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8期
一、债务动态
(一)首批银行间科创债发行主体亮相 工行、兴业、杭州银行合计250亿
5月8日,市场化机构亦作出快速响应。银行、券商、股权投资及创投机构等多元化发行主体纷纷披露其2025年首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计划。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该批次科创债合计发行规模上限达640.5亿元。
科创债发行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银行方面,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率先作出跟进。商业银行中,5月8日,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迅速行动,分别公告称本次拟发行科创债规模为100亿元、100亿元和50 亿元不等。券商行列中,已有7家发布科创债计划,合计规模不超过140亿元。其中,发行规模从大到小来看,招商证券计划发行50亿元,国泰海通证券拟发行20亿元,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拟发行不超过20亿,中信建投拟发行10 亿元;平安证券和国联民生证券均拟发行不超过10亿元。募资用途上,大部分资金拟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形式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整体上,本批科创债发行主体分布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股权投资机构与创投机构均积极跟进落实,展现出各类机构主体对科技创新债券领域的高度支持和参与意愿。
科创债扩容扩围“加速度”。虽然科创债并非新鲜产物,在2022年5月早已正式推出;但在各方支持性政策的密集出台下,2025年或有望成为科创债在扩容扩围上的“井喷式”爆发期。前期,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积极准备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安排,健全与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相适应的配套规则体系。
(新华财经)
(二)五省份发行约782亿元土储专项债 二季度地方专项债或放量
1—4月份,全国各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3.54万亿元。其中,4月发行6933亿元,较2月、3月份发行规模有所下降。4月地方债发行有所缩量,或与给商业银行注资特别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4月启动发行有关。。
土储专项债发行有所提速。1—4月份,各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3.54万亿元。其中,1—4月份,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约1.6万亿元,占全年2万亿元额度的80%。1—4月份,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1.19万亿元,占全年4.4万亿元额度的27%,略慢于时间序列。需要指出的是,这1.19万亿元中还包含1437亿元用于化债的“特殊新增专项债”。1—4月份,地方新增一般债发行规模为3023亿元,占全年8000亿元额度的37%,略快于时间序列。但是,4月份土储专项债似乎有提速的迹象。4月8日、4月28日,湖南省财政厅先后发行了两期土储专项债,共筹集专项债资金接近140亿元,用于125个土储项目。4月25日,厦门发行了一期土储专项债,筹集专项债资金50.4亿元,用于6个土储项目。
超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待落地。今年以来,化债资金的加快落地,有助于地方减轻债务包袱,腾出更多精力来发展经济。进入二季度,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扩内需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地方政府也明确要加快地方债发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4月21日,广东省政府全省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指出,要狠抓重大项目谋划与建设,推动储备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用好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今年地方新增专项债的规模为4.4万亿元,为地方扩投资的重要抓手,1—4月份共计发行1.19万亿元,还有约3.21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有待发行落地。
(新华财经)
(三)债券市场“科技板”扬帆起航 已有36家企业宣布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从交易商协会获悉,截至5月8日,已有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合计210亿元;14家企业开展注册申报,注册规模合计180亿元。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此次共有26家科技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债券注册发行,预计总体规模235亿元。具体来看,立讯精密、科大讯飞、吉利控股等9家民营企业,中创新航、浪潮电子、京东方、晶合集成等公众企业和地方国企均发布了发行公告,共22家企业预计发行规模合计达150亿元;迈威生物、蔚能电池等4家科技型企业进入注册通道。发行人行业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募集资金灵活运用于补充企业营运资金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有10余家发行主体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性工具与市场化增信合力,创新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机制。东方富海、中科创星、毅达资本等股权投资机构积极探索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这一新型政策性支持工具。
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多家金融机构作为主承销商,充分发挥了主导推动作用,为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开板增势赋能。为进一步了解发行人需求,主承销商积极对接提供针对性服务。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总裁王飞表示,西科控股在科创领域的股权投资和基金运营经验丰富,对于适配科创股权投资特点的债券产品具有明确需求。农业银行在交易商协会指导下迅速开展产品推介与设计,积极帮助发行人梳理科创标的,精准解决融资痛点,对于科技、产业、金融的融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科技创新债券注册发行标志着债券市场“科技板”扬帆起航。交易商协会表示,下一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将继续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续推动更多科技创新债券项目落地,重点聚焦引入金融活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
(新华财经)
(四)债市长短端现分化 机构称或将进入“慢牛”
业内人士表示,债市短端利率仍存在下行空间,长端利率则需等待资金利率进一步回落来打开突破口。总体来看,在政策宽松预期延续的背景下,债市料将进入“慢牛”区间。机构建议短期投资者逢高止盈,长期资金分批加仓中短端债券。
