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8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8期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8期

2025年05月12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较为明显,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支持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报告介绍,年初国债市场供不应求状况进一步加剧,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要,并更多使用其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维护流动性和债券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


(新华社)

点评

中国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新设的政策工具尽快落地显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二)证监会印发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证监会官网发文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国九条”部署要求,进一步做好2025年证券期货监管规章制定等立法工作,加强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中国证监会结合监管工作实践和市场各方关注,于近日制定了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对全年的立法工作做了总体部署。中国证监会将按照立法工作计划积极推动各项制度文件出台。

纳入中国证监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规章项目共有19件,包括“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8件以及“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11件,立法的重心是加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监管,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监会)

点评

2025年中国证监会还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不动产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组织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的评估工作,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订完善;配合有关司法机关做好证券期货领域相关司法解释制定、修订工作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访工作办法》

为落实新时代信访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信访工作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信访工作办法》包括总则、信访工作体制、信访事项的提出和受理、信访事项的办理、监督和追责、附则等六章共52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各级系统和行业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访工作的指导,压紧压实金融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主体责任。二是充分发挥调解、和解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的积极作用,从制度层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更便利的矛盾纠纷解决方案。三是坚持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切实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信访工作办法》发布实施将有利于推进金融监管总局系统信访工作法治化,进一步规范受理办理程序,依法分类处理群众信访诉求,更好保护信访群众合法权益。

二、观点聚焦

吴晓求: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向投资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指出,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他认为,脱媒是金融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由市场实现供求匹配,由此形成的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相辅相成。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


(金融界)

刘尚希: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标志性改革结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当前经济面临“内需未修复”“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宏观政策效果边际递减”这三重挑战。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是名义GDP增速能否达到5%这一风险临界点,而非实际增速,因为名义增速与税收、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直接挂钩,只有名义增速提高才能解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

当下,货币状态变了,传统的通货膨胀机制变了,因此传统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应对物价低迷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循环受阻。扩大政府支出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当前体制机制也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有效传导。

当前亟需解决政府拖欠账款这类无息债引发的风险,要把出清风险和追责、问责区分开来,避免问责导致隐匿风险的动机进一步强化。此外,宏观政策要与标志性改革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