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0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0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0期

2023年08月0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市场持仓管理暂行规定》

近日,证监会发布《期货市场持仓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前期,证监会就《暂行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对《暂行规定》的基本思路、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基本认可。经认真研究,证监会对其中部分意见予以吸收采纳。

《暂行规定》重点对持仓限额、套期保值、大户持仓报告、持仓合并等基础制度的内涵、制定或调整原则、适用情形、各参与主体义务等作出规定。一是明确持仓限额的制定或调整原则、设定方法,规范交易行为。二是对套期保值行为进行原则性规范,明确期货交易所的审批和管理义务。三是完善大户持仓报告制度,进一步充实报告内容,明确报告方义务。四是对持仓合并原则进行明确,同时对持仓合并豁免有关制度作出原则性安排。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期货交易所、行业机构认真落实《暂行规定》,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期货市场持仓行为,促进期货市场稳健运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经过30年监管实践,我国期货市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持仓管理经验,同时随着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变化,还需进一步提高持仓管理精细化程度,丰富监管手段。《暂行规定》的发布,有利于增强期货市场持仓管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厘清各项制度工具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增强监管效率。

(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意见建议,推动银企供需对接,研究加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工作举措。伊利集团、宏桥集团等民营企业和部分金融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经济。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商业银行优化内控管理制度,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加强典型经验推广。支持地方政府主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强化金融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机构要积极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全面梳理绩效考核、业务授权、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优化服务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提升贷款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人民日报)

点评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力度稳固,同时8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提出希望进一步拓宽债券融资渠道等诉求。要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和诉求,做好银企融资对接,为民营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半年消费贷款增加7000余亿元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在银行业保险业2023年上半年数据发布会上透露,截至6月末,信用卡、汽车和其他综合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7100多亿元。

监管部门上半年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意见、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对新市民等消费群体的金融服务,对于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金融需求,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二是加大消费服务行业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6.5%、10.8%、16.9%、7.7%,有力支持相关领域消费恢复发展。三是积极支持重点领域消费需求。针对不同类别客群推出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和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四是引导金融机构立足职责定位优化金融服务。例如,加强消费贷款用途管理,规范信用卡业务;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旅行社责任险、旅客意外险、新能源汽车保险、汽车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多样化、个性化保险产品,为支持消费恢复发展提供保险保障;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中国消费网)

点评

当前消费恢复的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大宗商品消费偏弱、消费能力不足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持,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观点聚焦

(一)IMF: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8%上调至3.0%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8%上调至3.0%,同时警告称,全球经济仍未完全走出下行风险。

IMF在报告中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表现出不错的韧性,在美国打破债务上限僵局、各国应对银行业动荡采取有利措施后,经济面临的不利风险得到缓和。然而,与疫情前2020年3.8%的平均增长率相比,IMF认为,“虽然近期经济增长意外向好,但仍有继续下行的风险”。通胀、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是造成全球经济前景不稳定的因素。根据IMF的预测,全球总体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降至6.8%。从表面看,能源价格下降导致总体通胀率下降。但在表面之下,核心通胀将更加持久,可能要到2024年年底或2025年年初才能降至目标范围内,各国央行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才会有所改变。

IMF下调了对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期,预测其将在2023年放缓至1.8%,并将于2024年进一步降低至1%。IMF分析称,美国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积累的储蓄正在减少,这意味着该国经济“抵御冲击的缓冲能力减弱”,并预计美联储将进一步提高利率。

IMF在报告中称,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预测发达经济体今年将增长1.5%,明年将增长1.4%。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IMF预计,这些经济体今年将增长4.0%,明年将增长4.1%。其中,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持平,预计今年增长5.2%,明年预计增长4.5%。IMF认为,中国的消费增长大致符合3个月前的预测。

在IMF看来,抑制通货膨胀仍是大多数经济体的首要任务。此外,IMF还建议:各国应保持金融稳定,时刻做好应对市场压力的准备;重建财政缓冲,同时保护脆弱群体;缓解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融资困境;巩固供给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等。

(环球时报)

(二)吴朝晖: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

近日,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不断提升,未来将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吴朝晖表示,在金融的助推下,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北交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

吴朝晖介绍,针对部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摸不准”等问题,科技部将引导银行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适应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的信贷产品;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服务于科技创新,尤其是服务于重大科技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强化服务科技型企业信贷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科技部还将进一步支持引导资本市场敢于投早投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科创板、北交所更加精准地增强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同时,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