转型,有效防控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办法结合信托公司业务实践,突出信托主业,调整业务范围。明确立足受托人定位,规范开展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业务。坚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卖者失责,按责赔偿”,打破刚性兑付。

办法坚持目标导向,明确信托公司要深化党建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加强股东行为和关联交易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加强信托文化建设。

风险防控方面,办法督促信托公司以受托履职合规性管理和操作风险为重点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并明确信托业务全过程管理要求。

(新华社)

点评

办法强化信托监管要求,提高信托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强化信托公司资本和拨备管理,同时加强行为监管和穿透监管,提升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的约束力和操作性等。

(三)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决策部署,引导金融行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监管总局近日修订印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共六章三十一条,包括总则、评价要素与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运用、组织保障和附则。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一是调整评价范围。明确评价对象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法监管的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将金融租赁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纳入评价范围。

二是优化评价要素。将评价要素调整为“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育”“消费者服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要素,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消保重点领域治理。

三是完善评价程序。将评价实施环节进一步细分为信息收集、初评、复评、审核等,并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强调复评、审核工作应当通过集体研究形式开展,体现评价工作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四是强化上下协同。充分发挥“四级垂管”优势,加大对基层金融机构消保工作质效的考察,提高一级分支机构评价得分权重。金融监管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可按照总局制定的年度消保监管评价方案,根据辖内金融机构类型、业务模式和规模、客户受众面等情况合理调整评价指标。

五是深化结果运用。明确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根据消保监管评价结果,依法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于评价结果较好的金融机构增加正向激励,对于评价结果较差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证监会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关于资本市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结合起来,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二、观点聚焦

黄汉权:以深入推进供需双侧改革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在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需求侧改革,并将提振消费和提高投资效益作为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同性,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长安街读书会)

王一鸣:需求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好于市场预期,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表现强劲,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增速迅猛,服务业增长也比较突出,整体上供给大于需求。下一步,需求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

(人民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