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7期
Home > SeriesReport >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7期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7期

2023年09月11日

一、保险业协会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情况调研 防控相关风险

9月6日,记者从业内获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保险业协会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了推动标准制定、夯实行业基础、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交流、做好宣传引导五个方面。在夯实行业基础方面,实施方案显示,一是,编写年度防灾减灾报告。二是,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研究。三是,开展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研究。四是,开展保险业灾害救援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五是,制定发布财产险公司防灾减损类费用核算指南,引导各财险公司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对风险减量服务进行账务处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组织行业财会专家研究制定防灾减损类费用核算指南,规范保险公司事故费用支出,提高相关业务财会处理质量。(北京商报)

二、“踩雷”信托产品上市公司增至12家 涉及未兑付金额合计超8.87亿元

近期,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信托产品部分逾期兑付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9月4日,有1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相关公告称涉及购买信托产品逾期兑付问题。上市公司涉及到期未兑付信托产品本金合计超8.87亿元。公司公告显示,在12家涉及购买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上市公司中,九阳股份、恒银科技、富安娜涉及到期未兑付金额较高,未兑付金额分别为18564.81万元、18499.15万元和10650万元,合计约4.77亿元。另外,中融信托逾期兑付的信托产品涉及的上市公司较多。今年以来,至少8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称“踩雷”中融信托,涉及到期未兑付产品本金合计超3亿元。近一年来,吉华集团涉及逾期兑付的信托产品较多,共有4只,涉及3家信托公司,涉及到期未兑付产品本金合计约8461.8万元。(新华财经)

三、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具备消化涉房不良贷款增长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6月末,我国18家重点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10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计2970.2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09.32亿元。其中6家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2053.88亿元,上半年新增房地产业不良贷款76.28亿元;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计870.78亿元,上半年新增房地产业不良贷款137.72亿元。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大幅增长是我国房地产业处于下行周期的必然反映,估计目前的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到位,下半年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还将面临总额增加、占比上升的可能,商业银行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全社会也应对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的上升持理解态度。目前,商业银行对涉房不良贷款各方面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应对涉房不良贷款的各项基础比较牢固。(国际金融报)

四、“我乐家居”连获涨停 公司发布风险提示

9月5日晚间,我乐家居发布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性公告称,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七个交易日涨停,短期内公司股价涨幅严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当前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存在估值较高的风险。公司郑重提醒投资者充分了解股票市场风险、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审慎决策、理性投资。公告同时显示,公司存在业绩持续增长不确定性风险,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3%;实现归母净利润5986.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26%,主要是经销业务和大宗业务收入较同期增加,同时上年比较基数相对较小综合所致。但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行业政策、市场、技术、财务及不可抗力因素等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数据宝)

五、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机构发出警告 未来还有“进一步的挑战和冲击”

在印度G20峰会召开前夕,成员涵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照例向各国领导人更新全球金融稳定形势。在周二公布的信件中,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克拉斯·科诺特明确警告称“未来肯定还有进一步的挑战和冲击”。过去大半年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构成了今年G20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背景。几个月前瑞信被紧急并购,标志着次贷危机后首次出现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发生金融风险。而作为上半年一连串银行倒闭的关键缘由,许多国家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经历了几十年未遇的快速加息周期,高利率本身也在不断考验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科诺特表示,眼下全球经济幅度的动力正在减弱,而许多主要经济体正愈发感受到加息的影响。迄今为止,全球金融系统仍大体保持韧性,这也与次贷危机后加强银行资本储备有一定关系。展望未来,政府当局严密监控利率敏感行业的资产质量将会非常重要,并需要确保向这些行业提供融资的部门妥善管理风险并保持弹性。(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