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7期
一、债务动态
(一)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八大信号:从“四稳”出发 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信号一:提出“四稳” 将“稳企业”置于重要地位。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与此前‘六稳’‘六保’比较,‘四稳’中的就业预期仍然被高度重视,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和经营主体,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的落脚点和抓手都是企业。稳预期需要更大的政策扩张力度,节奏也要更加靠前,节奏、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才能稳预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
信号二: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罗志恒表示,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清欠账款畅通经济循环。
信号三:适时降准降息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适时降准降息”这一表述,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基调。2022年下半年,为更好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稳经济“压舱石”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信号四: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信号五:首提“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设立,不仅是融资工具的创新,更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通过多元化债券产品、政策激励与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有望系统性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信号六: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会议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信号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一方面,资本市场既是资源配置主阵地,也是传导政策预期、稳定社会信心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活跃资本市场”进一步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增强中长期投资者的信心,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机制。
信号八: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上海证券报)
(二)ETF投资渐入佳境 “科创”成热点
继2024年接连超过2万亿元、3万亿元后,近期境内ETF市场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渐入佳境的ETF投资中,“科创”成为布局和投资热点。
摩根资产管理 4 月25日发布的《ETF环球市场纵览》称,ETF在透明度、流动性、成本效益等方面具备优势,每日持仓披露提高标的证券可见性,交易所交易提供日内流动性,单一费用结构、较低的费率和运营创新降低了成本。此外,ETF提供多样化资产类别使得投资者更易获取,二级市场交易也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换手率。报告显示截至1月末全球ETF市场总数约达1.12万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已连续15年实现资金净流入。同期亚太地区ETF资产总规模达1.8万亿美元,中国内地成为亚太地区最大ETF市场,规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蓬勃发展的境内ETF市场上,“科创”成为布局和投资热点。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阵地”,科创板也是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共有28条指数、74只ETF产品,总规模达2500亿元。其中科创50ETF总规模近1660亿元,成为境内规模最大的单市场ETF。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唐屹兵在研讨会上表示,科创板行业分布契合AI发展趋势,“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有利于促进创新技术的发展。目前科创板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板块,未来随着研发成果的转化,科创板整体利润率或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华财经)
(三)债券市场“科技板”要来了! 已有券商在储备项目
随着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预示着相关文件将很快出台,债券市场“科技板”也将在不久后落地。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有券商积极储备相关项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潘功胜表示,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将被支持在债券市场“科技板”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具体而言,一是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二是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重组等;三是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券商投行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提升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发行主体的“科技含量”,目前他们储备的拟发债企业主要涉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芯片研发制造、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一旦债券市场“科技板”面世,他们将支持这些企业尽快获得发债资质。
“科技板”引发创投圈热议。一位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人士透露,近日他们已与券商投行部沟通,讨论在债券市场“科技板”发行债券的可操作性。“目前,我们希望这类债券发行存续期限能达到至少7+2年,能覆盖基金的‘募投管退’整个运营周期。”他告诉记者。相比直接向LP(出资人)募资,通过债券市场“科技板”发行债券募资或许更能获得出资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是债券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方便部分出资人在必要时套现离场,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基金份额转让更加便捷;二是债券每年能提供相对稳健的利息收入,满足部分出资人对资产保值增值年度考核的要求。
(新华财经)
(四)PMI数据提振债市情绪 部分公募“抢跑”跨月行情
4月官方制造业PMI超预期叠加跨月资金面价格整体平稳的双重影响,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债市小幅收涨。交易数据显示,部分公募已在发力“抢跑”。 4月官方制造业PMI超预期,财新制造业PMI则低于预期,数据有强有弱,相对利好债市。其次,近五个交易日央行均维持净投放,呵护资金面态势明显,跨月资金面整体较为平稳。
