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金融风险周报 2025年第35期
一、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五年迈一大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有3554家,相比2020年末的4025家少了470多家。此外,随着新一轮省联社改革加速推进,2022年以来已有10地组建了新的省级农信机构。数量减少、整合加速是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一个显性结果,也成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重要缩影。“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回顾来看,从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及外部冲击化解,到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过去五年间,我国构建起了更加坚实的对内对外金融“防火墙”。展望“十五五”,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面临新环境、新挑战,需要在存量风险化解与增量风险应对并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外双循环下的化险资源体系和外部风险应急预案,持续提升金融体系韧性。(第一财经) 二、房地产风险加速出清 20家出险房企化债破1.2万亿 8月21日,中指研究院发布房企化债规模专题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共有20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或重整计划获批准,化债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报告显示,自2020年起,房企出现债务违约,2021年违约企业数量增至16家,2022年迎来爆发期,达到44家。截至2025年8月,全国共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目前,融创、富力、奥园、远洋、时代中国、龙光等企业已完成境内及境外债务重组;中梁、当代等企业完成境外债重组。旭辉、佳兆业、金轮天地、禹洲、世茂、绿地等企业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也已获批。此外,2025年6月,新华联完成重整,霍煤龙兴房地产公司重整计划获批准。金科股份与协信远创的重整方案经法院批准后已进入执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至今已有27家上市房企被动退市,其中A股14家,主因包括股价低于面值、连续多年亏损;H股13家,多因财报未能按时披露或未能达成复牌要求,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新京报) 三、二季度银行业运行保持稳健 不良贷款环比实现双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今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比43.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7万亿元,同比增长5%,占比16.2%。从信贷资产质量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加快改善。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增强,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69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1.97%,较上季末上升3.84个百分点。业内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环比实现双降,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贷款投放速度加快产生的“稀释”作用。后续资产质量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普惠小微、房地产等领域的信贷风险以及非信贷资产风险尚未完全消除。(中国经济网) 四、华夏银行温州分行领170万罚单 2025年已累罚超1570万 8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公告,对华夏银行温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公告显示,该行因存在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人民币170万元;同时,相关责任人陈家强因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监管部门给予警告处分。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多地分支机构及责任人因违法违规行为密集遭监管处罚。据不完全统计,华夏银行至少17家分支机构收到行政处罚,罚没金额合计超1570万元;同时,超30名责任人员因未依法履职等问题,被处以警告、罚款甚至禁止从业处罚。从违规领域看,信贷业务是重灾区: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不尽职问题贯穿始终,衍生出资金挪用、借名贷款、资产分类不准确、掩盖不良资产等乱象;此外,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外汇及存款业务违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财中社) 五、近20家银行陆续发声 严禁腾挪信用卡资金炒股 近期A股市场火热,上证指数强势攀升,一举突破了2021年2月创下的3731.69点高位,成功刷新了近十年的新高。市场投资热情被彻底点燃,沪深京三市成交额连续多日站上3万亿元大关,呈现出一片牛市景象。投资者入市意愿开始明显增强。8月4日,上交所发布的新开户数据显示,今年7月,A股新开户196.36万户,环比增长超过30万户,同比增长超七成。市场热情被点燃的背后,违规资金入市的风险也在悄然上升,信用卡违规套现资金入市的现象开始显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通过消费贷和信用卡资金进入股市的讨论开始明显增多。为防控风险,多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重申信用卡资金的使用规范。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已有近20家银行陆续发声,明确表示严禁信用卡资金流入股市等投资理财领域。(金融投资报)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