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期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展业办法》)。《展业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展业办法》共六章34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适用《展业办法》的银行需遵循全面性、有效性、一致性原则,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外汇展业内控制度。二是要求银行落实“了解客户”责任。银行应对客户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动态更新。支持银行结合自身风险管理要求进行客户分类。三是明确外汇业务差异化审核措施。对于一类客户,银行可凭客户指令办理外汇业务;对于二类客户,银行应坚持“风险为本”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外汇业务审查;对于三类客户,银行应根据风险状况强化审核措施。四是强化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与报告。要求银行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分析机制,及时上报外汇风险交易并酌情采取相应管控措施。五是明确“尽职免责”原则。银行能够证明已勤勉尽责进行外汇展业的,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银行可以自愿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进行外汇展业,未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的,按照原有相关外汇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外汇展业,不受影响。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指导银行扎实准备、稳妥推进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银行建立健全兼顾便利化与防风险的制度性、系统性安排,切实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中国金融新闻网)
点评
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落地过程中存在银行“未尽职审核”或“过度审核”等问题,银行存在违规展业情况,或影响合规经营主体对外汇便利化政策的微观感受。《展业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2022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运行。
报告指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二是稳妥有序推进风险处置。持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三是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四是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五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六是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金融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中国证监会就《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月5日,中国证监会起草了《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5个百分点,下同),应当报告与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三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以来,对前述要求存在“刻度”、“幅度”两种理解,市场各方未形成统一认识。“刻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达到5%及其整数倍时(如10%、15%、20%、25%、30%等),暂停交易并披露;“幅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增减量达到5%时(如6%增至11%、12%减至7%),暂停交易并披露。2019年《证券法》修订时又增加了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每增加或者减少1%应当披露的要求,对此,同样也存在上述“刻度”、“幅度”两种理解。为此,证监会拟制定《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进行解释,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并明确由上市公司对因公司股本变化导致的投资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披露。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从监管实践和境外经验来看,“刻度”、“幅度”标准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两种理解同时存在,不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此次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实践中投资者无意违规的情形,同时也便于市场及时了解重要股东持股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变更风险,更能体现上市公司收购的预警意义,并有助于内地市场对外开放。
二、观点聚焦
(一)陆磊: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要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陆磊表示,近年来,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强化资金供给。目前再贷款余额合计超过2.2万亿元。
在信贷政策方面,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民营贷款的稳定性。截至2023年11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25%以上。
债券市场方面,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延期扩容,已支持140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2438亿元。
陆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民营经济贷款占比,围绕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拓宽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推动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效率。
(北京日报)
(二)IMF:全球经济碎片化代价巨大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全球经济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7%。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如果任由经济碎片化继续,最终会使全球GDP损失7%,大致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一年GDP的总和。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找到减少摩擦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安全问题上,而不是随意地分裂世界经济,对大家都有利。否则,全球经济的“蛋糕”会更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新华网)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