从宏观数据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至49%,时隔两个月再次跌至荣枯线以下。此外,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0.4,低于3月数据0.8个百分点,为近三个月来最低。
从公开市场来看,央行今日开展5308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50%,与此前持平。为了呵护资金面平稳,叠加上周五的MLF操作,最近5个交易日,央行累计净投放已超过1万亿元。受此影响,跨月资金面整体较为平稳,Shibor短端品种多数上行。隔夜品种上行21.9BP报1.76%;7天期上行1.4BP报1.762%;14天期上行0.3BP报1.781%;1个月期下行0.2BP报1.743%。
(新华财经)
二、观点聚焦
张明:美债震荡动摇美元霸权根基
近期,美国滥施关税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直接冲击,美国股市、债市、汇市出现了三者齐跌的罕见现象。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4月4日的4.01%一度升至4月11日的4.49%,创下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收益率飙升对应的是美债价格的大幅下跌,进而引发全球对美国债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普遍担忧。。
一是美国政府滥施关税引发美国经济再通胀预期。市场预测,仅美国对华关税加征至245%这一举动,就将显著推高其进口商品价格,恶化美国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并推高其未来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升高导致美联储降息空间收窄,进而推高长期国债收益率。
二是外国投资者购美债意愿进一步下降。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背景下,近期欧洲机构投资者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明显下降。同时,美元指数显著贬值,市场对美国财政赤字可持续性的担忧及美国长期利率继续上升的预期,都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短期内继续购买美国债的意愿,这也会推升美长期国债收益率。
三是美国债收益率单边飙升导致国债基差交易快速平仓。过去,美国债市场上有大量通过杠杆放大的国债现货与期货套利交易。现在,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国债现货价格暴跌,导致从事基差交易的套利者被迫平仓止损,从而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国债卖出,进一步抬升其长期国债利率。
四是美国债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声誉被严重削弱。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近期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要“强制”外国投资者将所持美债置换为超长期低息债券,并限制投资者直接在市场上出售这些美债。如果外国投资者拒绝“合作”,美国政府将会对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征收高额税收。这种金融霸凌行径将会严重侵蚀美国债的声誉和信用。在相关预期作用下,当前外国主权投资者购买美国债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也将导致美国债收益率上升。
整体来看,基本面因素、市场供求因素、套利交易平仓因素与资产声誉因素共同推高了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而且不排除未来几个月内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继续显著上升的可能性,这无疑将给美自身带来更多风险。
债券利率上升将显著抬升美国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进而加剧财政赤字。随着年内大量美国债到期,美国政府将会续发国债,而在当下发行国债的成本无疑要比过去高很多。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美国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将会明显加大,并将继续引发市场关于美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美债信用严重受损,最终动摇的是美元霸权根基。反过来讲,全球投资者对于其他安全资产的投资意愿将更加强烈,会越来越多转向其他具有充分流动性、较高收益、规模足够大的安全资产。
(人民日报) 张奥平:4月PMI回落至收缩区间,扩内需政策需加力提速 4月PMI录得数据为49.0%,显示经济受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扩内需紧迫性加强。笔者认为,美国发动的全球新一轮关税战使我国外需承压,且内部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下阶段需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存量政策的发行使用,同时及时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增量储备政策,更大力度支持扩大内需、稳定外贸。 首先,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的13个分类指数来看,制造业供需两端均回落,外需大幅走弱,价格低位运行。具体来看: 1、供需两端回落:生产端,4月PMI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需求端,4月PMI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均跌入收缩区间; 2、外需大幅走弱: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是出口的领先指标,4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4.7%,较上月大幅回落4.3个百分点,且为近12个月新低,映射新一轮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冲击影响开始显现; 3、价格偏弱运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指数与PPI(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方向基本同步,4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4.8%,比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经济整体“供强需弱”格局下,价格仍处低位运行。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大中小企业均处收缩区间,且中小企业压力更大。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48.8%和48.7%,比上月下降2.0、1.1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大量民营企业是外贸型企业或产业链终端产品主要面向外部需求,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环境下,代表私人部门体感的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实现回暖则更有赖于扩大内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等政策的支持。 因当前经济主要矛盾仍为需求不足,且外部环境仍存更大的不确定性,笔者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下阶段首要工作任务。 财政政策政策方面,加快今年已安排的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加力扩围落实“两重”建设与“两新”工作,为后续增量财政政策加码留出空间。货币政策方面,加快推出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扩大消费及稳定外贸。同时,以促进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政策资源最终落脚点,从而激活市场自发创造需求动能。 (新浪财经)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