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26期)
一、监管动态
(一)央行已与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借券”协议
《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求证获悉,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证券日报) 点评 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当日,国债现券收益率大幅反弹、国债期债市场快速回调。 (二)证监会等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 证监会联合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意见》全文。 《意见》共20项内容,多措并举提升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打击和防范力度,强化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一是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二是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三是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四是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五是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 (证券时报) 点评 《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证监会表示,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将有力推动各方进一步严惩财务造假,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的工作格局,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央行、证监会联合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根据公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公告的发布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二、观点聚焦 (一)潘功胜:规范市场行为对金融总量数据有挤水分效应,并不意味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上午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上阐述了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并展望了未来货币政策。 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潘功胜表示,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的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澎湃新闻) (二)黄益平: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提高效率、提升总要素生产率。“新”的核心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经济创新、企业创新、行业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如果说过去的增长模式是低成本基础上的要素投入型增长,未来的增长模式则应是创新驱动型的增长。创新既可能创造出新的产业、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品,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让其“老树发新芽”。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随着低成本优势消失、全球化政策出现逆转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创新活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 (封面新闻)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