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0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0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0期

2023年05月29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了整体保险业、重点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

2023年第一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5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7%;实际资本为4.7万亿元,最低资本要求为2.47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27.1%、180.9%和277.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6%、109.7%和240.9%。5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05家被评为B类,16家被评为C类,11家被评为D类,风险综合评级保持稳定。

会议指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加强和完善保险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2023年一季度,保险业发展好于预期,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一季度保险资金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24%,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会议强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深化金融改革等重点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切实保障保险业数据安全,持续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确保保险业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偿付能力是对保险公司各类风险的综合判断,偿付能力监管是预警和监测保险业风险的重要抓手。一季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降幅明显收窄,保持在合理区间。切实保障保险业数据安全,持续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形成偿付能力硬约束,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七方面27条主要任务。

《方案》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构建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科创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维度科创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创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高,形成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科技创新型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金融制度规则,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的7项任务包括:加快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科创保险和担保体系、夯实科创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推进科创金融开放交流与合作、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环境。

其中,《方案》明确,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符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银行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征和需求,积极开展信用贷款、研发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方案》提出,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引领,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加强上市辅导和服务,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培育和规范,提供更加包容、精准的市场服务,推动企业更早熟悉、更早进入资本市场。发挥“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引领作用,加快上市审核进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方案》指出,鼓励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开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专利执行和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高科创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中国金融新闻网)

点评

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科创金融体制机制,发挥标杆示范效应,为全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方案》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报告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一是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有力、有效、有度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相对较少的债务增量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较上年末降低7.7个百分点。

二是推动高风险机构精准拆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推动“明天系”、海航集团等企业集团的风险化解工作。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2022年第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36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

三是统筹做好资管业务整改工作。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底如期结束,资管整改成效显著,通道类业务规模大幅压降,产品净值化比例明显提升,资管行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四是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互联网金融转入常态化监管。坚决推进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及乱办金融、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五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条件逐步具备。夯实债券市场法律基础,持续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六是有力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布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制定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出台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人员任职备案管理规定,依法受理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工作成效明显。起草《金融稳定法》,积极推进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相关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报告》表示,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未来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4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王春英表示,未来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基本面对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增强。此外,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幅度放缓,有关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同时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市场成熟度以及市场主体理性程度不断提升,能够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李扬: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揭牌仪式上表示,在疲软的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的状态最好,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当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投资,但是民间投资力度不足,还需依靠政府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李扬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美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分化加剧。未来5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将在衰退边缘徘徊,全球经济脆弱加剧,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美欧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化比较严重;二是,为了缓解通胀所制定的政策即利率上调,使得全球金融风险暴露;三是,发达经济体加息溢出效应凸显,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高企;四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威胁全球稳定。

李扬表示,当前预期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力度较弱,资金部分空转,企业扩产意愿不强。目前社融增速低于M2的增速,表明有大量的货币供应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也表明居民主动去杠杆的情况比较严重。

李扬指出,目前金融部门也在去杠杆。今年以来贷款增速回升,但是不及预期,而且M2与M1增速差距扩大、存款增长较快,反映实体经济仍然不强,需要注意警惕资产负债表的失衡。

不过,在李扬看来,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家预测,在疲软的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状态最好。总体而言,2023年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三项任务中,挑战最大的是稳就业,其次是稳增长,稳物价的目标则相对容易实现。

(上海证券报)