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24期
Home > SeriesReport >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24期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24期

2024年06月17日

一、监管频繁提示长端利率风险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自身或通过媒体频繁对长端利率表态,导致以30年国债收益率为主要标的的长债逆转了持续下行的态势,市场投机炒作情绪迅速降温。30年国债ETF在3月时一度冲上115以上,此后不断下跌,如今在110~112附近区间震荡,交易活跃度也大幅收缩。截至6月7日收盘,30年国债ETF(511090)报112.114。相比之下,近期短、中期限的债市利率则快速下行,2年、7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纷纷创下新低,分别报1.74%和2.205%。截至6月7日收盘,此前一度跌至2.2%附近的10年国债(240004)收益率攀升至2.307%,此前一度跌至2.5%的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也升至2.5395%。“超长债凉了,目前央行仍口头发声,主要还是在于避免长债的过度投机,以及避免长端利率过快下行。”某投行债券交易员对记者表示,近期短、中期的债券是主要受追捧的品种,收益率曲线开始陡峭。(第一财经)

二、信托业高管变动频繁 履新者多聚焦风控

2024年以来,信托行业延续了去年高管频繁变动的趋势。进入6月份,平安信托、东莞信托相继出现高管变动。截至6月10日,年内已有22家信托公司发生高管变动情况。其中,涉及“一把手”变动的信托公司有8家。按批复时间顺序来看,分别是平安信托、山东国信、国民信托、中海信托、华润信托、长安信托、中信信托、东莞信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已获批复的高管变动之外,年内至少还有兴业信托、吉林信托、中原信托、上海信托、光大信托、中铁信托、建信信托等7家信托公司涉及“一把手”变动,目前正等待监管批复。华南地区某信托公司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高管的变动,通常反映了信托公司以及公司背后的股东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预期。新任高管往往肩负带领公司破局转型的使命。在信托行业转型期,高管的频繁变动属于行业的正常现象。记者注意到,今年新履任的多位信托公司高管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将积极推进风控、风险化解相关工作。(证券日报)

三、风险警示因素消除 多家A股公司“摘星脱帽”

6月11日,ST实达、ST国安、*ST富吉和*ST慧辰4家公司正式“摘星脱帽”,分别以实达集团、中信国安、富吉瑞和慧辰股份的股票简称进行交易。6月12日,*ST东洋、*ST正邦、ST金运及ST实华也将“摘星脱帽”;*ST金一则将“摘星”变身ST公司。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年内共有22家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申请获交易所通过。其中,12家公司股票简称已发生变更。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摘星脱帽”是上市公司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改来满足监管部门要求、使公司运营能力出现改善的结果。但并不完全意味着公司的基本面出现根本好转或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还应结合公司的历史状况、现有经营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等信息来客观评价。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公司大部分完成了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回复,表明此前造成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因素已被消除。(证券日报)

四、实探港险跨境投保 监管声声急 三大风险交织

港险在疫情后成为内地客的新宠。这一次,以高才、优才为代表的港险新势力,携内地客户过境,实现了一年28倍的增长“神迹”。跨境理财通试点扩大规模后,跨境保险通的方案被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今年2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回复关于推进“跨境保险通”提案时表示,该建议与内地保险法的要求存在冲突。港澳的保险监管政策、产品费率、产品销售等政策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不设商业存在的前提下在内地销售保险产品,可能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跨境保险通”涉及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现阶段直接开展试点的时机尚不成熟。本轮港险火热的背后,是内地压抑了3至4年境外资产配置需求的集中释放。内地客赴港购买香港保险,常常是为了追求高收益,而人寿保险的缴费周期通常跨越10年以上,期间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外汇风险相互交织,得失难以估量。未来,随着监管方面重拳出击及短期影响因素回落,香港保险也将被“祛魅”。(证券时报)

五、美股结算新规实施 市场担忧短期风险加剧

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证券交易结算时间从“T+2”改为“T+1”,即投资者当天买卖证券,在下一个交易日就能完成美元与证券的兑换。此前美股市场实施T+0的交易制度和T+2的结算制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去年2月作出的这一决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根斯勒此前称,缩短结算时间将有利于市场,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风险”,T+1结算将使市场基础设施更具韧性。然而备受关注的是,美股市场结算新标准的实施恰逢MSCI指数的再平衡调整,市场不得不在压力中适应新机制。新标准生效后的第三个交易日,MSCI全球范围的各大股票指数将进行季度调整。一些投资者表示,今年影响范围最大的交易日之一可能会给适应新机制的股债交易市场带来压力。这种全球股指再平衡意味着,基金管理机构必须重新调整他们的持仓规模,以保持他们所发行的ETF继续跟踪MSCI指数。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结算时间的变化并没有给ETF行业足够的时间来彻底评估和应对所有风险。(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