债市分化明显。5月7日,市场翘首以待的“政策大礼包”正式发布。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合计推出十项稳增长政策。政策出台后,债市呈现明显分化走势,中长端现券收益率一度下行后迅速转为上行,短端利率则维持下行态势。对于短债价格上涨,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降准降息政策直接补充市场流动性,缓解此前负利差(负carry)现象,短债因此受益。但长债则受止盈情绪压制——一是市场情绪对贸易争端已趋于钝化;二是降准降息落地后,资金交易逻辑由“买预期”转向“卖现实”;三是政策力挺股市的预期升温,导致债市承压,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
关注资金利率下行趋势。数资金利率下行趋势或将成为债市接下来的关注焦点。本次降息后,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下调至1.4%。市场预计,二级市场回购利率将逐步向1.4%靠拢,缓解债券收益率与回购利率倒挂的现象,并推动中长期利率温和下行。当前债市走势仍以基本面为主导,在财政政策尚未明显发力、内外需压力持续的背景下,短期内基本面反转难度较大。多位券商自营交易员表示,从交易策略来看,短期投资者可逢高适度止盈,待收益率回调5个基点以上再入场;而长期配置盘则可维持持仓不动,择机小幅加仓,建议分批进场,重点关注5到7年期中短端债券品种。
(新华财经)
二、观点聚焦
夏磊:金融政策加力稳市场稳预期
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是对4月政治局会议“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积极响应,货币政策先行,落实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决策部署。
从数量角度,全面降准与定向降准齐发,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自5月15日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整体存款准备金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到6.2%。配合政府债发行高峰期的资金需求,保持流动性充裕。此外,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降至0%,引导机构加大对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等领域支持力度。
从价格角度,全面降息与结构性降息结合,释放稳增长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将带动LPR同步下调约0.1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融资需求。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截至4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量余额约5.9万亿元,这是央行首次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有利于减轻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引导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支持力度。
从结构角度,大力支持科技、消费、民营小微、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在科技领域,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加力扩围支持两新政策。同时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消费领域,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助力提升和改善服务消费供给。针对民营小微,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力度。针对资本市场,将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总额度8000亿元合并使用,提高工具使用的灵活性。当前,公告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贷款总金额约3000亿元,互换便利工具总金额1050亿元。
(新华财经)
李勇:科创债升级 债市服务科技创新站上新起点
科创债的迭代升级及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落地,既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新举措,也有望为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供新动能。建议持续培育发展国内科创债投资生态,提升投资者投资科创领域债券的积极性。
科创债迭代升级 服务科技创新。自2022年正式全面推出以来,科创债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与现有科创债市场相比,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完善。首先,扩展了发行主体范围和募集资金用途。此前科创债发行主体均为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科技板”新增支持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发行主体扩容也带动科创债募集资金用途拓展,金融机构可通过贷款,股权、债券、基金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多种途径,使用债券募集资金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发展。其次,完善配套支持机制。如,实行差异化的审核机制,包括健全“绿色通道”机制、简化信息披露、延长报表有效期、简化申报材料等提高发行效率。再如,优化一二级联动、投融资协同的科创债市场生态,包括引导市场机构加大服务力度、优化做市等交易机制安排、引导投资机构加大对科创债投资等。再者,强调科创债事中事后监管。包括强化信息披露要求,督促发行人合规使用募集资金,压实中介机构对募集资金的监督职责,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国家战略效能。
优化评级方法 护航科创债发展。针对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的特点,相关部门对科创债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安排进行了完善,创设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即是其中重要一项。首先,新的评级方法打破了传统评级方法中重资产、重规模的评级思路,大幅降低了资产、规模在评级模型中的权重。其次,在传统评级框架下增设了专门针对科创企业的特色评级要素——技术创新能力,并赋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以更精准反映出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评级方法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此外,考虑到初创期的科创企业以投入为主,盈利尚未得到体现或面临不确定性,新的评级方法弱化了对于盈利能力指标的评估,更加关注科创企业未来的盈利趋势。
完善制度供给 提升市场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引导债券资金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李勇认为,应发挥信用资质较好发行主体的带头和纽带作用。同时,鼓励继续创新相关债券品种,丰富市场供给,如创新可转换股权条款、回售、提前偿还等多种含权条款,提升债券退出机制的灵活性,发行混合型科创债、项目收益科创债等。应提升信用资质较弱主体直接发债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提升债券市场对该类主体的“包容度”。应持续培育发展国内科创债投资生态。继续完善政策环境,提升投资者投资科创领域债券的积极性,提高科创领域债券流动性,丰富投资者多样性,吸引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参与投资。此外,还应处理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
(中国证券报)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