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4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4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4期

2023年06月26日

一、监管动态

(一)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债券执业指导意见》)。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根据《证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坚持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原则,按照统一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促进协同发展的思路,对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提出了4个方面12条措施:一是优化债券审核注册机制。强化以偿债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分工明确、高效衔接的审核注册流程,完善全链条监管制度安排,加强质量控制和廉政风险防范。二是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明确发行人应当严格履行本息偿付义务,加强募集资金管理。提高优质企业融资便利性,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三是强化债券存续期管理。完善债券日常监管体系,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债券违约风险化解机制。四是依法打击债券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债券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着力建设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债券市场,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

《中介机构债券执业指导意见》遵循债券市场发展规律,加强监管,压实责任,明确了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履职尽责、深化分类监管、严格监管执法等4方面原则,并提出了5个方面共14条措施:一是强化承销受托业务执业规范。完善以发行人质量为导向的尽职调查体系,强化主承销商督促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职责,加强承销环节全过程规范管理;增强受托管理机构持续跟踪监测和主动管理义务等。二是提升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明确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执业质量监管要求,实现中介机构债券业务全覆盖。三是强化质控、廉洁要求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部门对业务前台的有效制衡,突出防范债券发行中商业贿赂、不当承诺等廉洁风险点,加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四是依法加强监管。完善监管制度规则,加强中介机构检查督导,强化债券承销分类管理。五是完善立体追责体系。强化行政追责,推动行政追责和司法追责的高效联动。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中介机构债券执业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加快完善公司(企业)债券制度规则体系,持续推进审核注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强化债券全链条监管和风险防范,全面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更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人民银行: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主持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交流金融系统审计整改有关工作。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增强支持审计、接受监督、抓好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金融系统各单位要强化组织领导,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要深刻认识“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的重要意义,按照“边审边改、审改同步、以审促改”的原则,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要把审计整改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亲自管。要敢于动真碰硬,及时追责问责,并把责任追究、通报震慑和警示教育结合起来。要紧扣审计关注重点问题,加大力度推动审计发现的涉及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等问题的整改落实落地。要健全整改工作机制,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程序,建立整改台账,加快推动未完成整改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及时对整改效果进行再评估和“回头看”,努力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改进履职、更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成效。

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纪检监察与审计监督的贯通协同,促进行业监管与督促审计整改有机结合,提升审计整改成效。金融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审计移送的重要问题和线索,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同类问题和风险,健全长效机制,提升金融领域治理水平。金融系统各单位纪检监察、内审、巡视等部门要健全完善与审计机关的沟通协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协作配合、结果反馈、成果运用等工作,形成监督合力。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一致认为,金融系统各单位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紧密结合主题教育,以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扎实有效的审计整改成果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LPR年内首降 释放稳增长积极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均较上月下调10个基点。

(经济参考报)

点评

202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有效融资需求仍然不足。LPR下调有助于稳增长、降成本和提信心。展望未来,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之际,后续或有更多“稳增长”政策推出,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为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观点聚焦

(一)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5.6%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报告指出,由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活动有所反弹,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6%。与此同时,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也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挑战。

世行表示,中国消费支出强劲增长,尤其是服务业,如旅行和餐饮。目前,投资将保持韧性,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这也推动了经济增长。在制造业方面,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领跑其他行业。此外,受近期信贷政策放松和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公共部门投资急剧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

世行认为,中国的经济复苏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到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上。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是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比如,在绿色转型方面,中国更多使用包括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内的市场化工具,可以在确保可靠能源供应的同时走上更加高效的脱碳道路。中国已经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体系,还可以扩大到比目前更多的经济部门。这将激励私营部门进行投资与创新,甚至还可以激励家庭将消费转向低碳商品和服务。

世行指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状况趋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继续紧缩,以减轻通胀压力,这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除此之外,今年全球贸易增长预计将比去年疲软。

(光明网)

(二)王春英:银行结售汇顺差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保持净流入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答记者问时表示,5月份,银行结售汇、企业和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收支均呈现顺差,规模分别为33亿美元和19亿美元。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延续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经常项下,5月份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顺差环比增长23%,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基本盘作用。资本项下,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保持净流入,外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向好,境内主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保持平稳有序。

王春英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走强较难持续,有关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同时,中国外汇市场呈现出韧性增强的新特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提升,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有望继续保持平稳有序。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