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27期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签署双边金融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及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数字创新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埃及中央银行行长哈桑·阿布达拉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关于双边金融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及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数字创新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在埃期间,潘功胜与哈桑·阿布达拉举行会谈,就两国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双边金融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潘功胜表示,中埃在金融经贸领域合作势头良好,双边贸易稳步增长。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埃两国央行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双方应继续深化双边本币互换与结算、支付结算体系联通、金融市场投融资、金融机构互设等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企业贸易、投融资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此外,在中埃两国央行行长见证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分别与其在埃合作伙伴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提升中国银联在埃多种场景的支付服务能力,并鼓励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内银行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本次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包括货币政策框架、金融市场、支付系统等领域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本币结算合作,促进两国经常账户交易和直接投资中的本币使用;加强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创新合作,包括信息交换、项目合作等。这一安排有助于加强双方主管领域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为进一步释放两国金融合作潜力创造更好环境。 (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风险
7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 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有三种套路。一是混淆概念误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言语误差,如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贷款”,有意误导或迷惑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完成线上签字或刷脸认证,签署网络贷款合同。在此过程中,不法机构或平台可能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窃取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转卖给其他机构用于诈骗等非法用途,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的风险。 二是不实承诺诱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欺诈性承诺、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如宣传“包过拿证”“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引诱、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在合同中模糊内容表述或设置极为苛刻且仅利于机构或平台的条款,比如若退费必须扣除高额违约金等,增加解约成本。有些机构或平台实为“壳公司”,主要目的是骗取钱财,无法提供实质服务,甚至不断变换地址逃避监管或法律责任。消费者发现被骗后,往往因机构跑路导致维权困难。 三是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只宣传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不披露较高的实际利率、年化利率、综合借贷成本,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或者在宣传时模糊收费标准,故意隐瞒额外费用,实际操作中以“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义额外收费,导致实际支付的息费远超预期。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作出四项提示。一是宣传内容辨仔细。虚假宣传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高额收费陷阱。消费者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夸大其词或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回报承诺、高薪酬待遇等宣传内容,应理性分析、多方查证,核实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诱惑。 二是机构资质需核实。在选择各类服务时,优先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或平台。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机构或平台业务资质,了解掌握其经营和服务范围,避免陷入不法机构或平台骗贷陷阱。 三是合同条款看清晰。签订合同前,需仔细考虑合同实质,辨别合同是贷款合同还是提供服务的一般民事合同,不轻信、不冲动,不在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约。签订合同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警惕格式条款陷阱,重点关注合同中的收费标准、退款政策、服务内容、承诺保障等条款,不要忽略风险提示信息。若发现合同中有不合理条款或模糊表述,应要求机构进行解释,或者暂停合同签订事宜,充分考虑后再作决定。 四是个人信息要保密。在办理业务时,务必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保管好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避免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如果发现个人信息可能泄露,应及时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个人财产安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此次发布风险提示,重在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中巴金融战略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会见了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加利波罗。双方高度肯定了中巴在双边本币互换、金融市场、跨境支付和发展融资等领域合作的积极进展,同意继续落实好已经签署的《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金融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人民币/雷亚尔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合作文件,推动中巴各领域金融合作向前发展。 中巴双方于近日还召开了中巴可持续发展扩大产能合作基金(简称“中巴基金”)第二次委员会会议,积极探讨拓展未来合作空间。中巴基金第二批项目成果清单丰富,双方将继续促进中巴基金机制下的交流合作,为更多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持续服务中巴金融战略合作大局。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此次中巴金融高层会晤成果丰硕,彰显两国金融合作深化态势。双方在本币互换、金融市场、跨境支付等领域合作进展获高度肯定,为双边金融稳定与贸易便利化筑牢根基。中巴基金项目成果丰硕,第二批项目清单丰富,为两国可持续发展与产能合作注入新动力。此次合作展现了中巴在金融领域战略互信与协同发展的决心,为新兴经济体金融合作树立典范,也为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信心。 二、观点聚焦 国家外汇局:2025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322亿美元,升幅为0.98%。 2025年6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经济增长前景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李扬:人民币国际化需持续推进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全球财经论坛上表示,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具有币值稳定、广泛国际接受度、充裕流动性等特征。 李扬表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朝着多主权货币竞争格局演进,人民币国际化需持续推进,包括扩大本币互换、完善跨境支付体系等。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货币体系构成挑战,但其发展仍绕不开货币主权问题。我国应在稳定币领域积极作为,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证券报)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